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縣渡鎮

古縣渡鎮

古縣渡鎮位於江西省鄱陽縣東南部,地處長江中下游南北兩岸,於2006年4月由原古南鄉、古縣渡兩鄉鎮撤併而成,素有“湖光山色、魚米之鄉”之稱。古縣渡鎮人口多,耕地廣,土地肥沃,物產豐富,山水資源極豐富。生態優美,民風淳樸,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古縣渡鎮政府所在地集鎮古北街曾為秦末漢初古縣邑治所,至今已有2000餘年歷史。古縣渡鎮現轄33個村委會,169個自然村,215個村小組,有21724戶,總人口89483人。古縣渡鎮總行政區域面積為200平方公里,屬鄱陽縣人口第三大鎮。

基本信息

地理交通

古縣渡鎮古縣渡鎮交通
古縣渡鎮地處昌、九、景、鷹圈徑之地,隨著快速發展的交通和即將崛起的蘆田輕工業產業園基地,其區位優勢日漸凸顯。經景鷹高速公路直達省府南昌只需一個半小時;直達中國鐵路樞紐鷹潭只需一個多小時,直達瓷都景德鎮只需半個小時;經景九高速公路直達水路樞紐九江只需一個半小時,經鄱樂公路直達樂平只需半個小時;經昌江河道,上至景德鎮、下至鄱陽湖入黃金水道長江。東與凰崗鎮阡陌相連,南與蘆田鄉、蘆田工業園區,三廟前鄉依鄰,西與四十里街鄉、原磨刀石鄉接壤,北靠游城鄉濱田水庫。古縣渡鎮鎮內交通便捷,車船四達,水陸並進。古縣渡鎮鄉級公路77公里,村級公路62公里,境內白官線、古羅線、古四線、古太線,四條縣鄉級公路貫穿古縣渡鎮,且與鄱樂、鄱田公路相接通,與206國道、景鷹、高速、景九高速相連通,構建了快速通達的交通運輸網路,距景鷹高速僅10公里(指濟南至香港高速線),距景九高速僅40公里,距皖贛鐵路僅26公里;距景德鎮羅家橋飛機場70公里,昌江河穿境而達,經鄱陽湖直達長江。

經濟發展

古縣渡鎮古縣渡鎮棚菜
古縣渡鎮市場繁榮,商業興旺。2005年財政收入376萬元,包括國稅25.6萬元,地稅254萬元,財政稅收96.4萬元;2006年財政收入目標完成400萬元,比05年增長6%,包括國稅80萬元,地稅284萬元,財政36萬元。古縣渡鎮地域廣闊、資源豐富,有山林面積119825畝,可養殖水面達17522畝,計稅面積67172畝,境內盛產優質水稻、大豆、芝麻花生油菜甘蔗芋頭紅薯等農作物。依託蘆田輕工業園區和即將開通的景鷹高速公路,河南羅山南坂羅井古南社區的蔬菜種植基地在古縣渡鎮進一步推廣。2006年落戶古縣渡鎮的日本黃瓜種植基地,初步試種,產量和經濟效益可觀,農民嘗到了甜頭。在鎮政府的指導組織下,千畝黃瓜種植基地的實施方案正在制定。為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徹底改善農田基礎實施建設,河南的基本農田碗子區內萬畝土地平整項目正在啟動。

集鎮建設

按照縣委“1+1+9+X”城鎮化發展戰略,本著“把古縣渡鎮打造成昌江河畔經濟強鎮,毗鄰蘆田工業園區的農副產品基地和後花園,集休閒、旅遊、商貿於一體的生態鎮”的戰略取向。按照“一江兩岸”的發展格局,即昌江、河南、河北;功能配製,分為三大片區,即:河南老鎮區,河北老鎮區,河北新鎮區。鎮政府花費資金6萬元,聘請上海清升規劃建設設計有限公司與豐城市規劃設計室對河南、河北新老鎮區進行了總體規劃,近期規劃鎮區面積2平方公里,人口逾2.3萬元;遠期規劃鎮區面積3.6平方公里,人口逾4萬元,下一步鎮政府打算對以上兩個規划進行合併和調整,在更高標準上做好撤併後古縣渡鎮的總體規劃。

文教衛生

古縣渡鎮古縣渡鎮
古縣渡鎮文教衛生事業發達,網點分布較合理,古縣渡鎮有完中1所、國中7所,九年制學校1所,完小29所,初小1所,(其中:民辦國中2所)。在校學生12058餘人,教職員474人。為進一步把文教衛生事業搞上去,實行“三票制”公推優選校長和院長。古縣渡鎮流傳贛劇歷史悠久,贛劇精英輩出。1965年曾受到毛澤東主席接見的,國家一級著名贛劇演員胡瑞華就來自古縣渡贛劇團。古縣渡業餘劇團亦遐邇聞名,經常活躍在周邊縣域的鄉村舞台上,2005年曾躋身參加中央電視台在鄱陽舉辦的地方戲劇競賽表演。古縣渡老年協會組建了婦女腰鼓隊,形式多樣的娛樂活動,健康有益,極大地豐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古縣渡醫院始建於1951年,醫院占地面10畝,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改制後,醫院設施齊全,設備較先進,醫技精湛,全院有高、中級醫技人員6人,是鄱陽縣集醫療、預防、保健為一體的鄉鎮中心醫院。古南衛生院始建於1973年,醫院占地面積2畝,建築面積1300平方米。衛生院基礎設施和醫療設備進一步配齊,醫技水平進一步提高,全院有高、中級醫技人員4人,是目前鄱陽縣集醫療、婦科、接生保育為一體的鄉村醫院。古縣渡鎮有村級衛生所37家,從事農村醫療職業的人員有147餘人,為古縣渡鎮居民提供了完備的衛生服務。

