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古詩《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的作者是南宋詩人辛棄疾。本詩詞精彩詩句是:一水奔流疊嶂開,溪頭千步響如雷。

原文

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一水奔流疊嶂開,溪頭千步響如雷。
扁舟費盡篙師力,咫尺平瀾上不來。

山上風吹笙鶴聲,山前人望翠雲屏
蓬萊枉覓瑤池路,不道人間有幔亭。

玉女峰前一棹歌,煙鬟霧髻動清波。
遊人去後楓林夜,月滿空山可奈何。

見說仙人此避秦,愛隨流水一溪雲
花開花落無尋處,仿佛吹簫月夜聞。

千丈攙天翠壁高,定誰狡獪插遺樵。
神仙萬里乘風去,更度槎丫個樣橋。

山頭有路接無塵,欲覓王孫試問津。
瞥向蒼崖高處見,三三兩兩看遊人

巨石亭亭缺齧多,懸知千古也消磨。
人間正覓擎天柱,無奈風吹雨打何。

自有山來幾許年,千奇萬怪只依然。
試從精舍先生問,定在包犧八卦前。

山中有客帝王師,日日吟詩坐釣磯。
費盡煙霞供不足,幾時西伯載將歸?

行盡桑麻九曲天,更尋佳處可留連。
如今歸棹如掤箭,不似來時上水船。

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 - 1207)
南宋詞人。字幼安,號稼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山東已被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輔使等職。任職期間,採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誇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人,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議,均未被採納,並遭到主和派的打擊,曾長期落職閒居江西上嶢、鉛山一帶。晚年韓侂胄當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情懷,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並稱「蘇辛」。

辛棄疾善詩文,但以詞明世。其《稼軒詞》還六百二十餘首,無論數量之富,質量之優,皆冠兩宋。乃人中之傑,詞中之龍。

《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十首》
稼軒詞向來被人稱為「英雄之詞」。這些詞主要表現了詞人以英雄自許,以恢復中原為己任的壯志豪情。他時常回憶起少年十突入金營,生擒叛徒張安國的英雄事跡。如《鷓鴣天》上片道「壯歲旌旗涌萬夫,錦襜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騄,漢箭朝飛金僕姑。」辛詞還表現了壯志難酬,報國無路的悲憤心情。如《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詞中通過看吳鉤寶劍,拍遍欄桿的典型動作,生動表現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憤心情。辛棄疾這類「英雄之詞」,大都使氣岑才而作,情感激昂悲壯,風格沉鬱雄放。此外,辛棄疾也有寫一些鄉村景物和田園情趣的詞﹕《清平樂.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髮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辛棄疾的詞也不乏風格婉約,又寓意深曲的作品。如 《青玉案.元夕》 ,上片鋪敘元宵夜的歡樂場面,下片轉寫一位幽居自處,不同凡響的女子﹕「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里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實際上表現詞人「自憐幽獨」的情懷。

總之,辛棄疾以其獨特的英雄壯志和豪情,極力使氣逞辭,以文為詞,大為擴展了詞體的題材範圍,形成了沉鬱豪壯的主體風格,又兼有婉約深曲和清新質樸的格調,可以說熔鑄百家,自由揮灑,多姿多彩。

參考網頁

http://www.greatchinese.net/famous/schooler/xinqiji.ht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