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郵戳志》

《清代郵戳志》

《清代郵戳志》著名集郵家孫君毅著,本次你拍得的為全新品相。清朝郵政演變過程中,出現過若干種式樣統一的郵戳,各種性質的指示戳記,還有多種多樣的專訪戳。這些都是集郵愛好者蒐集的對象,也是研究近代郵政史的輔助資料。

基本信息

簡介

《清代郵戳志》精裝本一冊《清代郵戳志》精裝本一冊

《清代郵戳志》是郵壇前輩孫君毅先生,花了20年的精力完成的一部集清代郵戳之大全的力作。由中國集郵出版社1984年6月正式出版。全書共分海關、國家郵政兩個部分,海關部分有七章;國家部分有十三章。從孫先生對洋洋大觀的清代郵戳的論述中,可以看到他嚴謹的治學精神和鍥而不捨的頑強毅力,從而造就了這部具有權威性的力作。在海內外郵學界享有盛名,在學術研究上產生了一定影響,所以孫先生受到海內外郵學界的推崇和愛戴,是當之無愧的。
然而這部力作正像孫先生在前言中所寫的“關於本書內容的幾點說明附志於此”第2條“郵戳的使用及起始年代是根據作者所見,有很大的局限性,僅作參考。”

拍賣經典

本書第一部分“海關郵政”基本上採用陳復祥主編、孫君毅和劉廣實這三位先生編寫的《中國郵戳志》卷二,收錄時作了一些修改和補充。書中郵戳的使用及起始年代中根據作者的見聞,有很大的局限局性。書中地名一律用當時的名稱。書中共分“海關郵政”、“國家郵政”這兩個部分,其每部分又分若干章。如“海關郵政”分概論、資費已付戳、海關日戳、海關漢文戳等七章;“國家郵政”分郵資已付戳和免費戳、八卦戳、英漢大圓戳、橢圓戳、漢英單線戳、乾支戳、紀念戳、掛號戳、快信戳、火車、輪船郵戳等十二章。該書較有權威性,中外郵票拍賣會上常常作為參照書而列出珍貴的拍品。目前該書全新品相的較難得。

學者質疑

圖

因筆者是從事火車郵運史和火車郵局戳史專題集郵的。所以對該書國家郵政部分“第十二章火車、輪船戳”中的內容接觸較多。時過境遷,該書出版20年後,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隨海內外學術交流層次的不斷擴大,加之筆者與同好們在報刊上探討有關火車郵運史問題的不斷深入,發現了第十二章中存在著以下五點質疑:

我國第一條火車郵運始於何時?

孫先生在第十二章開篇中是這樣寫到的:“火車運輸郵件始於海關郵政時期。當1896年天津、山海關、溝幫子鐵路通車,海關郵政即在該線運輸天津至牛莊的郵件。”見(《清代郵戳志》下從略)265頁。
筆者認為“天津至牛莊”這條郵路,應當列為在我國開通的第二條郵路。而鐵路通到溝幫子的時間不是“1896年”。筆者查閱了中國鐵路出版社1983年10月出版的具有權威性的《中國鐵路建築編年簡史》(下簡稱《鐵建簡史》)載:鐵路通到溝幫子的時間是“1900年”。
關於我國火車郵運之始,台灣從事中國早期火車郵政史研究的集郵家林志明先生所著《在中國之火車戳戳譜初探》(下簡稱《戳譜初探》)中載:“1888年後前鐵路先後通車至塘沽及天津後,天津海關即用以運輸大沽與天津間郵件,是為我國鐵路運輸郵件之始,是年起凡帶運郵件之輪船到達大沽口,即應將郵件卸交海關大法分站,轉交舢板駁運至對岸之塘沽東站,交火車運至天津。”
筆者對這段話作如下分析:
自鴉片戰爭以來的北京,洋人云集,使館林立。在這個群體中的信函往來,以及清政府對各國政府之間的照會文書等的傳遞,在飛機沒有問世以前,海關郵政均依賴於陸路和水陸交通工具來完成的。
而水陸距北京最近的港口則是天津的大沽口。在未通鐵路前,各國載有郵件的輪船運抵大沽口卸下後,再用舢板波至海河對岸的塘沽,裴馬車運到天津,繼而轉運北京。當唐胥鐵路通到塘沽。天津後,天津海關決不會放棄火車這個快速先進的交通工具,而仍繼續用馬車運輸郵件,這是個不爭的事實。由此可以肯定《戳譜初探》所作的“1888年利用鐵路運輸大沽口至天津間郵件,是我國鐵路運輸郵件之始。”這個結論始正確的。

我國第一枚火車郵戳出現何時?