基礎設施

古縣渡鎮古縣渡鎮
古縣渡鎮基礎設施完善,鎮內運輸、信用、工商、郵政、稅務、通訊、供水、供電等各種機構完備。住宿、餐飲、購物設施俱全。2005年投資90萬元,建成了河南陳家村、河北王陽村張家嶺村三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2006年十個新農村建設村,已開始動工興建。全面實施了農網改造,確保了村民民眾生活用電,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相繼在鎮內開設網點,鎮內基本無盲區。通過招商引資建成了一座日供水量達200噸的自來水廠,提高了居民飲水質量。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和投資,鎮興建了三個居民購菜市場。古縣渡鎮鎮內山塘、水庫、排灌站等防汛抗旱設施眾多,有中型水庫一座,小(一)型水庫2座,小(二)型水庫40座,圩堤11座,長約56公里(其中碗子圩、向陽圩為縣重點保護圩堤),排灌站45座,涵閘30座。維修了古南、大埠等電排。投資3000萬元除險加固了蜈蚣山水庫(中型)一座。改造了排灌30台共3974千瓦,維修病險小(二)型水庫10餘座。改造中低產田3000畝,總投資500餘萬元。公路建設資金投入進一步加大,2006年古縣渡鎮在已硬化村級公路40餘公里的基礎上又硬化村級公路4公里。所有這些都為鎮域經濟發展增添了後盾,為建設“信心信用鄱陽”,把古縣渡鎮打造成昌江河畔經濟強鎮,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自然資源

古縣渡鎮古縣渡鎮
古縣渡鎮屬亞熱帶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四季宜人,年均無霜期超過300天,平均氣溫攝氏17℃——17.8℃。植被完好,礦產資源儲藏量大,已探明礦種有石灰石脈英石、砂金、煤炭等。有神奇的寅吉峰、望夫台、望家潭、大雷山古縣邑治所等傳說,及北宋愛國名士洪皓之墓,旅遊資源豐富。鎮南面有寅吉峰望夫台望家潭寅吉峰,主峰海拔147.5米,又名“鳳山”的說法。傳說遠古時期,此地原是一條河流,河的源頭來自安徽山脈,沿江西婺源,浮梁山脈而下,至望家潭出口,入鄱陽湖,稱之“南河”。因東海惡浪滔天不止,南河水患成災,龍王爺驅趕著驢山填東海,鳳山填南河。從此,不見南河,永絕水患,聽老人傳說, 寅吉峰是座活神山,曾受歷代官府的尊奉愛護,遠在鄱陽湖上的駕船老大,望見寅吉峰活靈活現,躍躍欲飛,有仙佛感,故而視之為航標。若登寅吉峰,如身在飄雲中,一攬無餘,心曠神怡,遠眺鄱陽湖泛舟點點,水天合一,湖光輝映、景色迷人、美不勝收、令您登高望遠別有一番感受。
古縣渡鎮蜈蚣山水庫
望夫台主峰海拔73.5米,傳說在元朝末期,朱元璋與陳友諒率水軍會戰鄱陽湖時,陳友諒率大軍來此山安營紮寨。每當陳友諒出去征戰,打了勝仗舉棋回營時,其妻便在營中塔台瞭陣,為夫君凱鏇而歸出門迎賀。妻子如此瞭然神知,令陳友諒非常驚訝。然而有一次,陳友諒又打了勝仗,卻故意拖旗回營,使在瞭陣的妻子誤知夫君慘敗而回。妻子在情急之下,摔下樓台死於非命。陳友諒見狀悲痛欲絕,悔恨不止。因此,後人將此山稱之為“望夫台”。古縣渡鎮政府所在地集鎮古北街,曾為秦末漢初古縣邑治所,屬王朝設定的地方一級行政機關。古縣邑治所的集鎮古北街、臨江依岸、水運交通發達,客商南來北往,商鋪林立、物阜民豐,曾一度政治、經濟、文化興盛繁榮一方,遠近聞名。蜈蚣山水庫。水庫綿延十幾華里,與蘆田工業園區接壤,庫水清澈透明,碧綠如玉,水質天然,植被完好,庫區兩旁群山碗蜒起伏,漫山翠綠,樹木成蔭,四季常青,鳥語花香,景色迷人。是旅遊休閒、建立避暑山莊(搞養殖)的勝地。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