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安趕船》

《王少安趕船》

《王少安趕船》是評劇傳統劇目。又名《玉陽縣》、《捨命追舟》、《訪美人》、《玉鐲記》。傳統評劇《王少安趕船》是評劇的看家戲,是評劇鼻祖成兆才先生依《聊齋志異-王桂庵》改編。

簡介

《王少安趕船》中人物《王少安趕船》中人物

《王少安趕船》歷代藝術家以及眾多評劇演員均採過此劇,此劇曾與成先生另一劇作《花為媒》合演又名為《大花為媒》、《父子巧姻緣》,深受觀眾喜愛,特別是劇中經典唱腔至今依舊為專業演員戲迷傳唱。但在解放之後的評劇舞台上,由於種種原因,這齣戲久久未在舞台上一展華采。如今的評劇觀眾只能從“我那大姐啊”等經典唱腔領略和回味其藝術魅力。 

特色

新創編的大型傳統抒情評劇《王少安趕船》的創編者在反覆研究原作的基礎上,對劇情及劇中人物以及主要唱腔、唱詞進行了深入分析和調研,在劇情上刪減了白老頭、黑老頭等不合時代的人物,刪除了戲耍、投河等拖沓的情節,重點描寫投鐲、趕船、定情等情節,推陳出新,在創作上以古代愛情倫理觀為視角,突出劇中人內在心理,恰當的反映出古代青年男女從“一見鍾情”發展到真摯愛情的故事。
評劇是以唱功見長的劇種,在本劇創編中,在保留眾多傳統經典唱腔上基礎上,依情節的需要,又增添了眾多評劇唱腔,使之全劇成段唱腔達20餘段,運用搭調、慢板、大悲調、大迷子、十三唉、正調、反調、喇叭牌子、對唱、二重唱、四人連彈等多種板式以及演唱形式,旨在弘揚評劇傳統演唱藝術,符合弘揚評劇骨子老戲的經典唱腔的時尚,使新創劇作更具濃郁評劇韻味。在此基礎上,作者在唱腔設計上適當增加了伴唱,以突出人物性格和渲染劇情環境。此外,在創作人物語言時,注重人物行當特色,展示演員和台下觀眾的交流互動等傳統模式,在繼承傳統、創新劇目中,強化視聽效果,給人以清新之感。
本劇在創編中,旨在不刻意追求場景大製作,而以演員表演程式化和技巧為時尚,儘可能更多地將舞台釋放給演員,讓演員在圓場、行船、扇子、水袖、手絹、船槳、寫字等等動作中施展自身的絕技、才華,以求使觀眾既能欣賞到傳統的評劇唱腔,又能欣賞到符合劇中人的傳統程式化的表演。既能滿足評劇愛好者過足評劇戲癮的需求,又使青年人能夠接受和喜愛評劇藝術。 
本劇的三位創編人員中,多年來一直從事評劇創作,曾參與、協助撰寫並出版發行的評劇著作主要有:《中國評劇群星譜》、《評劇新史略》、《藝術星座花淑蘭》、《平民藝術家谷文月》、《小生翹楚張德福》等,其撰寫的文章在中國戲劇雜誌以及多家報刊發表。本劇在創編中,得到了中國評劇院著名評劇導演張瑋的關注、支持、指導和幫助,多次為本劇提出諸多可行性策劃修改方案。
在“評劇百年”之際,創編者擬誠徵實力派導演、舞美、燈光、道具、演員、企業,共同打造這一傳統經典抒情輕喜劇的評劇劇目,使之在宇揚評劇苑倡導的“大評劇”精神下,為評劇百年獻上一份厚禮。

劇情概述

玉陽縣富家子弟王少安出遊,在江邊偶遇漁家女張翠娥,王見其美,投銀鐲戲之。欲通話,張父歸來攜翠娥揚帆而去。王遂沿江追趕,至臨安縣,憩一草舍旁,恰遇翠娥開門閒眺,見是贈鐲書生,乃延入,與其互道相思,不幸又被其父衝散。歸途中,王遇表叔傅德恩,經傅撮合,王入贅張家為婿。成親日,張父樂極而死。後夫婦乘船返里,因戲言誤會,娥投江,幸被縣令劉在禮搭救,收為義女,帶到家中。娥墮江後,王懊悔萬分。一年後,因閒遊遇雨,避劉宅前,被娥觀見,娥即命老嫗問明姓氏,引至內室,責其薄倖,以死自誓。王懇切相求,說明誤會,經劉老夫妻從旁勸慰,夫妻和好,同返原籍。成兆才據《聊齋志異》第十二卷《王桂庵》編劇。
《王少安趕船》系其中之一折,民國三年(1914)劉永泰、成兆才、侯天泰首演於唐山永盛茶園。民國四年前後,慶春平腔梆子班,在天津河東宴樂茶園等地演出時,曾多次以連台本戲的形式演出全本。劇名為《父子巧姻緣》,亦稱《大花為媒》。由月明珠、金開芳、張德禮、張德信、成兆才等二十五名演員參加演出。劇本首載於1929年誠文信書局《評戲大觀》,1958年8月又載於寶文堂《評劇大觀》。

