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是南宋詩人辛棄疾所寫的詩詞之一。

概況

【作品名稱】清平樂·獨宿博山王氏庵
【創作年代】南宋
【作者姓名】辛棄疾
【作品體裁】

原文

清平樂
獨宿博山王氏庵
繞床飢鼠,蝙蝠翻燈舞。屋上松風吹急雨,破紙窗間自語。
平生塞北江南,歸來華發蒼顏。布被秋宵夢覺,眼裡萬里江山。

作者

作者辛棄疾作者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於江西上饒、鉛山一帶。韓侂胄當政時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在蘇軾的基礎上,大大開拓了詞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詞的文學地位,後人遂以“蘇辛”並稱。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賞析

不少專家都曾指出過辛詞的多樣性特點,肯定各種風格的作品往往又都達到了很高的文學成就,讀者一旦細讀了辛詞,便會有極深的感受。就拿這闋《清平樂》來說,可以講是代表了辛詞的一種藝術風格,全詞僅有八句話四十六個字,但是卻描繪了一幅蕭瑟破敗的風情畫。夜出覓食的飢鼠繞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內圍燈翻飛,而屋外卻正逢風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紙也在鳴響。“自語”二字,自然而又風趣地將風吹紙響擬人化、性格化了。獨宿的這個“王氏庵”,是久已無人居住的破屋。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者一個平生為了國事賓士於塞北江南,失意歸來後則已頭髮花白、容顏蒼老的老人出現了。心境如此,環境如此,“秋宵夢覺”分明指出了時令,同時也暗示了主人公難以入睡。半夜醒來,眼前不是飢鼠蝙蝠,殘燈破窗,而是祖國的“萬里江山”。很顯然,他“夢中行遍,江南江北”(《滿江紅》),醒後猶自留連夢境,故云“眼前萬里江山”。這一句與“平生塞北江南”相呼應,而把上闋四句推到背後。平生經歷使他心懷祖國河山,形諸夢寐;眼前現實使他逆境益思奮勉,不墜壯志。全詞因有這一句,思想境界頓然提高。
這首詞用文字構築的畫面和表達的感情,若改用線條和色彩是完全能夠表達出來的,可見作者用抽象的文字元號所捕捉、表現的景物的具象化程度了。而且,每一句話都是一件事物、一個景點,把它們拼接起來,居然連連線詞都可以省略掉,因此自然就形成了這幅難得的風情畫!通過畫面,讀者幾乎可以觸摸到作者那顆激烈跳動著的悽苦的心,那顆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執著的心!儘管作者有意要把它掩藏起來。
從詞的格調看,近似田園派,或者歸隱派,同作者的那些豪放之作相去太遠了,而且還算不上是代表作。不過,這首詞別具一格同樣帶給了人們美好的藝術享受。從創作來說,作品總反映著作家的所歷、所見、所聞,所感,總反映著作家的一生及其一生的各個方面,即反映作家的全人。從創作的角度講,任何作家也總是從題材內容出發,去努力尋求不同的形式和風格,他們之間的區別權在於成就的高低而已。象作者這樣,能夠在斷承、發展蘇軾詞風的基礎上,成為豪放派大家,同時還能在閒淡、細膩、婉約等格調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在文學史上倒是不多見的。正如劉克莊在序《辛稼軒集》時所說:“公所作,大聲鏜鎝,小聲鏗鍧,橫絕六合,掃空萬古。……其穠纖綿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博山,在江西永豐境內,古名通元峰,由於其形狀像廬山香爐峰,所以改稱博山。(博山爐是外表雕刻成重疊山形的香爐,見《西京雜記》)。作者在上饒帶湖閒居期間曾多次遊覽博山,並留有頗多的題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