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請樊梨花》

薛仁貴率兵征討樊江關。陣間樊梨花鐘情薛丁山,私訂終身,回關告父。其父國已將樊梨花許嫁白虎關守將楊藩,怒斥其女,持劍欲殺,不料失足自觸劍鋒而死。樊龍、樊虎不饒其妹,亦被梨花失手殺死。開關降唐,薛仁貴收梨花,令與丁山成婚,丁山誤其殺父,休棄之;丁山陷烈焰陣,梨花趕救,丁山再休之;梨花收薛應龍為義子,再救丁山,丁山疑而三次休之,後丁山兵敗,不得已救助於梨花,梨花詐死,丁山悔悟,夫妻和好。

基本概述

《三請樊梨花》是在東北人民喜聞樂見的“二人轉”基礎上發展形成的。從1959年至今,吉劇共創作改編和排練演出了近二百個大、中、小劇目。以二人轉音樂為基礎,吸收東北民間音樂,借鑑一些大型戲曲劇種音樂發展而成。唱腔為行當分腔,男女分腔。初步形成了以柳調、嗨調為主兼用曲牌專調的體制。板式有“快正板”、“寬板”、“正板”、“慢板”、“抱板”、“行板”、“流水板”、“散板”等。

藝術特色

《三請樊梨花》在行當上,有生、旦、淨、末、醜之分。在音樂唱腔上,吉劇以二人轉的主要曲牌〔文咳咳〕、〔武咳咳〕、〔紅柳子〕、〔三節板〕、〔哭糜子〕、〔窮生調〕等為原始基調。吉劇的伴奏樂器以二人轉的板胡、嗩吶為主,並在東北管的基礎上,創造了善於抒情的吉劇喉管,還把古箏搬進吉劇的樂隊。表演技巧是在二人轉的五功,即唱、扮、、說(口說)、絕(手絹兒、扇子等絕活)的基礎上,採擷其它劇種的長處,逐漸形成的。手絹功是吉劇的特長。吉劇中長水袖的甩法也吸收了二人轉的手絹和長綢子舞的技巧。

發張傳承

新中國成立後,省委為了繁榮吉林省的文藝,決定在二人轉的基礎上創建新劇種。1959年1月20日,省文化局成立了吉林新劇種編創組,抽調部分文藝工作者和二人轉、評劇演員著手新劇種的創建。

【越劇劇目】

越劇傳統劇目。

演出歷史

此劇為上海飛鳴越劇團常演劇目。

1961年秋冬期間,飛鳴越劇團演出《三請樊梨花》於嵊泗列島東海戲院,由李蓉芳陸錦娟主演,除在菜園演出外,還到馬關等地巡迴演出,每次演出,座票都銷售一空,還要賣出很多“站票”,來滿足觀眾需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