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工人》

《當代工人》

《當代工人》欄目主要反映的是當代工人的精神風貌,它把演播室設在生產第一線,將鏡頭對準普通勞動者,探討職工和企業共同關心的話題。

簡介

(圖)《當代工人》《當代工人》

欄目名稱:《當代工人》
建立時間:1997年3月
性質:工人為報導主體的欄目
宗旨:“關注工人的生活,關注工人關注的生活”
播放時間:首播:每周二 CCTV—1 15:33
重播:每周三 CCTV—1 3:33
欄目信箱:[email protected]

籌建

(圖)《當代工人》《當代工人》拍攝現場

《當代工人》是中國2.3億產業工人的心靈園地。該欄目於1997年3月開始籌建,5月19日正式播出,是中央電視台唯一面向職工階層的對象化欄目。製片人王橋英、節目主編袁明久將這個欄目的發展歸納為陷入困境的初期模式、異彩紛呈的實驗模式、回歸電視本體的平民化開放模式三個階段。

1998年5月,《當代工人》的編導人員開始全面出擊探索新型模式,推出了兩種試驗版。第六十七期節目《還是這個廠、這些人》一開始即由主持人介紹本期話題,接著播放主持人在天津廚房設備廠車間裡與職工們一起討論話題的錄像,最後再由主持人總結。它保留了舊有模式中主持人導語與結語部分,將中間的專題片撤換成了談話節目。編導們沒有費時費力地再去拍那些表揚先進、介紹經驗的專題片,而是將攝像機鏡頭聚焦於普通職工,通過他們自己樸素、平實的語言揭示主題。

(圖)《當代工人》《當代工人》拍攝現場

這樣,欄目實際上實現了以“隱形控制”來控制觀眾的大眾傳播目的。此外,這種實驗版還大膽創新,將演播現場搬到了生產第一線,開國內外演播形式之先河。同時期與“準談話節目”交替出現的還有“演播室內談話節目”模式。

經過短時期的實驗與摸索,《當代工人》很快確立起了自己的新形象,形成獨一無二的“外景談話節目”,充分體現出編導人員日益成熟的現代電視觀念,即以平等、開放的視點製作節目,最大限度地尊重觀眾,最大限度地接近電視本體。改版後的《當代工人》採用快速剪下的畫面與快節奏的解說,構成充分電視化的導語,在視覺衝擊力與聽覺衝擊力中營造熱烈昂揚的收視氛圍,是對電視本體的復歸。同時,將生產第一線作為談話現場的開放性談話節目。

《當代工人》創辦以來,深受廣大觀眾特別是產業工人的好評,許多觀眾紛紛來信來電,表示關注和支持。

欄目性質

中央電視台唯一一個以工人為報導主體的欄目,欄目面向全國電視觀眾,密切關注普通勞動者的生存狀態,真實記錄他們在社會轉型期的心靈悸動,並在他們的勞動收入、社會保障、民主權利、文化生活以及社會生活各方面履行電視媒介的天職。

欄目宗旨

作為一檔談話節目,《當代工人》的演播室設在生產第一線,鏡頭對準普通勞動者,報導他們創造的閃光點,展現他們的心路歷程。開播以來一直以“關注工人的生活,關注工人關注的生活”為欄目宗旨,在工人當中有樹立了良好的口碑。

欄目發展

(圖)《當代工人》《當代工人》
欄目開播初期,中國正處於由計畫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當代工人》以談話為依託,製作了大量反映國企改革的節目,其中98年的《誰為你定個價》、《下崗了,你究竟怕什麼》、《還是這個廠,還是這些人》等節目在業內、觀眾中都取得了好評。
在這九年的時間裡,《當代工人》沿著這樣的思路繼續製作了表現技工能人的《護海工“老高”》、 《師傅您好》 、《“犟”徐強》;反映工人生活的《家,天堂》、《走近打工仔》、《飄在愛情之都》;維護工人利益的《誰來維護職工權益》、《工會,你能做什麼》、 《心聲》 等節目,這些節目得到了觀眾的肯定,很多觀眾說,“《當代工人》節目會更加激發咱們工人與國家共度難關,與企業共存亡的感情。”
“希望通過《當代工人》節目,全社會都來關心和支持咱們的工人……同時更希望《當代工人》永遠在車間裡和工人們心連心!”

播出時間

首播:每周二 CCTV—1 15:33
重播:每周三 CCTV—1 3:33
欄目信箱:[email protected]

榮譽

從開播至今,欄目連續多年為觀眾送上精彩的五一特別節目,並在1999和2000年連續獲得全國電視觀眾最喜愛節目獎; 2003年獲得中央電視台優秀欄目獎以及民間評選的最具特色脫口秀獎;在此期間又多次獲得了廣電總局《收聽收看》以及中宣部新聞局《新聞閱評》的表揚。閱評員在2005年4月7日第168期題為《為央視當代工人積極展現工人階級精神風貌叫好》的文章中提出,《當代工人》欄目“完全以我國當代工人的工作和生活為題材,全方位反映他們的精神風貌的欄目在廣播電視媒體中並不多見,央視的《當代工人》堪稱一個旗幟性欄目,它沒有受片面追求收視率傾向的影響,而是始終從社會效益出發,把演播室搬到工人中間,零距離接觸工人,用鏡頭聚焦工人們的真、善、美,堅持弘揚當代工人階級高貴品質的做法應該積極發揚,也值得相關媒體借鑑。”