在第十二章中孫先生有這樣一個結論:“……所見火車郵戳未有早於1903年的”(見265頁)
這個結論也是有其道理的。因為1902年9月清政府收回京榆鐵路和火車郵運的控制權,19O3年4月13日又簽定了《大清郵政局鐵路公司互議章程》,此措象徵著中國火車郵政的正式創辦,這時鐫刻火車郵戳,已是理所當然之事。所以孫先生才會有上述的結論。
可以1990年12月在台灣舉辦的一次郵展上,洪哲英先生展出的一部名為《中國火車郵局實寄封片190O~1936》的郵集中,展示了一枚190O年3月20日由北京通過火車郵局寄往英國的實寄封(圖l),這枚實寄封雄辯地證明了,在中國出現的火車郵戳應啟用於1900年3月20日之前。將孫先生“1903年”的結論提前了3年。
洪哲英先生在《1900年使用的津京線火車郵戳》專著中,對這枚實寄封是這樣描述的;“貼蟠龍一角票一枚,以平信寄英國,郵資符合。票上銷‘京津(應為‘津京’作者注)郵政車’無日期(中英文,作者注)戳。背面銷西曆1900年3月20日天津中英文單圈戳,此日應是投郵日期。……南下上海,轉口出洋。封背銷同年3月26日上海中英文單圈戳。信封正面另貼法國客郵25生丁票~枚,銷3月26日上海法國客郵戳。此後放洋出海,運渡重洋,到達英國以後,銷4月29日Windermere日戳,4月30日Ilfracombe日戳。……封上郵戳有重疊或不完整,總數有14個。”(作者從複印件上只見到12枚戳),郵路班班可考
“信封上除蟠龍票所銷火車郵戳無日戳外,不論國內或國外所銷,都可見到橫列‘00’兩字,即‘1900’年略去‘19’兩字的西元年代。這些郵戳,正是京津線火車郵戳在1900年3月間已經使用過的鐵證。”
這枚實寄封同時也修正了孫先生關於“此戳未見銷票”(見267頁)的論斷。


關於我國火車郵政之初火車郵戳啟用的日期問題

我國火車郵政之初,在未啟用“乾支”戳之前,戳面上均無日期,所以給考察火車郵戳啟用日期帶來一定難度。而孫先生在《清代郵戳志》里,對我國火車郵政之初部分火車郵戳啟用日期作了如下的推斷,觀略舉幾例:
1、“由唐山至天津”(方形戳,見266頁圖3)“1903一19O4年”;
2、“北京至山海關第三號”(方形戳,見266頁圖4)“1904年”;
3、“北京至山海關第三號”(中英文雙圈戳,見267頁圖2)“最早見於1903年5月”;
4、“1907年起用於支戳後始有年月日文字”。(見265頁)
根據上述四戳啟用日期的推斷,筆者查閱了一些有關的資料。綜觀各方資料,筆者認為只有弄清這一時期火車郵戳啟用的歷史背景,才能找出它們的啟用時序。
1902年9月29日清政府從八國聯軍手中收回京榆鐵路(北京至山海關)的管理權後,天津副郵政司長申瑪思幾次致函郵政總辦,建議利用收回的京榆鐵路,效仿英國軍部火車郵局的模式,開辦中國火車郵局。郵政總辦採納了申馮思的建議,並於19O2年IO月28日開辦了北京至山海關,北京至塘沽兩個火車郵局。由於與鐵路方面無正式協定,有時協調不當列車晚點時有發生。
於是外務省在1902年12月24日頒布公文,責令明訂鐵路郵政章程。經數月磋商,1903年4月13日終於正式簽訂了《大清郵政鐵路公司互議章程》(共八條,內容從略)。互議章程的簽訂標誌著中國火車郵政的正式創建。
因火車郵局時效仿英國的模式,所以也按英式鐫刻一種“北京至山海關”中英文雙圈無日期的火車郵戳(圖2)。又因戳上刻有“帝國郵政局--鐵路郵務”英文字母的縮寫“I.P.O-R.M.S.”,故又稱“帝國式戳”。這枚洋味十足的火車郵戳,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出台的,並於1903年5月投入使用,這是中國火車郵政啟用的第一枚火車郵戳。
可是這枚款式新穎、洋味十足的戳,違背了當時官民文書自右至左的書寫方式。被郵政總辦否定了,並於1903年11月26日頒布了《郵政通扎第26號》,規定中國郵戳應以中國農曆“天干地支”的紀年方法鐫刻“乾支戳”。在“乾支戳”尚未發到各車局之前,各車可自行刻制水制戳用於銷票。在《通扎》內雖繪有圖樣,但未註明規格尺寸。所以各局所刻之戳其形大小。戳面文字各有差異。出現了方形的(圖3、4、5)、三字的(圖6、7)、還有“一橫三豎”格式的,可謂異彩紛呈。
據考“由唐山至天津”(圖3)啟用於1904年4月;“北京至山海關第三號”(圖4)啟用於19O4年4月;同時停用“北京至山海關第三號”中英文“帝國式”戳(圖2)。以上所列之木製戳,均無日期。
直到“丙午”(1906年,光緒32年),“乾支戳”(圖8),陸續啟用後,才結束了我國火車郵戳沒有日期的記載。同時也結束了長達兩年水質戳的歷史。
通過回顧這一時期火車郵戳啟用的歷史背景,從中可以找到這些郵戳出台的時序和啟用的具體時間。再與《清代郵戳志》對照,一些有關火車郵戳的啟用日期的質疑,就可一目了然、迎刃而解了。

