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鞋與風鞋》

《火鞋與風鞋》

小迪姆認為自己是個最不幸的孩子:全班數他最胖;全校數他最矮;爸爸是個鞋匠,家境窘迫。可就在他滿七歲的時候,他得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穿上新鞋,背上背囊跟著父親走進大山……這讓他慢慢有了自信。

基本信息

簡介 ······

 
《火鞋與風鞋》火鞋與風鞋

迪姆認為自己是個最不幸的孩子:全班數他最胖;全校數他最矮;爸爸是個鞋匠,家境窘迫。可就在他滿七歲的時候,他得到了一份特殊的生日禮物:穿上新鞋,背上背囊跟著父親走進大山……這讓他慢慢有了自信。

小說以父子倆的漫遊生活為主線,串聯了《星星兔》《豬尾巴上的蝴蝶結》《老魚吹浪》《長鼻婆娘》等十多個妙不可言的故事,給人以心靈的啟迪藝術美的享受

《火鞋與風鞋》在德國家喻戶曉,歷年被選為國小教材


作者簡介 ······

烏爾蘇娜·韋爾芙爾,戰後德國國家青少年文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女作家之一。所發表的每一部作品均獲德意志兒童文學獎,這在德國文學史上是極為罕見的。她是一位多才多藝、思維活躍的作家,又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最擅長通過一個個有針對性的故事來幫助孩子們度過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危機。她的作品有詩的韻味和散文的清新,讀來漫馨感人。

圖書目錄

一、鞋匠之子二、小小迪姆的極大愁煩三、生日前的九百分鐘四、火鞋、風鞋五、告別的時刻六、第一次歷險七、好嚇人的阿爾瑪八、老魚的故事九、星星兔十、合群十一、能治病的小紅帽十二、雨中的長鼻子十三、豬尾巴上的蝴蝶結十四、懶洋洋的一天十五、有頭無尾的故事有了結尾