評價

央視的《當代工人》在工場、車間實錄,話題也更加的“平民化 ”,是實地的更實話的實說,剛剛由央視二套挪至一套。2007年8月18日開始,這套充滿勵志色彩的電視節目充分展現了當代中國工人的傳奇故事和個性魅力,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不同於人們傳統印象的,充滿自信和個性魅力,用實力說話的工人形象,堪稱工人新偶像,作為社會財富的直接創造者,他們的職業精神生動詮釋了工人偉大,勞動光榮這句話。國家興盛,人才為本,作為一個崛起的工業大國,需要有一支優秀而龐大的技術工人隊伍,他們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他們的整體技能水平決定著國家經濟發展的後勁和潛力,這是中國經濟騰飛的重要保證。

主持人

(圖)《當代工人》勝春

主持人:勝春
出生日期:12月18日
身高:183cm
體重:80kg
畢業學校:瀋陽音樂學院聲樂系
簡歷
2002年至今 中央電視台《當代教育》欄目任主持人
2001.3 中央電視台談話節目《當代工人》任主持人。
1999.4 瀋陽電視台文藝部,任主持人。
1999.5 1993年初 遼寧立體聲文藝廣播電台,任記者、主持人、 綜合節目部主任
1992年7月 瀋陽音樂學院畢業留校。

業務及獲獎情況

個人素質方面:
1992年 獲遼寧省首屆廣告模特大賽冠軍(先生)。
1993年 獲首屆“瀋陽先生”大賽亞軍,並被授予“最佳氣質獎”
1994-1997年連續被遼寧電台授予先進工作者、創優標兵、創收標兵等稱號。
1998年 被推薦為瀋陽市“十大傑出青年”候選人。
業務方面:
電台:
曾先後主持過遼寧電台的《開心都市》、《打通關》、《精彩60分》等綜藝、娛樂節目。
1994-1997年間,編輯、主持的節目《樂海方舟》、《石評梅與高君宇》、《樂韻奇芭》等節目分別榮獲兩次中國廣播政府獎一等獎、二等獎
在1996年中國廣播電視第二屆“金話筒”節目主持人評選中獲“金話筒”銅獎,並同時榮獲中國廣播電視“百佳節目主持人”稱號;
1997年撰寫的論文《談節目主持人的專業素質》獲中國節目主持人論文評獎三等獎。

電視:
1994-1999年,擔任瀋陽電視台特邀主持人,先後主持過《海外風情》、《歡樂的星期天》、《夢裡情懷》、《世紀歡樂城》等娛樂、綜藝節目。
2000年,參加了中央電視台“榮士達杯”全國電視主持人大賽;並開始主持中央電視台一套談話節目《當代工人》;現主持中央電視台十套每晚18:30—19:00《當代教育》欄目。
曾經主持過的大型節目:2002年中央電視台“五一”特別節目《中國製造》(五一晚20:00一套播出),中央三套五一特別節目,大型文藝晚會《世紀彩虹》以及《綜藝大觀》等。

主持風格:真誠、樂觀、機智、自然。

節目花絮

(圖)《當代工人》

《我強,故我在》周 豪/文
接令
6月26日晚,19:30,陰有時有雨。
剛下飛機的中集集團總裁辦鄭源華副主任代表總部將這樣一個任務交給了前來接機的SCRC丁利武副總經理:6月30日下午1:30-3:00,中央電視台一套《當代工人》欄目組將到上海中集冷藏箱有限公司錄製節目,題為《中國製造》,節目類型為對話類。
沒有任何事先的徵兆,沒有絲毫上鏡的經驗,沒有任何關於話題的提示與溝通,也沒有時間上的迴旋餘地,能夠提供的只有一套以往《當代工人》節目的VCD。
場地、設施、配套、環境、氣候、80多個小時、150個左右的參與人員……一連串的字眼和數據在丁總腦海里盤鏇。
是夜,未眠!

(圖)《當代工人》

反應
6月27日午,1:00,陰。
剛與中央電視台夏導看完場地,丁總和總部鄭主任立即召集SCRC總辦和人事部的相關人員開協調會。
“《中國製造》是對話類節目,編導們為了達到現場的真實效果,與我們的溝通僅限於形式與標題,對實質內容秘而不宣。但我們必須作好準備,以展現中集集團的巨大成就和中集員工的精神風貌。對‘中國製造’的理解,可以是民族工業崛起的概念,也可以是提高質量、提升品牌的內容,要作好各種話題的準備。”……
“總辦負責組織、宣傳、協調和對相關員工的提示等‘軟體’工作;人事行政部負責舞台、設施、配套等‘硬體’工作!”
會議簡短,但實在!