場次

第一場:拒婚
第二場:贈鐲
第三場:趕船
第四場:定情
第五場:夜歸
第六場:提親
第七場:團圓

劇中角色

劇中人:
王少安:21歲小生,瀟灑舉人,才出眾品貌超群、大膽追求美滿婚姻。
張翠娥:17歲閨門旦,漁家姑娘;勤勞樸實美麗善良;
二表嫂:33歲彩旦,媒人,開朗、灰諧,樂於助人。
王少英:23歲波辣旦,王少安胞姐;波辣瀟灑、才華勝過王少安。
李茂林:27歲小花臉,王少安姐丈;懷才不遇的書生。
張德:40歲老生,張翠娥之父;勤勞本份的打漁人。
阮嬸:42歲老旦,張德家鄰居;熱情善良。

盤點中國著名曲目

中國戲曲主要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而成。它由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綜合而成,約有三百六十多個種類。比較著名的戲曲種類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粵劇、川劇、秦腔、評劇、晉劇、漢劇、河北梆子、湘劇、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
《王金豆借糧》
《拖油瓶》
《絲絨記》
《二夾弦》
《二進士》
《盡瘁祁山》
《明鏡記》
《收姜維》
《阿Q與孔乙己》
《驚蟄》[河南曲劇]
《王寶釧》[河北梆子]
《寶蓮燈》[河北梆子]
《秦雪梅》[豫劇]
《夜宿花亭》
《司文郎》
《鍘刀下的紅梅》
《花打朝》
《春香傳》[評劇]
《風雨行宮》
《三更生死緣》
《美女涅槃記》
《賣苗郎》
《瘋僧掃秦》
《疙瘩屯》
《唐知縣斬誥命》
《梁山伯與祝英台》[評劇]
《都市彩虹》
《茶瓶計》
《牧羊卷》
《合鳳裙》
《天波樓》
《小二黑結婚》[評劇]
《半把剪刀》
《西廂記(拷紅)》
《大祭樁》
《五世請纓》
《花木蘭》[豫劇]
《鳳陽情》
《蔡文姬》[呂劇]
《李二嫂改嫁》[呂劇]
《苦菜花》[北京曲劇]
《楓洛池》
《王少安趕船》
《遲開的玫瑰》
《梁秋燕》[眉戶]
《穀雨》[眉戶]
《杜十娘》[評劇]
《秦香蓮》[評劇]
《一字獄》
《鄭瑛嬌》[秦腔]
《梁紅玉》[龍江劇]
《木蘭傳奇》
《祥子與虎妞》
《老媽開嘮》
《正義圖》
《遼南戲(遼劇)》
《滿都海斯琴》
《走西口》[上黨梆子]
《二人台》
《三關排宴》
《表花》
《土炕上的女人》
《西廂記》[蒲劇]
《八件衣》
《胡風漢月》
《紅岩詩魂》
《舍飯》
《楊八姐遊春》
《齊王拉馬》
《花亭會》
《杜鵑山》[評劇]
《潘楊訟》
《空印盒》
《李爾王》[絲弦]
《半江清澈半江紅》
《向陽商店》
《家》[評劇]
《張羽煮海》
《南北和》
《江姐》[評劇]
《人面桃花》[評劇]
《黛諾》
《孫安動本》
《長孫皇后》
《虎符》
《補天》
《薛剛反唐》
《道情》
《卷席筒》
《包公賠情》
《二度梅》
《倒霉大叔的婚事》
《煙花淚》
《火焰駒》
《紅菊》
《金水橋》
《瓊花》
《月亮光光》
《春秋配》
《三滴血》
《香魂女》[豫劇]
《程嬰救孤》
《唐知縣審誥命》
《紅白喜事》
《小姑賢》
《周仁回府》
《走雪山》
《清風亭》
《小女婿》
《陳三兩》
《蝴蝶杯》
《櫃中緣》
《三娘教子》
《馬寡婦開店》
《金沙江畔》
《謝瑤環》
《無雙傳》
《祥林嫂》
《金玉奴》
《朝陽溝》
《美狄亞》
《村官李天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