編輯推薦

語文學大獎權威評審機構德國青少年文學研究院選薦。連續入選二00三、二00四年全國中國小圖書館推薦書目。火鞋與風鞋——美麗的流浪,幸福的回歸(阿甲)(爸爸唱:)火鞋迪姆,火鞋迪姆,他說他從不害怕奶牛。(迪姆唱:)風鞋老爸,風鞋老爸,媽媽的蛋糕讓他口水嘩嘩。(齊唱:)流浪鞋匠,流浪鞋匠,哪怕森林幽深黑暗,哪怕路途崎嶇遙遠,湍急的溪流無法把我們阻攔!流浪,流浪,咱們兩個鞋匠!火鞋與風鞋就這樣一路唱著“流浪鞋匠之歌”,在鄉間漫遊。火鞋名叫迪姆,他是個剛滿七歲的小男孩。風鞋是他的爸爸,一位平時在地下室里幹活的窮鞋匠。正好趕上迪姆放假,爸爸帶著他到鄉間去做流浪鞋匠。流浪鞋匠的生活雖然相當艱苦,但對於迪姆來說,又浪漫又刺激。你聽聽看,這一對父子倆唱得多么開心呀!小小的迪姆平時並不怎么開心,說真的,在學校里他實在是愁死了。他長的又胖又矮,全班屬他最胖,全校屬他頂矮。同學們都管他叫“獅子狗兒”或“小胖墩兒”,特無賴的傢伙還編這樣的順口溜:“迪姆矮瓜,過橋玩耍,橋被壓垮,摔個大馬趴!”其實同學們並不是真的有惡意,但迪姆煩透了。而且他的家是那么窮,一家人只能擠在地下室里,靠爸爸的手藝勉強生活。迪姆的爸爸是個手藝高超的鞋匠,他還會講特棒特棒的故事。爸爸總想開導心煩意亂的迪姆,可是他什麼也聽不進去。有一天,他甚至大聲叫著,不想做“地下室鞋匠的兒子”。於是在迪姆七歲生日的那天,爸爸和媽媽送給了他一件神秘的禮物:一對紅色的童鞋,一對成人的大鞋,還有一大一小的背囊。爸爸告訴迪姆,等學校放假了,就帶他出門做一次偉大的旅行!——你曾經收到過這樣激動人心的生日禮物嗎?爸爸送給迪姆一個新的名字——“火鞋迪姆”,媽媽和迪姆一起為爸爸也想出個新名字——“風鞋”。生日過後一個星期就到假期。火鞋與風鞋的流浪歷險開始了。他們從城市坐火車來到群山腳下,翻過高山,穿過森林,跨過河流,去訪問散落其間的村鎮。村里人如果有舊鞋、破鞋需要修補的,風鞋老爸就攤開工具幹活兒。淳樸的村民會給一些工錢,還時常熱情地為父子倆提供食宿。如果村里沒有修鞋的活兒乾,他們就只好起程繼續流浪。運氣好的時候,他們可以舒舒服服地睡在農舍里、穀倉里;運氣不好的時候,他們就只好在樹林邊、麥地旁露宿——火鞋迪姆並不認為露宿是“運氣不好”,睡在滿天星斗之下他覺得十分愜意。火鞋與風鞋是一對最佳搭檔,他們在旅行中一點也不覺得悶,因為風鞋是頂棒的講故事的高手,而火鞋是個打著燈籠都難找的聽故事的好手。火鞋老爸總是能信手拈來一些美妙的故事——《星星兔》、《豬尾巴上的蝴蝶結》、《老魚吹浪》、《傷心的小黑羊》、《長鼻婆娘》等等,它們總是能與環境和心情相吻合,逗火鞋大笑,引他幻想,也給他帶來無窮的啟發。不知不覺中,迪姆變得越來越開朗隨和。在與鄉間孩子們的交往中,迪姆漸漸對“肥胖”之類的玩笑不以為意,他很投入地與他們玩在一起,甚至還互相打趣。在分手告別的時候,孩子們喊著,請他下次來時,“千萬別瘦得像一頭大象!”他回答說,好的,“一定要胖得像一條鳥腿!”日子一天天過去,流浪的“英雄們”開始想家了。想家的滋味真是很難受,火鞋戴著媽媽織的小紅帽,風鞋含著媽媽寄來的雪茄,在路上沒魂地遊走。火鞋迪姆忍不住浮想聯翩,他想要回家,想要有輛汽車,想要坐上飛機……這些願望給風鞋爸爸一個意想不到的刺激,於是他給火鞋講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極棒的故事——“我要……我有……我能……”。故事大概是這樣的:從前有一個男孩,他的名字叫“我要……我有……我能……”,他的願望總能實現。只要是他想要的東西,不管是什麼,總能馬上得到。他想要不上學吧,老師就會害牙疼;他想要跑得快吧,兩條腿就能飛起來。什麼好的衣服、玩具,想要多少就是多少,連汽車、房子、花園也都是一想就有。本來這應該是很快活的事情,可這種能力卻給男孩帶來了煩惱。他有的東西太多,反而變得很無趣。而且他要到的東西,卻不能說“我不要”就沒有了。有一回他想乘船出門旅行,半路上他想家了,他得等,等到船開到美洲,再開回來!