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龐參軍

東晉陶淵明的五言詩。龐參軍是作者的鄰居,將出使江陵,向陶淵明告別,陶淵明以此詩作答。前八句追憶與龐參軍真摯深厚的友情,後八句抒發依依惜別的情懷。語言樸實無華卻具有強大的藝術感染力。陶淵明,一名潛,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

作品原文

答龐參軍
三復來貺①,欲罷不能。自爾鄰曲,冬春再交;欵然②良對,忽成舊遊。俗諺雲:“數面成親舊”,況情過此者乎?人事好乖,便當語離;楊公所嘆③,豈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復為文,本既不豐,復老病繼之;輒依《周禮》往復之義,且為別後相思之資。
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
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
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
或有數斗酒,閒飲自歡然。
我實幽居士,無復東西緣;
物新人惟舊弱毫多所宣。
情通萬里外,形跡滯江山;
君其愛體素,來會在何年!

作品注釋

①三復:再三誦讀。來貺(kuàng):送來的贈品,這裡指龐參軍所贈的詩。
②欵然:誠摯貌。
③楊公所嘆:楊公,楊朱。《淮南子·說林篇》記楊朱見歧路而哭之的故事。朱自清先生認為,這裡的歧路,只是各自東西的歧路,而不是可南可北的歧路。因此,‘楊公所嘆’在詩中可指離別。

作品鑑賞

陶淵明集》中有五言、四言《答龐參軍》各一首,據四言《答龐參軍》序,龐為衛軍參軍。按江州刺史王宏鎮潯陽,於公元422年(宋永初三年)進號衛將軍,則龐當是王宏的參軍。龐在潯陽為官,與陶淵明遂成“鄰曲”,後龐參軍奉命出使江陵,告別友人,陶淵明以此詩作答,表達了自己與龐參軍的真摯友情。
這首詩的序文較長,作者以詩化的語言,交代了兩層意思:一是因有“來貺”,所以寫作是詩,扣緊詩題“答”字;二是追敘與龐參軍的友情,因此在離別之際感到悲傷,也因此在老病無力、不復為文的情況下,還要勉力作答,為全詩的感情抒發作了鋪墊。
全詩十六句,可以分兩個層次。第一層是前八句,追憶與龐參軍真摯深厚的友情。“相知何必舊,傾蓋定前言”兩句,說明兩人不是舊交,而是新知。這從序文的“自爾鄰曲,冬春再交”中可以看出。《史記》卷八十三《魯仲連鄒陽列傳》引諺云:“有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意思是說,如果人不相知,從初交至白頭,還會像剛認識一樣,沒有友情。如果人各相知,即使是偶然乘車在道上相遇,也會像老朋友那樣並車而談,以至兩車的車蓋相切、傾斜,久久不忍分手。以下六句,追憶舊遊。“有客賞我趣,每每顧林園”,是總述。“賞我趣”當然是謙虛的說法,反過來說,也是陶淵明所處的林園環境的情趣,陶淵明獨立的人格力量、高雅的生活方式,吸引、感染了包括龐參軍在內的客人,因此使他們經常造訪,時時登門,終於成為“相知”。下面四句,從兩個方面來談“趣”,實際是從兩個方面來說明兩人交遊的內容和感情的基礎。一是談聖之趣,“談諧無俗調,所說聖人篇”,說明談話內容的格調、境界之高,不是一般碌碌之輩汲汲於名利的庸俗之談所能企及的。二是飲酒之趣,“或有數斗酒,閒飲自歡然”,若能以酒助談,則興致更高,說明了交遇方式的高雅、閒適,感情交流的自然、融洽。當然,這也是“陶淵明式”的生活情趣和交友方式。
“我實幽居士”以下八句是第二層,抒發依依惜別的情懷。正因為相交深、知遇厚,所以一旦分離,就無法扯斷聯絡感情的紐帶。詩人自己是立志歸隱之人,沒有俗務纏身,不會因公事鞅掌,東西奔走;而朋友卻要遠離自己而去,從此天各一方,因此希望別後能常通音問,以釋遙念。“物新人惟舊”,語見《尚書》:“人惟求舊,器非求舊惟新。”意思是:器物求新,而朋友間當以舊誼為重。但即使感情相通,不懼相隔萬里,也終究無法改變天各一方、江山阻隔的現實,不復能時時談笑宴飲。只能希望你在遠方自己保重身體,以後相會,還不知在何年何夕呢?這一層詩人抒發的感情十分細膩豐富:分手在即,不免感傷、悵惘;感傷之餘,又要囑咐常通音信,叮嚀保重身體,對分手後的“情通萬里”,來年的重新相會寄託了希望。顯得十分樸實、深沉。
這是一首送別詩,又是一首表達真摯友情的抒情詩,反映了陶淵明田園生活的一個側面。同陶詩的其他篇什一樣,這首詩也以它的真情真意深深地感動著每一個讀者。按理說,送別詩完全可以寫得愁腸百結,纏綿緋惻,令人不忍卒讀,但這首詩卻以明白如話的詩句,舉重若輕,樸實無華地表達了自己的感情,真是“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論詩絕句》),它的強大的藝術感染力,正是這種“天然”、“真淳”造成的。

