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聲》

《心聲》

《心聲》是當代女作家黃蓓佳的作品。小說寫一位與萬卡有著相似命運的小男孩,要求在語文公開課上朗讀課文《萬卡》,遭到老師拒絕,通過故事揭示了社會生活和義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小說以其深沉的思想內涵,淒楚的人物形象,纖麗的情節敘述和令人傷感的語言表達,感染著讀者。小說以其獨特的思想和藝術,被選入《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兒童文學集》。

基本信息

小說

心聲》是當代女作家黃蓓佳的作品。小說寫一位與萬卡有著相似命運的小男孩,要求在語文公開課上朗讀課文《萬卡》,遭到老師拒絕,通過故事揭示了社會生活和義務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令人深思的問題。小說以其深沉的思想內涵,淒楚的人物形象,纖麗的情節敘述和令人傷感的語言表達,感染著讀者。小說以其獨特的思想和藝術,被選入《中國新文藝大系──1976—1982兒童文學集》。

介紹

小說分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到“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嗎?”),寫老師布置公開教學任務,京京提出朗讀課文要求,老師沒有答應。
第二部分(從“回家的路上”到“京京心裡難受極了”),寫京京在小樹林裡獨自朗讀《萬卡》,聯想起自己的身世,想起鄉下的爺爺和小朋友,心裡難受極了。
第三部分(從“第二天放學後”到“他還聽見趙小禎銀鈴兒似的笑聲”),寫京京指出同學朗讀預演中的錯誤,同學取笑他,他感到非常委屈。
第四部分(從“到了上公開課的那天”到結尾),寫公開課上京京勇敢“救場”,他的聲情並茂的朗讀感動了大家。
小說四部分其實就是四個場景,四個情節。這四個情節又是按時間順序聯繫在一起的,並呈現波瀾。正是第一部分中京京喜愛《萬卡》,要求朗讀課文遭到老師拒絕,才導致第二部分京京的傷心和對往事的回憶,並只好一個人在小樹林裡大聲朗讀課文,盡情宣洩鬱積在心中的感情。而第三部分寫他糾正同學朗讀中的錯誤,未被接受反被嘲笑,目的是一方面讓同學與京京進行對比,另一方面設定情節的又一個低潮。到第三部分,情節從第一部分開始一直走向低潮,讓人物性格塑造山窮水盡,給讀者無盡的壓抑。而到了第四部分,情節急轉,公開課開始,出人意料地有同學怯場,京京的機會來了。要在一般同學,遭受老師和同學的一再打擊,早就心灰意冷,而京京竟不氣餒,猶豫一下,他勇敢地舉起了手,要求朗讀。讀者讀到這裡,自然會產生疑問:程老師會再一次拒絕京京嗎?假如程老師準許京京朗讀,他能讀好嗎?接下去的情節發展是,程老師說:“李京京,請你接下去讀。”京京這一次是幸運的,因為就他一個人舉手,假如還有第二個人舉手,就很可能輪不到他。京京讀得非常好,程老師臨時改變主意,讓他把剩下的課文全部讀完。小說雖然以京京的如願以償結束,但京京的命運仍讓讀者牽腸掛肚:京京朗讀的心愿了卻了,但他的生活呢?等待他的是什麼?是萬卡那樣嗎?小說的結尾不像一般兒童小說那樣大團圓,也不像有些成人小說那樣以悲劇收場,而是介於悲喜之間,充溢一種淡淡的安慰和一種淡淡的牽掛。這是這篇小說的藝術魅力的一個方面。
人物分析:李京京的思想性格無疑是非常豐富的,他雖然還是個孩子,但是他有著非同尋常的身世和經歷,從小跟爺爺在鄉下長大,與鄉下小朋友建立了深厚的情誼,他的內心已經認同於純樸的鄉村文化;而回到城裡後,因為從小沒有與父母一起生活,沒有正常孩子那種美好的父愛和母愛,因而與父母在思想感情上格格不入;父母吵架,自己遭打,更使他與父母貌合神離,他整天夢牽魂繞的是過去的生活,鄉下的爺爺和朋友。這是造成他與一般孩子不一樣的思想性格的主要背景。京京還小,他承受了太多不應該承受的東西。他學習並不差,就是嗓子不太好,老師不讓他讀課文,也許不能給程老師扣上歧視差生的罪名,但確實給從小懂事的京京自尊心一個不小的打擊。好在京京並不是那種脆弱的兒童,他也許對這種打擊習以為常,他朗讀課文的要求沒有得到實現,繼而糾正同學的朗讀,遭受嘲笑,這本該灰心喪氣了,但他在關鍵的時候毅然舉起了手,這表明京京的不屈不撓,終於使他成功了。這似乎可以啟示人們,不要輕易放棄努力,也許多試一次,機會就會降臨。不過京京對成功與否並不在意,他要求朗讀課文,僅僅是出於一種宣洩感情的需要。其實人很多時候的行為,都是出於情感表達的需要,無法說出其功利目的。
為了更充分地展現京京豐富的內心世界,小說用了大量心理描寫,表現京京的心理活動。比較典型的段落有:
京京垂下頭。他多么喜歡這個故事啊!他真想念一段,哪怕是幾行字的那么一小段呢!他準能念好。朗讀課文難道一定要唱歌的嗓子嗎?
這一段心理描寫,表現他對朗讀課文的渴望,表現純真的童心。
京京嘆了一口氣,走起神來。講義從他的手指間滑落,飄在地上,他沒有發覺,一動不動。他也有一個鄉下的爺爺。小時候,他是在爺爺那兒長大的。……