從此這個小男孩變得特別小心翼翼,他總是在苦苦地想著,想不出來自己還要什麼。火鞋很喜歡這個故事,他很關心那個想著“要什麼”而發愁的小男孩後來的故事,但風鞋告訴他這是個沒有結尾的故事。凡事都會結尾的。有一天,兩個流浪者決定回家了。壯遊的最後一天來得特別快。火鞋與風鞋興沖沖地趕回了家,等待他們的是媽媽熱烈的歡迎。家中的一切對迪姆既新奇又美好,他和爸爸媽媽在一起熱烈地交談。上床睡覺時,迪姆突然找到了那個故事的結尾。他告訴爸爸,那個名叫“我要……我有……我能……”的小男孩,在被許多願望折磨得又累又傻的當兒,只要說一句話,再簡單不過,就可以結了。迪姆想出的這個結尾,讓爸爸媽媽感到無比的欣慰。不妨請你先想一想,迪姆想出的是怎樣的一句話,怎樣的結尾吧?或許你還有更好的答案呢?《火鞋與風鞋》的故事也要結束了。在結尾處,德國女作家韋爾芙爾讓我們的流浪小英雄甜甜地進入了夢鄉——流浪者的回歸,簡單、平靜而幸福。一本關於成長的書(hululu·2005年11月)鞋匠的兒子迪姆又矮又胖,家境又差,他苦惱地和父親傾訴:“要做另外一個男孩子”。父母親決定在他生日那天借送他生日禮物之機——一雙童鞋,一個背包——讓他跟隨父親漫遊,於是一個古老的母題又一次重演,一路走來一路成長,在與陌生同齡人的嬉戲中,在與大自然(動植物)的接觸中,火鞋迪姆在風鞋爸爸的每一個故事中,愛上了這個叫迪姆的自己,不再害怕小夥伴們的嘲笑。每一個人在某種程度上都不完美,無論是誰,然而呈現的方式卻不同,有的外顯,有的則內顯。當我們長大成人後,我們會懂得用理智的心態去平衡自己的優缺點。可是,當我們還年幼時,一切又該怎么辦?幼年的自卑抱怨會像那個裝在瓶子裡的妖怪一樣,一旦釋放便無法想像,而這個打開瓶塞的不是別人,正是成年後的自己。書中的小迪姆在父母的精心安排下,終於勇敢地走出了那堵牆。在這本書中,承擔漫遊過程中輔助主人公角色地是他的父親,不僅是他旅途上的陪伴者,作者更為巧妙的借父親講故事這一生活中的平常事件作標誌來一次次增加他戰勝困難的勇氣。這種大故事套小故事的作法在敘事理論中稱為嵌套。民間故事也早已有之。山魯佐德的一篇篇精彩的故事連綴在一起,被放置在避免國王殺人的大背景下,後來文藝復興時期的薄伽丘的《十日談》也是借眾人之口輪流講故事以排遣寂寞。《火鞋與風鞋》沿用這種結構來增強教育性父親通過娓娓道來的講述,撫慰了孩子不安的心,儘管目的顯而易見,但比起刻板的教訓和命令,我們從中感受到的是一個彎下身來和孩子交流的成人形象。《火》其實是一篇教育意味極強的作品,講到了一個人應如何克服自卑心理,敢於接受自我的過程。內容簡單地略顯單薄,只有文中從頭到尾瀰漫在其中的深厚的親情與偶爾小露幽默的描寫讓我難忘。舔犢情深—讀《火鞋與風鞋》(桑榆(來自藍袋鼠)·2005年11月·相關連結)讀完這本書,全部的感慨凝成“舔犢情深”四個字。因為正是這份深情,家境窘迫的鞋匠用不一樣的方式讓自己的孩子找回自信;並讓我深深懂得,並不是所有的“貧賤夫妻”都“百事哀”。鞋匠夫妻演繹的生活,是不卑不亢的駕馭命運,是一盞明燈,能照亮身處相似境遇的人們。有什麼比有綽號叫“獅子狗兒”或“小胖墩兒”更令人難堪的!有什麼比生得又矮又胖更令人沮喪的!小主人公迪姆就不幸得遇上了這些“倒霉事”。全班最胖、全校頂矮的他,一聽到大家不客氣地叫綽號,就“又傷心又憤怒”,還“為此時常哭鼻子”。他試過幹活掙錢買水果糖分送給學校的那些同學,以為這樣一來,他們就不再嘲笑他了,但是不,“他們一旦發現迪姆滑稽可笑,他們照笑不誤。”有時候,他也把錢攢起來,給媽媽買塊朱古力,給爸爸買包雪茄菸,給自己買要棒棒糖。每當這時,爸爸總是高聲的喊道:“今天真是個好日子!”“我們家過節嘍!”,“便把鞋匠工具收拾到一旁,點上一根雪茄菸叼到嘴上,”回憶自己當漫遊鞋匠時到處的經歷和見聞,而迪姆和媽媽就坐在一邊吃著朱古力和棒棒糖。可是日子並不總是這樣溫馨寧靜。迪姆快過七歲生日了,卻被順口溜“迪姆胖瓜,過橋玩耍,橋被壓垮,摔個大馬趴!”打擊得完全失去了自信,他最想要的生日禮物竟然是不想再當“迪姆”了。