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論

簡介

【百論(Sata-sastra)】Bailun
佛教論書。上下兩卷。古印度提婆著,世親釋。本論曾有兩次翻譯。第一次在後秦弘始四年(402),鳩摩羅什譯,僧睿作序。由於其時鳩摩羅什初至,方言未嫻,故文義欠正。弘始六年,鳩摩羅什重譯,僧肇作序。為今之流通本。僧肇《百論序》說:“《百論》者,蓋是通聖心之津塗,開真諦之要論也。……於是外道紛然,異端競起,邪辯逼真,殆亂正道。乃仰慨聖教之陵遲,俯悼群迷之縱惑,將遠拯覺淪,故作斯論。”論以梵本有百偈得名(句子不論長短,滿三十二字即為一偈,又稱“通偈”)。“論凡二十品,品各五偈,後十品,其人(指羅什——引者注)以為無益此土,故闕而不傳。”由於世親注釋有多有少,譯時又有取捨,所以今本字數無定。

特點

《百論》的主題是破斥古代印度佛教以外的其他哲學流派,其方式是“唯破不立”,設一個論題,加以批駁;再設一個論題,再批駁。通過“外曰”(代表外論異說)和“內曰”(代表提婆的觀點)對論辯難,鋪成一品。譯本中注有“修妬路”(即契經)的段落是提婆的原文,此外是世親的解釋。修妬 路語句簡約,其含義多藉世親的訓釋而顯明。主要有舍罪福品破神品破一品破異品破情品破塵品破因中有果品破因中無果品破常品破空品等。
《百論》在印度佛教的發展過程中曾起過重要作用。它廣破異家學說,維護了佛教的地位。據吉藏《百論疏序》所言,當時在印度為之作注、闡發義理的有十餘家,其中最重要的是兩家:波數和世親。漢譯本問世後,歷代流傳,又成為重要的佛教論本。三論學者尊奉此論,不僅吸取論中破有破無,主“畢竟空”的思想,而且廣泛運用其中推理論證的邏輯方法,批駁當時的成實師、地論師、攝論師等。提婆“唯破不立”的思想原則,也影響到禪宗。禪僧主張隨機施化,無所執著(包括法語心要),就有提婆思想的意味。有關漢譯本《百論》的註疏,有吉藏《百論疏》3卷,道憑《百論疏》2卷,元康《百論疏》3卷,荊南(不詳姓氏)《百論疏略記》2卷。據義天《新編諸宗教藏總錄》卷三所載,又有亡名所作《百論義疏》2卷,《百論私記》2卷。此中以吉藏《百論疏》3卷為最重要。(陳士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