後來京京長大了,媽媽說要讓他到城裡來上學,他就再沒見過爺爺。可是爸爸媽媽總吵架,總吵架。一吵起來,媽媽總是打他,一邊哭一邊打,他害怕極了。他不喜歡這個家,總是想念鄉下的爺爺。就像可憐的小萬卡盼望爺爺接他回家一樣,京京也盼著爺爺哪一天來看看他。這個萬卡寫的信多好啊!京京還沒有給爺爺寫過信,他不知道自己能寫成什麼樣子。
這兩段心理描寫,寫京京想念鄉下的爺爺,通過今昔對比,表現京京對父母的不滿意,對鄉下爺爺的思念之情。
這么說,這個叫“奧爾迦”的女孩子一定跟萬卡挺要好了?京京以前也有個好朋友,叫妮兒,就住在爺爺家對門。……
這一段心理描寫,表現京京對鄉下小夥伴的懷念之情,充滿傷感和無奈。
喔,多叫人懷念的事,跟萬卡信里寫的多像多像啊!京京甚至想像得出萬卡寫信時的心情,那種期待、盼望、急切的心情。要是老師準許他讀一段課文,他一定能讀好,一定的。他真想大聲地讀一段,用上全部感情去讀,這是個多好的故事!
這一段心理描寫,又一次表現京京對朗讀課文的極度渴望。
聲音是不太好聽,有點沙啞,有點毛毛刺刺的。可是公開教學課難道是上台表演嗎?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樹林子裡讀他喜歡的課文嗎?京京心裡難受極了。
這一段心理描寫,表現京京對老師的意見和難受的心情。
不,不是這樣的。京京聽著,在心裡說,不是這樣的。萬卡不是個嬌滴滴的小姑娘,他那時才九歲,一個人孤零零地在城裡當學徒,吃不飽,還要挨打,他傷心極了,盼望爺爺去救他,他是在懇求,在哭訴,絕不該有這樣撒嬌的腔調。
這一段心理描寫表現京京對萬卡感同身受的理解,表現他純樸認真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
京京氣得要命。怎么能這么說呢?他雖然心裡挺難受,可是一點兒也沒有想到忌妒別人。他可不是那種小心眼兒的人。
這一段心理描寫表現京京被誤解後的難受心情。
京京在座位上不安地扭動著身子。他真想站起來。可是,如果舉了手,程老師會喊他嗎?課後趙小禎會不會嘲笑他?他真想念。不是要出風頭,是心裡有種憋了很久的感情,想痛痛快快念出來,吐出來。
這一段心理描寫表現京京想舉手念課文卻又擔心老師不喊他,同學嘲笑他的矛盾心情。
後面還有幾個心理描寫段落。這些心理描寫,充分表現了京京豐富的心理活動,展現他豐富的內心世界。兒童小說如此多的心理描寫,非常少見。小說給讀者一種感覺,京京就是這樣,總是一個人心事重重,似乎周圍知心同學極少,倍感孤獨。其實,這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
對程老師著墨不多,但性格鮮明。畢竟是一個二十多歲的姑娘,她與許多好教師一樣,工作認真,愛榮譽,因此為了公開課而精心準備。但她又與許多教師一樣,有著代代相因的缺點,搞一種虛假的公開教學,重視優秀學生,但忽視一般學生。她的公開教學不應該那樣做,因為公開教學與演戲畢竟不一樣。不過小說還表現了她難得的優點,隨機應變,勇於改正錯誤。這也是許多教師難以做到的。我們構想,假如公開教學課上沒有發生意外,從嚴格的教學意義上來說,那是一次失敗的公開教學;而惟其出現了意外,公開課才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小說給我們展示的,是一次非常成功的公開課。她在公開課上的果斷處事,證明她基本上是一個好老師。
主題:這篇小說的主題並不好概括,因為它所涉及的方面較多,不過不要緊,只要能感受得到,就行了。這裡有一點要提出來,希望教師在教學時提醒學生,即這篇小說的主題非常具有針對性。突出的一點是,在教學中充分重視優秀學生在學習中的帶頭作用,是對的;但實際上,教師又常常忽視另一方面,即普遍廣大的學生。今天,我們提倡面向全體學生的素質教育,要儘可能地充分注意更多的學生,重視學生個體,發展學生個性。這樣看來,程老師的做法值得我們警醒。
《萬卡》為什麼那樣打動京京的心弦?由於他的身世與作品中的萬卡的身世遭逢相似,使他在閱讀《萬卡》時心裡產生深深的共鳴。共鳴是文學欣賞中常見的現象,也是文學欣賞的高境界。同樣是國小生,一般孩子對《萬卡》的感受,遠沒有京京那么深刻,他們幾乎無法理解萬卡的遭遇,也同樣無法理解他們班上的“萬卡”──李京京。所以他們的嗓子儘管甜美,卻讀不出真情實感。換句話說,他們對《萬卡》的人物和內容,遠遠沒有引起心裡的共鳴。而京京與萬卡同呼吸,共命運,感同身受,雖然嗓子有點沙啞,但文學欣賞是靠心而不是靠嗓子,他是在用心去讀,而不是用嗓子讀。所以他的朗讀征服了大家。可見,文學欣賞中,要有生活,要有感受,要投入感情。患難生活,使得京京多愁善感。面對與自己一樣的萬卡,他又怎能不感動?
這篇小說的語言也符合兒童小說兒童化的要求,自始至終沒有一句艱深的話,沒有一個不好理解的詞,作者就是靠平平常常的語言,表達了一個催人淚下的傷感故事。另外我們注意到,小說的句子以短句為主,三五個字一句的話比比皆是,長句則極少。這也是兒童化的語言表達的特點和要求。看來,作者深諳兒童小說語言的真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