就在這時,爸爸拿出了一件秘密武器:給迪姆一份完全不同的、別的同學從未在父母那得到過的禮品。爸爸媽媽守口如瓶的這份神秘禮品讓迪姆既興奮又不安,在生日來臨的前一天,他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上課,“朗讀的時候,他不知道該把書翻到哪一頁,做算術的時候呢,他喊‘11-2=7’。當老師問‘聖誕節’在哪一個月時,迪姆竟高叫‘明天!’”還不僅如此,媽媽讓他買鹽(SALZ),他買回了肥皂;讓他買檸檬(Zitrone),他買回了雪茄(Zigarren),……。生日的前夜,迪姆無法入睡,爸爸講完故事,媽媽唱完五首催眠曲,小迪姆才睡著。看到這,不禁莞爾一笑,回想起自己小時候,遇上活動,不也是興奮得久久不能入睡嗎?那份神秘的生日禮物是什麼呢?原來就是:穿上一雙被稱為“火鞋”的嶄新紅色童鞋,帶上媽媽親手縫製的背囊,走進大山,走到孤零零的農舍和星羅棋布的小山村,一邊做工,一邊流浪。“火鞋”兒子和“風鞋”老爸開始了真正得漫遊。途中的細節無需贅言,儘管這就是讓小迪姆完全找回自我、找回自信的過程。最令人感動的是每當小迪姆思想波動時,鞋匠爸爸便有對應的故事。並不是所有的家長都有這樣的想像力,能把一雙普通的鞋子賦予“火鞋”的稱號,鞋匠爸爸就有這種智慧!他不是刻板說教,更沒有高高在上的父親訓話,就像朋友,站在孩子的角度,觀察孩子的心理波動,引導孩子邁向積極健康。雖說他們一直清貧,談不上出門旅遊,可誰的旅遊經歷及得上這對父子的浪漫自在呢?最可貴的是鞋匠爸爸深知自己的財富:經歷+樂觀+積極的生活態度。他要把這些一一傳遞給孩子,他果然做到了,做得比任何家長都好!今天,當我們用物質鼓勵孩子,用優裕誘導孩子,有沒想過,什麼是孩子真正需要的?一樣的舔犢情深,會有不一樣的結果嗎?時光倒流,往事歷歷。原來住在隔壁單元一樓的鄰居一家四口,有兩個兒子。老大是我同學,九五年分配到省內的一個國有大型企業。老么患小兒麻痹,一直由父親和哥哥背著上學。國中畢業,因為成績不佳,便呆在家裡,無所事事。雖然家裡就父親一個人的微薄工資,不很寬裕,但父母勤儉持家,在山腳下開荒種菜,他們的臉上也常會呈現知足的可掬笑容。九七年三月,就是這個父母細心呵護的小兒子,把買來的毒鼠強投進早餐的泡飯里!他們的父親很痛苦地走了,母親經過搶救活了下來。經過公安局立案偵破,很快就把老么抓獲,判了死刑。隨後的偶遇,誰都能看出他們的母親明顯驟增的白髮,和淒涼眉目里抹不去的傷痛。禍不單行,沒多久,回家探母的老大突然病倒,居然是誰也意想不到的絕症,等送到省城救治,已無效。一連失去三個親人的母親再也支撐不住,沒多久後在家自殺了。猝不及防,在短短几個月之內,他們一家四口就全沒了。事隔多年,回想這些,我的心情依然很沉重,依然覺得胸口像壓著一塊大石頭。案發當時,心潮難寧,很想讓更多的人們警醒,但遲遲動不了筆。當類似弒父弒母的罪惡一而再的曝光,我們一次次的做著這樣或那樣的反省深思時,多么希望:小說中的美好不只出現在小說里,而是來自更多的現實生活啊!如果父母不只關心孩子的衣食住行,而是更多的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關注孩子性情變化,也許悲劇就不會重複上演。可是在中國大多數傳統的家庭里,又有多少家長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構想,能在孩子遇到問題時來寬宥?每每路過鄰居那套空房,好像還能看到主人和藹的招呼。我晃晃腦袋,想要塵封舊事,沒料到《火鞋和風鞋》的美好卻揭開了這一段。我想,這正是我們作為父母應該努力學習的。附:作者烏爾蘇娜·韋爾芙爾是德國一位多才多藝、思維活躍的作家,同時又是一位兒童心理學家和教育家。最擅長通過一個個有針對性的故事來幫助孩子們度過日常生活中大大小小的危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