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

《黨建》

《黨建》,創刊於1988年,是中宣部主管的綜合性黨刊,連續三屆獲全國期刊界最高榮譽——“國家期刊獎”。

基本信息

期刊信息

封面封面

刊名: 黨建
主辦: 中共中央宣傳部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語種: 中文
開本: 16開
ISSN 1002-9702
CN 11-1612/D
創刊年:1988
ASPT來源刊
中國期刊網來源刊

簡介

《黨建》雜誌由鄧小平同志親筆題寫刊名,創刊於1988年,是中宣部主管的綜合性黨刊。20年來,《黨建 》雜誌服務大局,貼近基層,注重思想內涵,努力辦出特色,為加強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宣傳思想工作者、各級黨務工作者和廣大黨員的歡迎。《黨建》雜誌連續三屆獲全國期刊界最高榮譽——“國家期刊獎”。《黨建》雜誌還負責編輯發行為各級黨委中心組學習服務的《學習活頁文選》。 2005年,《黨建》雜誌將在中宣部的直接領導下,不斷提高辦刊質量,以增強宣傳實效為目標,適應形勢,與時俱進,拒絕平庸,追求高遠,努力把體現黨的宗旨與反映人民意願統一起來,把堅持正確導向與講究宣傳藝術統一起來,進一步發揮優勢,辦出特色,為全黨全國工作大局服務。

原文轉載

解放思想與中國社會主義歷史命運
30年前那場民眾性的真理標準大討論,在停滯、徘徊、迷茫的中國吹響了解放思想的號角,廣大幹部、民眾衝破“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重新思考:什麼是毛澤東思想,怎樣完整準確理解毛澤東思想;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科學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中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實現了一個又一個思想大解放,推進了黨的指導思想和各條戰線的撥亂反正,推進了全面改革和對外開放,推進了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30年滄桑巨變,使我們得出一個重要歷史結論:解放思想是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要求,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只有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勇於變革、勇於創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滯,社會主義才能永葆生機和活力。

一場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解放思想大討論

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是在我國重大歷史關頭髮生的一場關係黨和國家前途命運的大討論,其實質就是粉碎“四人幫”以後的中國究竟向何處去?按照當時黨中央主要負責人提出的“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就是要繼續堅持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繼續維護“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錯誤,那就只能使中國繼續陷入混亂和動亂。這當然是廣大幹部、民眾所不答應的。

首先是以鄧小平為代表的許多老一輩革命家明確表示反對“兩個凡是”。1977年2月,當“兩個凡是”一提出,鄧小平就對前來看望他的王震說,這不是馬克思主義,不是毛澤東思想。4月10日,鄧小平致信華國鋒、葉劍英和中共中央,針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指出:“我們必須世世代代地用準確的完整的毛澤東思想來指導我們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隨後他又同前來看望他的中辦兩位負責人說,“兩個凡是”不行。5月24日,他同中央兩位同志談話說,“這是個重要的理論問題,是個是否堅持歷史唯物主義的問題。”1977年9月,在紀念毛澤東逝世一周年的時候,陳雲等許多老同志發表紀念文章,強調恢復和發揚黨的實事求是作風,反對唯上、唯書、不唯實的教條主義,實際上都是對“兩個凡是”的否定。

廣大幹部、民眾強烈要求撥亂反正、糾正“文化大革命”錯誤的呼聲,也有力地衝擊著“兩個凡是”的錯誤方針。如平反冤假錯案問題,許多中央領導人的是非功過問題,幹部路線是非問題,教育戰線的“兩個估計”問題,“十七年”的評價問題,農村“三自一包”是不是走資本主義道路問題,如何認識按勞分配和價值規律問題,等等,可以說在各個領域都發生了路線是非、理論是非、思想是非之爭。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踐標準與“兩個凡是”標準之爭先於理論而在實際生活中已經廣泛地在進行。是歷史、實踐把解決真理標準問題鮮明地提到全黨和全國人民面前。

