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客誚》

《答客誚》

《答客誚》是一首體現魯迅愛子之情的詩,甚至可以說是他的愛子宣言。魯迅很愛他的孩子,有人就這一點同他開玩笑,他作了這首詩作為回答。詩中寫道,冷酷無情不一定就是真正的好漢,疼愛孩子的男人為什麼不可以是大丈夫! 你可知道山中興風狂嘯的猛虎,尚且頻頻回顧它心愛的孩子。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答客誚1
無情未必真豪傑2,憐子如何不丈夫3。
知否興風狂嘯者4,回眸時看小於菟5?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誚(qiào):譏諷。
無情句:俗語:“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謝枋得《答劉華父寄寒衣》:“豪傑應無兒女情”。此處魯迅反其意用之。
丈夫:指有作為的男人。《戰國策·趙策·觸礱說趙太后》:“丈夫亦愛憐其少子乎?”
興風狂嘯者:指老虎。虎嘯風生,形容猛虎之威。《易·乾文言》云:“雲從龍,風從虎。”
眸(móu):指眼睛。於菟(wūtú):老虎的別名。清伍涵芬《說詩樂趣》卷八:“虎為百獸尊,誰敢觸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顧。”

白話譯文

對子女沒有感情的人不一定是真的豪傑,憐愛孩子怎見得就不是大丈夫呢?
知不知道在山林里興風狂嘯的老虎,還時時回過頭來看顧小老虎呢。

創作背景

魯迅生前好友許壽裳先生曾在《懷舊》一文中說過,《答客誚》一詩的寫作,“大概是為他的愛子海嬰活潑可愛,客人指為溺愛而作”。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一批文人曾編造謠言,惡意咒罵魯迅不滿周歲的兒子周海嬰,援引“父子無恩”的舊說,諷刺魯迅對其幼子的慈父之愛。1931年2月2日,魯迅在《致韋素園的信》中也這樣說過:“我有了一個男孩,已一歲零四個月,他生後不滿二個月之內,就被‘文學家’在報上寫了兩三回,但他卻不受影響,頗壯健。”在魯迅所說的“文學家”中,有個叫楊村人的以“小記者”的筆名在報紙上造魯迅的謠,說魯迅“領到了南京中央黨部的文學獎金,大開筵宴,祝孩子的周年”。同時,又撰文說“魯迅大開湯餅會”,繼續造謠誣衊,並連帶殃及郁達夫。對此,魯迅憤怒地指斥說:“連出世不過一年的嬰兒,也和我一同被噴滿了血污。”這首詩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而作的。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詩的前兩句“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堅實有力,具有不可辯駁的力量,是流傳較廣的名句。作者沒有多用筆墨去鋪敘事情的原委,一開始就用哲理性的詩句,雄辯地提出那種“無情”之輩未必是真正的豪傑,而“憐子”者倒完全可以是大丈夫。詩句有力地回擊了那些抽象地玩弄“有情”、“無情”的論客,嚴正指出,以“無情”自噓的人並不就是英雄,用攻擊別人的“憐子”,以顯示自己的“無情”更是卑鄙可笑。在魯迅看來,是否英雄,不在於它是否憐子,而在於他對敵人是否無情。詩句,先用一個“未必”,否定了“無情”論者,又用一個“如何”,詰問攻擊“憐子”者,使之無言以對。這兩句詩,是對仗的寫法,但不是情對,也不是景對,而是理對。它的哲理性很強。氣勢也很壯。魯迅在當時的眾矢飛射之下,理直氣壯地熱愛其子,並把這種感情泛而至於廣大人民,並不失為丈夫本色,而那些標榜“無情”的人卻跟豪傑一點也不沾邊。詩人痛斥“無情”論者,沒有迴避“憐子”,相反地正以“憐子”來證明攻擊者的卑鄙,這就完全取得了主動的地位。這兩句詩語意深刻,對仗天成,有否定,有肯定,有判斷,有詰問,毫不費力,輕而易舉,使得譏諷者自討沒趣,本相畢露。
後兩句“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把“憐於如何不丈夫”的句意,擴展開來,在生動的比喻中給攻擊者以嘲笑和挖苦;把老虎雖猛也要憐子之意充分表現出來。許壽裳在《亡友魯迅印象記》中曾記述說:“海嬰性格活潑,魯迅曾對我說:這小孩非常淘氣,有時弄得我頭昏。他竟問我:爸爸可不可以吃的?我答:要吃也可以,自然是不吃的好。我聽了一笑,說他正在幻想大盛的時期,而本性又是帶神經質的。魯迅頗首肯。後來他《答客誚》一詩,完全寫出了這種愛憐的情緒。”
這首詩,作者魯迅分別通過否定句、反問句、疑問句,完成了詩的“起”、“承”、“轉”;詩的首句“無情未必真豪傑”採用了否定句,這在詩歌創作中並不常見,但直白易懂,起到了開宗明義的作用;第二句“憐子如何不丈夫”承接第一句,通過反問句式,在意思上更進一層,把“丈夫”與“憐子”聯繫起來。全詩的題旨更加具體顯豁,範圍由一般意義的“豪傑”縮小到有孩子的“丈夫”們;第三句乾脆不再講究委婉與周嚴,直接用“知否”打頭,發出無可辯駁的質問——“知否興風狂嘯者,回眸時看小於菟。”推出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據,語氣也更加堅定。“未必”、“如何不”、“知否”都有否定語,卻使立論步步深入,也使感情越來越強烈,為最後一句的“合”做了充分的鋪墊。

名家點評

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張紫晨:“作者在答誚之中,卻寓以不可辯駁的說理性。它的鋒利很像一篇短小的雜文。”

作者簡介

魯迅魯迅
魯迅(1881~1936),中國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浙江紹興人,1881年9月25日誕生。出身於破落封建家庭。青年時代受進化論、尼采超人哲學和托爾斯泰博愛思想的影響。1902年去日本留學,原在仙台醫學院學醫,後從事文藝工作,希望用以改變國民精神。魯迅的一生,對中國文化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他領導、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文學團體;主編了《國民新報副刊》(乙種)、 《莽原》 、《語絲》、 《奔流》 、《萌芽》、《譯文》等文藝期刊;熱忱關懷、積極培養青年作者;大力翻譯外國進步文學作品和介紹國內外著名的繪畫、木刻;蒐集、研究、整理大量的古典文學,編著《中國小說史略》 、《漢文學史綱要》,整理《嵇康集》,輯錄《會稽郡故書雜錄》、《古小說鉤沈》、《唐宋傳奇錄》、《小說舊聞鈔》等等。1936年10月19日因肺結核病逝於上海,上海民眾上萬名自發舉行公祭、送葬,葬於虹橋萬國公墓。1956年,魯迅遺體移葬虹口公園,毛澤東為重建的魯迅墓題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