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的詩詞

秋瑾(1875~1907)近代革命家、作家。字璿卿,號競雄,別署鑑湖女俠、漢俠女兒。浙江紹興人。出身於小官僚家庭。生於福建,曾隨父旅居台灣、湖南。光緒二十二年(1896),與湘潭王廷鈞結婚。後曾兩次入京。庚子事變之後思想劇變,決計獻身革命,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光緒三十年(1904),赴日留學,先後參加實行共愛會、演說練習會、洪門天地會,並創辦《白話》雜誌。次年初,一度回國,加入光復會。七月,再返日本,加入同盟會,任總部評議員和浙江省主盟人。她經常登壇演講,鼓吹革命,又學習射擊和製造炸藥,準備日後進行武裝鬥爭,成為激進的革命活動家。當年十一月,日本政府頒布約束留學生規則,她力主全體回國,並先行返滬,參與籌辦中國公學。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初,在浙江潯溪女學任教,後到上海籌辦《中國女報》。1907年春,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積極聯絡會黨與軍學各界,組織“光復軍”,準備與徐錫麟同時在安徽與浙江起義。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先期發動,失敗犧牲。13日,秋瑾在紹興被捕,15日,從容就義。1913年,孫中山曾到杭州秋瑾墓致祭,題贈“巾幗英雄”的匾額。 秋瑾在庚子事變前即從事創作,多以五、七言律詩和絕句抒寫個人幽怨。《梅》、《蘭花》等詩,托物抒懷,已經很見才情。而《題芝龕記》八首通過對花木蘭、秦良玉的讚頌,抒發她精忠報國的豪情壯志。《題郭□白湘上題襟集即用集中杜公亭韻》之二,也表達了她聞雞起舞、立功邊疆的抱負。庚子事變時期的《杞人憂》“漆室空懷憂國恨,難將巾幗易兜鍪”,《感事》“儒士思投筆,閨人慾負戈”,已見詩人以天下興亡為己任的胸襟,也預示著她即將衝破樊籬,走向革命。 庚子事變以後,特別是在光緒二十九年(1903)以後,秋瑾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風格都發生了顯著變化。獻身革命,謀求民族解放與婦女解放,成了她詩歌的基調。絕大部分詩篇都洋溢著愛國主義激情,充滿著挽救危亡、振興祖國的激情。《寶劍歌》的“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恃鐵血主義報祖國”,《吊吳烈士樾》的“盧梭文筆波蘭血,拚把頭顱換凱歌”等等,無異於詩人獻身於革命的誓詞。和徐寄塵等女友的唱和詩,唱出了對於婦女解放的理想。她希望婦女破除袖手旁觀的陳規陋習,盡國民的責任,脫下閨裝換戎裝,挽救祖國危亡,創造英雄事業,創造“女兒文明”。這一時期的詩除五、七言律詩和絕句外,又採用了篇幅較長的歌行體。詩的風格也明顯地呈現出互不相同的兩種特色。一種偏重於抒發革命理想,表達革命必勝的信念,雖間有悲涼之句,但以樂觀豪放、熱烈昂揚為其特色,如《寶刀歌》、《寶劍歌》、《秋風曲》、《泛東海歌》、《吊吳烈士樾》、《贈蔣鹿珊先生》等。另一種詩則偏重於批判現實,慨嘆世人麻木不仁,自己救國無方,如《感時》、《感事》、《感懷》、《柬某君》等,雖有感人奮發的詩句,但以悲壯蒼涼為基調。 秋瑾的詞作,大致如同其詩。前期多寫閨中愁緒,後期多寫革命壯懷。〔滿江紅〕“小住京華”抒發正在覺醒,即將衝破家庭,走向革命的一腔激憤之情。〔滿江紅〕“骯髒塵寰”和〔望海潮〕《送陳彥安、孫多琨二姊歸國》,抒發喚起民眾創造新世界的胸懷。 秋瑾的革命品格與詩品歷來受到稱讚。邵元沖說:“鑑湖女俠成仁取義,大義炳然,不必以文詞鳴而自足以不朽。然即以文詞而論,朗麗高亢,亦有漸離擊築之風;而一往三嘆,音節瀏亮,又若公孫大娘舞劍,光芒燦然,不可迫視。”(《秋瑾女俠遺集序》) 為了喚起民眾,秋瑾寫過白話文、歌詞,譜過曲。她還針對婦女識字者少的情況,創作了通俗易懂,能夠演唱的彈詞《精衛石》。篇中描寫黃鞠瑞等婦女衝破家庭束縛,赴日留學,參加革命黨,終於推翻清朝政府,建立共和國的事跡。它相當深刻地揭露了封建制度與封建倫理觀念對婦女的壓迫,指明了婦女在社會革命中求得自身解放的道路,其題材具有一定的開創意義。《精衛石》目錄20回,現存6回。 從光緒三十三年(1907)以來先後出版了多種秋瑾作品集,如王芷馥編《秋瑾詩詞》,龔寶銓編《秋女士遺稿》,長沙秋女烈士追悼會編《秋女烈士遺稿》,秋社編《秋女俠詩文稿彙編》,王紹基編《秋瑾遺集》,王燦芝編《秋瑾女俠遺集》,中華書局上海編輯所編《秋瑾集》。其中《秋瑾集》錄詩180多首,詞38首。秋瑾的集外佚詩近年來又時有發現。見《社會科學戰線》1981年第4期郭長海《秋瑾集外詩輯存》等。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