關於“四九”戳的質疑

《清代郵戳志》271頁中記述這么一句話:“上首‘四九’二字或指車次”。
關於“四九”二字,晏星先生在《細賞柏氏戳譜縱談火車往事》一文注二,有這樣的解釋:“‘四九’乃是廣東省台山縣南方之一地名,當時人稱之為‘四九墟’,其地在南門河上游……孫君毅著《清代郵戳志》271頁之‘四九’二字或指車次,非也。按廣東台山之另有一地名日‘五十(墟)’。墟者定期之集市也。。猶四川一帶之‘趕場’。所謂‘四九’,應指逢四及逢九之日開市;而‘五十’,則為逢五或逢十‘趕墟’之地也”。由此可見“四九”不是車次而是地名。
戳上的“SUNNINGRAILROADCO”是“新寧鐵路公司”的英文名稱。
筆者認為判斷我國早期火車郵戳的標準一般有兩條:
1、戳上有郵路始終兩站站名的全稱或簡稱,如:“由唐山至天津”(圖3)、“北京至山海關”(圖2、4)或“京至彰”(圖6)、“正至京”(圖7)等字樣;
2、戳上有鐵路線名之全稱或簡稱,如:“滬寧鐵路”(圖9)、“京浦鐵路”或其簡稱如:“京漢”、“津京”(圖1)等字樣。
凡具有上述兩條之一者,均可認定是火車郵戳。
這枚“四九”戳,雖有“新寧鐵路”字樣,具備了火車郵戳的標準,可是其後又加了“公司”字樣,再與“四九”綜合考慮,可以認為這枚戳是隸屬於“新寧鐵路公司四九火車站”,與郵政無關的業務用章。
筆者認為,這枚戳是用於四九火車站,辦理日常業務或用於鐵路內部辦理傳遞公事。文書的專用印章。與我國現代鐵路通信系統的“車遞”戳極為相似。根據以上的論述,筆者認為將“四九”戳列入《清代郵戳志》第十二章是不夠貼切的。

關於唐胥鐵路建成的日期問題

《清代郵戳志》265頁載:“1877年建的唐山至胥各莊一段稱唐山鐵路”。
孫先生在這句話里主要表達的是唐胥鐵路建成的日期問題。根據這個問題筆者翻閱了《鐵建簡史》,有關唐胥鐵路的籌建和建成的歷史背景,該書在“概述”第3頁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1877年(光緒三年)英商開平礦物局開始經營開平煤礦,1879年(光緒五年)出煤。因為運煤需要,經直隸總督李鴻章奏請修建唐胥鐵路,以與運煤運河銜接,沒能得到批准;後二年,才獲準修用騾馬托拉的標準軌距(即1.435米作者注)輕便鐵路9.7公里,於1881年(光緒七年)五月動工,約同年第三季完成。”
從這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1877年是唐胥鐵路籌建的前因,1881第三季才是唐胥鐵路的建成日期。《清代郵戳志》將唐胥鐵路的建成日期提前了四年。
據筆者所知,各條鐵路建成的日期,由於統計標準各有不同,有的是按國家驗收之日;有的則按通車運營之日。如差幾月還可理解,若差幾年就不能視為正確了。
根據探討以上五點質疑,使筆者認識到,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斷地研討、探索中,朝著正確的方向邁進的。

集郵百科知識之集郵文獻

集郵是人們收集、鑑賞和研究郵票為主要內容的大眾性文化活動。十九世紀中葉,郵票的誕生,集郵活動、研究開展,並隨著科技創新、文化普及和郵票增多而變化發展,隨之各類的集郵期刊、著作也應運而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