關於作品的序言

《答龐參軍詩序》:“三復來貺,欲罷不能。自爾鄰曲,冬春再交,款然良對,忽成舊遊。俗諺雲,數面成親舊。況情過此者乎?人事好乖,便當語離。楊公所嘆,豈惟常悲。吾抱疾多年,不復為文。本既不豐,復老病繼之。輒依周孔往復之義,且為別後相思之資。”筆隨人意,純任自然,不事文采而味自雋永,頗與王羲之之雜帖相類。對友情的眷念和珍視也流溢於筆端。
溫汝能《陶詩匯評》卷二云:“陶公小序,多雅令可誦。序(即《答龐參軍詩序》——引者)中起數語,何等纏綿,令人神往。至其與人款接,往往於贈答之什,自有一種深摯不可忘處,此古人所以不可企也。”日人近藤元粹云:“序文簡淨,自是小品佳境。”(21)皆對此序褒揚有加。又《飲酒詩序》:“餘閒居寡飲,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為歡笑爾。”言語簡約,狀其質性自然如畫,真意妙趣,沛然如肺腑中流出,絕無斧鑿痕跡。吳承學先生目之為“相當有情致的藝術小品”(22),可謂知言。另外《有會而作詩序》也很有特色。序云:“舊谷既沒,新谷未登,頗為老農,而值年災,日月尚悠,為患未已。登歲之功,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裁通。旬日以來,始念飢乏。歲雲夕矣,慨然永懷,今我不述,後生何聞哉!”序文描述秋日田家的飢乏和自己的感懷,落落有遠致。故明人鍾惺云:“序與詩,句句是饑寒衣食之言,真曠遠在此。”(23)序文語言樸素自然,頗具“豪華落盡見真淳”的況味。通篇四言,且句皆散行,在兩晉詩序中別具一格。“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與蘇轍書》),“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實美”(《評韓柳詩》),是蘇軾對陶詩的總評,由上觀之,淵明的詩序也具有這樣的特色。
陶淵明以平淡至極的詩筆施之於序,一人獨創了13篇詩序,無論從數量還是從質量上,都將自建安興起的詩序創作推向了一個高峰。其後的南朝詩序雖不乏佳作,然而皆難以與之比肩。等到唐代詩歌走向高潮,詩序創作勃興,始將詩序推向另一個高峰。

關於龐參軍

龐參軍是對陶淵明詩歌創作產生直接影響的重要人物,其生卒年不詳,做過衛軍將軍參軍,此衛將軍,陶澍《陶靖節年譜考異》以為是景平元年(423)以衛軍將軍鎮守潯陽的王弘。陶淵明作品中有兩首《答龐參軍》詩,一為四言,一為五言,此兩龐參軍當為一人,應即為《宋書·陶淵明傳》所云龐通之,龐通之即《晉書·陶淵明傳》所云之龐遵,為陶淵明晉義熙末以前就認識的“故人”。由四言《答龐參軍》“昔我雲別,倉庚載鳴;今也遇之,霰雪飄零”的詩句來看,陶淵明與龐參軍的離別不止一次。由“棟宇惟鄰”、“自爾鄰曲,冬春再交,款然良時,忽成舊遊”等語看,他們曾經是住得很近的鄰居。他們之間的生活內容除了彈琴飲酒,詩歌往還是格外值得注意的重要內容。他們平日“乃陳好言,乃著新詩”,離別之際龐參軍專門寫詩向陶淵明告別,而“抱疾多年,不復為文”的陶淵明也“依周禮往復之義,且為別後相思之資”,慨然賦詩酬答。可見他們交情的深厚。

作者簡介

陶淵明像陶淵明像
陶淵明
(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