準備
6月28、29日,陰,有時有大到暴雨
“‘中國製造’應當以質量問題為切入點,用簡練、幽默、平實的語言,用短小但有意義的故事說明問題,比如說……”就著第N次放映的《當代工人》的VCD,面對著各部門的代表,面對著質控、設備部的參加人員,面對著一個個可能參與這項活動的人員,負責“軟體”的總辦工作人員在完成了組織宣傳工作以後,就開始一遍又一遍地重複著幾乎相同的話語。儘管所知並不比聽者為多,但似乎只要對聽眾有所啟迪,便算是“不虛此說”。
“生產部沒空?那就下現場!”於是,在車間、在堆場、在食堂又響起了一片“中國製造”聲……
區委宣傳部,沒有!寶山區文化局,沒有!鎮文化館,沒有!……“硬體”之一的直播舞台難倒了人事行政部,自己製造吧?且不說時間、人力,就是材料,也不是一下子能備齊的!
“試試群藝館吧?”不知誰提了句。“喂,吳館長嗎?三層高,坐150人的階梯舞台……”“什麼?沒有?”一陣難以掩飾的失望,“你幫我解決?太好了!……”“29日晚上搭台,不管什麼天氣!”斬釘截鐵中帶著欣慰。
窗外,大雨如注!

(圖)《當代工人》《當代工人》

精彩
6月30日,午時,氣候濕熱
江南梅雨季節中一個難得的晴天。在身著工裝的中集人齊刷刷地就座後,央視的節目主持人才提出他的要求:先熱場,讓觀眾們有一種無拘無束的感覺和對話的欲望。
一陣輕鬆的說笑和表演讓場內有了對話的氣氛,從對“中國製造”的認識談起,談到了澳洲的玩具樹袋熊、談到了國人和外籍人士對質量的認識、談到了中國製造的服裝鞋帽……儘管專業的主持人水準頗高,甚具急智,但是對中集產品的認識和對中集人的認識都欠缺了些。台上台下開展了熱烈的討論和觀念的碰撞。
……
導演的及時溝通起到了作用,談話也隨之漸入佳境:
宋總談起了公司質量管理中的往事與現實;
丁總說到了客戶服務的概念與意識;
鄧總以一個特區人的身份闡述了滬港兩地在質量看法上的異同;
生產部吳經理說出了一個生產組織者的甜酸苦辣;
王世良、唐啟明等一批SCRC籌建時期的先行者則回憶了開業時的艱辛;
劉世雲施宗盛等一批CIMC的老員工想起了“中集的質量”是怎樣形成的;
而來自QCRC、中集遠東和集團市場部的中集人也各自闡述自己對“中國製造”的看法……
在現場氣氛的感染和節目主持人的穿插引導下,整台節目輕鬆自然,與會的二百餘名員工爭相發言,言談間對目前大多數中國製造業的狀態充滿期待;對中集集團和SCRC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欣慰;為“中國製造”的發展獻計獻策;對“中國製造”的未來充滿了信心!
……

中集製造,中國製造!
6月30日,15:30,小雨
錄製結束。人流漸散。只有工作人員還在忙碌著。老天也不失時機地飄下了些許涼意的雨絲。與濕熱鬥爭了三個多小時的主持人狂喝著水,在一邊與導演、導播閒聊著:
“原來,中集製造儘管從屬於中國製造,但其質量水平、國際地位等等,都已超越了同儕。當中集製造超越了自身,當中國製造的所有產品比肩甚至超過了中集製造,那時,MADE IN CHINA 風靡世界將不再是個夢!”

哲學政法類期刊大全(一)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半月談》
《當代工人》
《當代青年》
《北方法學》
《北京黨史》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北京青年周刊》
《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
《北京支部生活》
《兵團工運》
《成都行政學院學報》
《楚天主人》
《傳承》
《大連幹部學刊》
《大眾心理學》
《當代黨員》
《當代法學》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當代工人精品刊》
《保密工作》
《當代青年研究》
《當代世界》
《黨的生活》
《黨建》
《黨建研究內參》
《黨史文匯》
《黨史文苑》
《黨史縱橫》
《黨史縱覽》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黨的建設》
《兵團黨校學報》
《黨的文獻》
《黨風與廉政》
《北京市工會幹部學院學報》
《黨建研究》
《當代警察》
《黨建之聲》
《黨史天地》
《暢談》
《八桂僑刊》
《黨史研究與教學》
《比較法研究》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黨員幹部之友》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報》
《黨史博覽》
《黨風廉政月刊》
《大特區黨風》
《城市黨報研究》
《黨建交流》
《長春市委黨校學報》
《北京觀察》
《黨建與人才》
《黨風》
《黨風黨紀月刊》
《黨風建設》
《黨風廉政》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黨風通訊》
《著作權公報》
《黨風月報》
《黨紀》
《倡廉月刊》
《黨建導刊》
《安徽統一戰線》
《黨建經緯》
《黨建論壇》
《黨建文匯》
《安徽行政學院學報》
《楚天風紀》
《邊防生活》
《當代審判》
《黨課》
《安徽宣傳》
《安徽政報》
《參考資料》
《當代宗教研究》
《大眾法制》
《黨的教育》 | 《安徽工運》
《黨務工作者手冊》
《黨員電化教育》
《當代黨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