《紅毛刀歌》

這首詩寫是秋瑾於1904年在日本留學時所作,該詩具有號召力,表現出作者對革命勝利充滿信心和不畏困難的奮發精神。

作者

近代 秋瑾

詩詞正文

一泓秋水淨纖毫,遠看不知光如刀。
直駭玉龍蟠匣內,待乘雷雨騰雲霄。
傳聞利器來紅毛,大食日本羞同曹。
濡血便令骨節解,斷頭不俟鋒刃交。
抽刀出鞘天為搖,日月星辰芒驟韜。
斫地一聲海水立,露風三寸陰風號。
陸專犀象水截蛟,魍魎驚避魑魅逃。
遭斯刃者凡幾輩?骷髏成群血涌濤。
刀頭百萬英雄泣,腕底乾坤殺劫操。
且來掛壁暫不用,夜夜鳴嘯聲疑鴞。
英靈渴欲飲戰血,也如塊磊需酒澆。
紅毛紅毛爾休驕,爾器誠利吾寧拋。
自強在人不在器,區區一刀焉足豪?

注釋

(1)一泓:一片水,一道水。秋水,澄清的水。一泓清水,本是形容刀的明淨,這裡是以形容詞代名詞,指“紅毛刀”。淨纖毫,形容刀射出的純淨的光芒。

(2)駭:驚。玉龍,白色的龍,指“紅毛刀”。

(3)待乘雷雨騰雲霄:舊說雲從龍,龍吐雲生雨。以上四句說:紅毛刀如一泓秋水那樣閃著光,遠遠看去不知是光還是刀!簡直象是條蟠臥在匣內的玉龍,只待雷雨大作便騰入雲霄了。以上寫紅毛刀給人的初步印象。

(4)傳聞:傳說。紅毛,指西洋人。因其頭髮赤赭色,故中國古代稱其為紅毛人。

(5)大食:國名,即今阿拉伯,中國古代稱其為大食國。“同曹”,同列。

(6)濡:沾染。解,分離、斷開。

(7)不俟:不待、不等。交,接觸、碰上。這四句說:聽傳說,鋒利的刀是從西洋來的,不同於大食、日本的刀。它沾到人便使人支節斷開,砍斷人頭不待刀碰在脖子上。以上講關於刀的傳聞。

(8)芒:光芒。指刀光。驟韜,立即藏起。驟,迅速。韜,隱藏。

(9)斫(zhuó):砍。

(10)陰風:北風、冷風。以上四句說:把刀抽出鞘,天為之動搖,日月星辰也立即暗無光彩了;砍一下地,海水便掀起波瀾;三寸刀鋒一露,便會颳起寒冷的風。

(11)陸:陸地上。剸(zhuān),割。截,斬殺。蛟,傳說中惡龍。李尤《寶劍銘》:“陸斷犀象,水截鯨鯢。”魍(wǎng)魎(liǎng)。魑魅(chīmèi),傳說中山林中的怪物。這兩句說:在陸地上可用它來斬殺犀、象,在水裡可用它斬殺惡蛟。魍魎見到它驚恐躲避,魑魅見到它立即逃竄。

(12)斯:代詞,指紅毛刀。凡,共、大約。幾輩,多少人?

(13)髑髏(dúlóu):死人頭骨。

(14)冤魂:屈死鬼。

(15)乾坤:天地。殺劫操,殺伐、劫掠。指用侵略手段。以上四句說;遭到它殺戮的人有多少?看,人頭成堆血成濤!刀下,百萬屈死鬼在抽泣;手下,天地生靈被任意殺伐、劫掠、霸占。

(16)竭來:發語詞,無實意。

(17)英靈:這裡指紅毛刀。

(18)塊磊:石塊堆積不平的樣子,比喻心中有不平事。元好問詩有“縱橫詩筆見高情,何物能澆塊磊平”句。此句言胸中之不平事須用酒來澆除。以上四句說:紅毛刀掛在牆上暫且得不到使用,它每夜都發出聲音,那聲音象是鴟鴞鳥在號叫。因為它要常常用人血來塗抹,就好象人心中有不平事必須用酒澆一樣。

(19)爾休驕:你不要驕橫。爾,指西洋帝國主義侵略者。驕,驕橫恣肆。紅毛,指西方帝國主義侵略者。

(20)誠利:實在利害。寧,寧可。

(21)區區:小小,微不足道。焉足,哪裡值得?末四句說:西洋侵略者,你們休要驕橫無理,你們的武器確實鋒利,但我寧可棄而不用。因為一個國家自強起來,靠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小小的一把刀,哪裡值得自豪呢?

作品賞析

詩人見到一柄西洋刀,覺得它鋒利得“濡血便令骨節解”,並且有“抽刀出鞘天為搖”,“斫地一聲海水立”的威力。但是作者肯定地回答道:“‘自強在人不在器’,‘爾器誠利吾寧拋’。”資產階級革命初期是生氣勃勃的,奮發的。秋瑾參加了革命,並敢於同反動勢力進行不調和的鬥爭。她充分相信自己的力量,對統治階級的鎮壓給予了有力的回擊。《紅毛刀歌》表現了秋瑾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境界。她不是唯武器論者。在她看來,中國要富強起來主要靠人,靠敢於鬥爭的人來推翻清朝統治。她認為人和武器二者中占首要地位的是人,故此她以輕蔑的口氣說:“區區一刀焉足豪!”這就給那些以有先進武器而逞凶霸道的敵人一個有力的回擊。這首詩豪放、感人具有現實意義。詩採取欲抑先揚的手法。第一段共四句,寫作者初看到“紅毛刀”,覺得它明潔,鋒利象條玉龍,形象地刻劃出刀的形態,這是揚。第二段共十八句,寫“紅毛刀”的來歷和威力,並渲染它的用處之大,也是揚。第三段四句,寫國家要富強起來靠人而不靠武器,急轉前意,對以有利器而自豪,卻看不到人的力量的“紅毛”侵略者加以貶斥。從這首詩中可看到秋瑾在資產階級早期革命中,是有一定的進步觀點的。詩有號召力,表現出作者對革命勝利充滿信心和不畏困難的奮發精神。詩寫於1904年作者在日本留學時。

作者簡介

秋瑾(1875~1907),字璿卿,號競雄,自稱鑑湖女俠,清山陰人,中國民主主義革命著名活動家,婦女解放運動先驅。1904年(光緒三十年)夏,東渡日本留學。翌年先後加入光復會、同盟會,並被推為同盟會評議員、同盟會浙江分會會長。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初接辦大通學堂,赴浙東各地聯絡會黨,組織光復軍,準備皖浙兩地同時起義。5月26日,徐錫麟安慶起義失敗,紹興革命行動暴露。六月初四下午四時,清兵三百餘人包圍大通學堂,秋瑾不幸被捕。初六日晨就義於紹興軒亭口,時年33歲。所作詩詞豪放悲壯,後人輯為《秋瑾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