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兒記》

《爭兒記》

《爭兒記》是在東北人民喜聞樂見的“二人轉”基礎上發展形成的,深受觀眾喜愛與推崇。

基本概述

爭兒記》是在東北人民喜聞樂見的“二人轉”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從1959年至今,吉劇共創作改編和排練演出了近二百個大、中、小劇目

藝術特色

《爭兒記》在行當上,有生、旦、淨、末、醜之分。在音樂唱腔上,吉劇以二人轉的主要曲牌〔文咳咳〕、〔武咳咳〕、〔紅柳子〕、〔三節板〕、〔哭糜子〕、〔窮生調〕等為原始基調。吉劇的伴奏樂器以二人轉的板胡、嗩吶為主,並在東北管的基礎上,創造了善於抒情的吉劇喉管,還把古箏搬進吉劇的樂隊。吉劇的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轉的五功,即唱、扮、舞、說(口說)、絕(手絹兒、扇子等絕活)的基礎上,採擷其它劇種的長處,逐漸形成的。手絹功是吉劇的特長。吉劇中長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轉的手絹和長綢子舞的技巧。

發展傳承

建國後,在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的方針指引下,吉林省的戲劇工作獲得了較大發展。1960年2月,吉林省吉劇團成立,吉林省從此結束了沒有自己地方戲曲劇種的歷史。與此同時省內農安縣的黃龍戲和扶餘縣的滿族新城戲也相繼誕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