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河北

《渡河北》,古詩詞,五言律詩,創作於南北朝,作者王褒。見鄧魁英、韓兆琦等《漢魏南北朝詩選注》。

作品主題

王褒古代像王褒古代像
邊塞軍旅生活為主要題材,或描寫奇異的塞外風光,或反映戍邊的艱辛。這類詩思想上可以抒發渴望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的豪情;可以狀寫戍邊將士的鄉愁、家中思婦的離恨;可以表現塞外戍邊生活的單調艱辛、連年征戰的殘酷;可以宣洩對黷武開邊的不滿、對將軍貪功啟釁。

作品信息

【名稱】《渡河北》
【年代】南北朝
【作者】王褒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渡河北
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常山臨代郡,亭障繞黃河。
心悲異方樂,腸斷隴頭歌。
薄暮臨征馬,失道北山阿。

注釋譯文

這首詩是王褒渡河北上所寫,河,指黃河。南北朝時期,河北以為地區,先後有幾個少數民族的軍事領袖陸續建立政權,漢人認為是異族的統治。
“秋風”二句,渡黃河,秋風起,落葉紛紛揚揚,好似洞庭湖波湧起,景色好似江南。這裡化用屈原《九歌·湘夫人》名句:“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常山”二句:常山:郡名,治所今河北省石家莊地區正定縣,轄境至唐縣。代郡:漢代北部邊郡,今河北省蔚縣東北和山西省東北部。臨,靠近。亭障:當時修築的軍事防禦工事。
“心悲”二句:異方:異鄉。隴頭歌:樂府歌曲名,屬《梁鼓角橫吹曲》,歌曲的內容是遊子思鄉。隴頭歌也就是“異方樂”。
“薄暮”二句:傍晚時將驅動征馬,在北山拐角的地方迷失了道路。失道:迷路。山阿:山的拐角處。

作品鑑賞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故國的懷念和羈旅他鄉的感慨。詩歌開頭兩句用“因物興感”的手法來引出對江南故國的悠遠思念。黃河邊上的“木葉”在秋風中紛紛飄落, 此番情景使詩人想起屈原的名句:“裊裊兮秋風, 洞庭波兮木葉下。”想來此時此刻,那浩蕩的秋風也同樣吹拂著江南的洞庭湖水……。“還似”二字把詩人的懷念之情極其委婉地表達出來了。三四句寫北渡所見之景,感慨原本漢代的北部邊塞,卻成了北朝異族的工事,把深沉的歷史感慨融入故國之思中。五六句寫北渡所聞。《隴頭歌》是抒寫思鄉之情的樂府歌曲,作者正在愁慘之際,聽到遠方傳來異國悲涼的歌聲,更覺肝腸寸斷。結尾二句用信馬由韁、茫然迷路的動作來刻畫詩人心灰意懶、悵然若失的情狀,一種惆悵綿渺的情味縈繞在畫面中。這首詩對仗工整,音韻和諧,同時又具有蒼勁悲涼的格調,表現出南北詩風融和的特點。

作者簡介

王褒像王褒像
王褒(513-576),字子淵,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縣)人。南北朝詩人、書法家。梁元帝時任吏部尚書、左僕射。江陵淪陷後入西魏,被扣留不復南返。北周武帝時為宜州刺史。在梁時曾寫過《燕歌行》等詩歌,描寫征戰艱辛,塞北苦寒,曾被廣泛傳誦和摹仿。 到北方之後,他的詩風雖和齊梁詩人仍有相近之處,但由於受到北方生活風俗的影響,詩歌內容比過去充實了許多,風格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寫了不少關於邊塞和征戰等方面的樂府詩。王褒的詩歌多是到北方後所作,抒發羈旅之情、故國之思和邊塞風情,風格雄健。如五言詩《渡河北》、《關山月》等。
王褒和庾信進入北朝,對北周文學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原有集21卷,已佚。存詩40餘首,明人輯有《王司空集》收錄其詩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