實踐的呼聲得到了理論的回應。由胡耀邦組織、指導並審閱定稿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文應運而生。其鋒芒直指“兩個凡是”,強調“實踐不僅是檢驗真理的標準,而且是唯一的標準”,“革命政黨的路線是否正確,同樣必須由社會實踐來檢驗”;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是馬克思主義的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強調絕不能“躺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現成條文上,甚至拿現成的公式去限制、宰割、剪裁無限豐富、飛速發展的革命實踐”,要“勇於研究生動的實際生活,研究現實的確切事實,研究新的實踐中提出的新問題”。該文首刊於1978年5月10日出版的中共中央黨校《理論動態》第60期,5月11日《光明日報》以本報特約評論員名義在頭版發表,新華社當天向全國轉發,5月12日《人民日報》、《解放軍報》全文刊登。這篇文章本身的鮮明針對性和它不同尋常的發表方式,使它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受到廣大幹部民眾的熱烈擁護。一場席捲全國的實踐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的大討論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

真理標準大討論,為成功召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在這次全會上重新確立我們黨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為推進撥亂反正和改革開放,為開闢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鄧小平1978年12月13日在中央工作會議上所作的重要講話《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高度評價了這場討論的偉大歷史意義。他指出:“只有思想解放了,我們才能正確地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解決過去遺留的問題,解決新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正確地改革同生產力迅速發展不相適應的生產關係和上層建築,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確定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具體道路、方針、方法和措施。”這篇重要講話實際上成為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報告,成為重新確立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主要標誌,成為開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解放思想的宣言書。

解放思想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蓬勃生機和活力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30年,是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是我國持續快速發展的30年,也是我們圍繞“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當代中國首要基本問題解放思想的30年。解放思想使社會主義在中國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和活力。

解放思想使我們認識社會主義的思維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我們破除“兩個凡是”的思想禁錮,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破除蘇聯那種僵化的社會主義模式觀念,堅持走自己的道路;破除長期以來超階段的“左”的框框,堅持一切從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際出發;破除抽象談論姓“社”姓“資”的思維定勢,堅持“三個有利於”的判斷標準;破除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的傾向,堅持根據現在的情況認識、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這一系列的“破除”和“堅持”,集中體現了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使我們對社會主義的認識真正奠定在現實的基礎之上。

解放思想把我們對什麼是社會主義的理解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我們在深刻總結國際國內、歷史現實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澄清了對社會主義的許多曲解、誤解和教條化理解,加深了對科學社會主義本質和特徵的科學認識,深刻認識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太慢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發展生產力、提高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平均主義不是社會主義,兩極分化也不是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是實現共同富裕;計畫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沒有精神文明不可能建設社會主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社會和諧是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

解放思想使我們開創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的新道路。我們拋棄“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的錯誤,又拒絕“全盤西化”的右的主張,堅持把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我國國情和時代特徵相結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這條道路的基本點,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堅持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總體建設布局,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鬥。其中基本路線是總綱,必須毫不動搖地加以堅持;總體布局是基本內容,必須全面系統地加以貫徹落實。歷史的比較、國際的觀察充分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引領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道路,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是完全正確的道路。

解放思想使我們形成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個理論體系,堅持和發展了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凝結了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長期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它的精髓就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文革”造成的危難局面,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氣和理論勇氣,科學評價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徹底否定“以階級鬥爭為綱”的錯誤理論和實踐,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和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黨的基本路線,吹響走自己的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時代號角,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奠基性理論——鄧小平理論。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堅持改革開放、與時俱進,領導黨和人民創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開創全面開放新局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創立“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發揚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精神,堅持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著力推進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踐中堅定不移地把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繼續推向前進,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

黨的十七大標誌我國的發展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胡錦濤同志要求我們做到“四個堅定不移”: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落實科學發展、社會和諧,堅定不移地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而奮鬥。在這四個“堅定不移”中,堅定不移地繼續解放思想是前提,是基礎,沒有解放思想的“堅定不移”,就沒有其他的“堅定不移”。

解放思想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實踐在發展,事物在發展,人們的思想也必須向前發展,解放思想應該成為人們思想的常態,什麼時候思想僵化了,什麼時候就要犯錯誤了;什麼地方思想僵化了,什麼地方就要落後了。尤其是在當前我國社會轉型期,即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的轉型期,由傳統計畫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型期,由傳統封閉半封閉社會向全方位開放社會的轉型期,機會前所未有,挑戰也前所未有,許多新事物需要我們去認識,許多新問題需要我們去解決,許多新矛盾需要我們去處理,我們必須解放思想、更新觀念、拓寬思路、勇於創新,以新的思想解放促進新的發展,奪取新的勝利。

