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夫台

望夫台

鹽城望夫台在射陽湖東岸,今鹽城建湖縣建陽鎮新陽村戛糧河西,系明英宗女兒隆慶公主為遙祭已故的夫君游泰所建。台高三丈六尺,上建飛檐琉瓦享堂,內供駙馬都尉游泰靈位。享堂側畔,還有一座殿堂,為隆慶公主住地。

基本信息

記載

望夫台望夫台
據《鹽城縣誌》和《游氏家譜》記載,游泰的祖父游彥清,明初由原籍安徽省婺源縣(今屬江西省)遷居鹽城西北鄉交睦莊。游泰,字尚泰,身材魁梧奇偉,臀力過人,兼嫻騎射。明英宗時異族乜先入侵,宦官王振挾持英宗御駕親征,釀成"土木之變",游泰時在軍中任伍長。以管運糧餉和保衛京師得功。其時,英宗長公主招選射馬,游泰飲宴得毬,開府京都,官封珊馬都尉。游泰祖父游彥清、父游思池均被追封為錦衣衛。後因宮廷變亂,游泰被貶回鄉,不久即鬱郁而死。公主居此建台遙祭,世人們稱之"望夫台"。游泰娶隆慶公主事,在《明史•公主傳》中確有記載。

傳說

民間有關望夫台的傳說頗多。一說游泰原是放鴨館,因常食大黃鱔而增長了膂力,兩腋能同時挾起大石磙,跑上幾里路;正在鏇轉的大風車,他伸手一抓,即能使其停轉。他雖是農家子弟,但胸懷大志,在勞動中苦練武功,欲為國效勞。明英宗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秋,北方強敵蒙古瓦剌部首領乜先率部南侵,英宗在土木堡被俘,敵軍兵臨北京城下,形勢十分危急,一國不能一日無主,兵部尚書于謙為即扶英宗之弟成王接住,是為景帝;同時抓緊招募軍丁,堅持抗敵。游泰聞此訊息,慷慨從軍。他手揮大刀,衝鋒陷陣,所向披靡。解押漕船時,敵人不敢攔劫,保障了軍需民食。在京城保衛戰中,他隨於謙出生入死,奮不顧身,先後擊斃敵首乜先之弟索羅、丞相卯那孩,一戰圍解。平寇後,英宗獲釋回京。朝廷-行賞,大封功臣,游泰被招為附馬,與隆慶公主成婚,官封駙馬都尉。幾年後,景帝病危,閒居在南宮的廢帝英宗趁機宣布復辟。英宗臨朝不久,即把景帝在位時大小功臣全部罷黜,連他的女婿也不放過,游泰被攆出射馬府,放歸故里。隆慶公主限於皇命。不能相隨,夫妻忍痛分離。游泰遭貶回鄉,滿腹悲憤,不久即積憂而死。襄耗傳京,隆慶公主悲痛欲絕,深恨父皇用心狠毒,拒絕他人勸阻,決意奔喪,帶著幼子游鉉,日夜兼程,趕往游泰的故鄉祭奠,並在游泰當年勞動過的地方--射陽湖東岸,築了土台,台上建享堂,隆慶公主朝夕登台拜祭。
另一種傳說是,游泰被貶回鄉,不久敵兵再犯,游泰以社稷為重,辭別公主再次從戎。公主懷念從征的丈夫,築台湖畔,日日登台北望。游泰捨身疆場後,公主傷心不已,每到日落之時,必登台對空遙祭,直到去世。望夫台的名稱即來源於此。
星移斗轉,冬去春來,當年雕欄畫棟的望夫台,早已淪為一堆瓦礫。然而有關望夫台的傳說,至今仍在鹽阜民間廣為流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