解放思想貴在創新。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一個政黨永葆先進的活力源泉。要全面推進理論創新、體制創新、科技創新和各方面工作創新。首先是理論創新,它是其他一切創新的思想基礎和政治前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既是我們解放思想、銳意創新的理論成果,又是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發展理論的新起點,我們要緊緊圍繞回答“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這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問題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越走越寬廣,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越來越豐富,並且以理論創新為指導大力推進各方面創新,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越來越興旺發達。

解放思想重在實效。思想的解放要落實到事業發展上來,現階段最主要的是落實到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上來,落實到以改革創新精神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上來,落實到治國理政的各個環節之中。尤其要緊緊圍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號召我們:“全黨同志要全面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增強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自覺性和堅定性,著力轉變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觀的思想觀念,著力解決影響和制約科學發展觀的突出問題,把全社會的發展積極性引導到科學發展上來,把科學發展觀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為此,在解放思想的過程中,要注重調查研究,從實際生活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不能坐而論道、流於空談;要注重開闊視野,從國內外的比較中吸收營養、拓寬思路,不能閉目塞聽、坐井觀天;要注重總結經驗,從成功和失敗的分析中堅持真理、修正錯誤,不能把已有的認識和做法絕對化、神聖化。從領導的角度說,要努力創造有利於解放思想的政治環境和社會氛圍,鼓勵探索,允許失誤,保護創新。關鍵是發揚民主,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條件,沒有政治上的民主化就沒有思想上的科學化。

解放思想的關鍵是尊重實踐和尊重民眾。要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既不把別人的本本和經驗當作教條,也不把自己以往的經驗和做法當作桎梏,一切由實踐作結論,一切“拿事實來說話”。要把尊重實踐和尊重民眾統一起來,把實踐標準和人民利益標準統一起來。人民民眾的實踐是我們認識和發展真理的源泉,人民民眾的利益是我們衡量是非得失的標準。胡錦濤同志說:“必須堅持實踐第一的觀點,以最廣大人民的實踐為理論創新的源泉,以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理論創新的目的。”30年解放思想的經驗告訴我們:尊重人民民眾的實踐創造和人民民眾的利益,是我們黨解放思想、不斷創新的強大動力和源頭活水,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則,也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真正生命力之所在。

哲學政法類期刊大全(一)

哲學,是理論化、系統化的世界觀,是自然知識、社會知識、思維知識的概括和總結,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是社會意識的具體存在和表現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質、共性或絕對、終極的形而上者為形式,以確立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內容的社會科學。
《半月談》
《當代工人》
《當代青年》
《北方法學》
《北京黨史》
《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北京青年周刊》
《北京人民警察學院學報》
《北京行政學院學報》
《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
《北京支部生活》
《兵團工運》
《成都行政學院學報》
《楚天主人》
《傳承》
《大連幹部學刊》
《大眾心理學》
《當代黨員》
《當代法學》
《安徽警官職業學院學報》
《當代工人精品刊》
《保密工作》
《當代青年研究》
《當代世界》
《黨的生活》
《黨建》
《黨建研究內參》
《黨史文匯》
《黨史文苑》
《黨史縱橫》
《黨史縱覽》
《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
《黨的建設》
《兵團黨校學報》
《黨的文獻》
《黨風與廉政》
《北京市工會幹部學院學報》
《黨建研究》
《當代警察》
《黨建之聲》
《黨史天地》
《暢談》
《八桂僑刊》
《黨史研究與教學》
《比較法研究》
《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
《黨員幹部之友》
《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報》
《黨史博覽》
《黨風廉政月刊》
《大特區黨風》
《城市黨報研究》
《黨建交流》
《長春市委黨校學報》
《北京觀察》
《黨建與人才》
《黨風》
《黨風黨紀月刊》
《黨風建設》
《黨風廉政》
《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黨風通訊》
《著作權公報》
《黨風月報》
《黨紀》
《倡廉月刊》
《黨建導刊》
《安徽統一戰線》
《黨建經緯》
《黨建論壇》
《黨建文匯》
《安徽行政學院學報》
《楚天風紀》
《邊防生活》
《當代審判》
《黨課》
《安徽宣傳》
《安徽政報》
《參考資料》
《當代宗教研究》
《大眾法制》
《黨的教育》 | 《安徽工運》
《黨務工作者手冊》
《黨員電化教育》
《當代黨建》

全國黨刊

黨刊是各級黨組織指導各項工作的重要思想輿論工具,對宣傳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反映人民民眾心聲,引導廣大黨員、幹部和人民民眾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