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學研究文集》

《海洋文學研究文集》

《海洋文學研究文集》為海洋出版社出版發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海洋文學研究文集》內容為:中國的海洋文學源遠流長。2000年前的中國先秦古籍《山海經》可以看成是中國海洋文學的源頭,《精衛填海》的故事可以看成是中國最早的海洋文學中的典範作品。中國的海洋文學同中國的社會歷史發展緊密相連,或者說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藝術記錄。

目錄

《金銀島》:“歷史”與“成長”的雙重變奏
最危險的遊戲》中的海洋生態意識
梅格斯的童詩《要是我是一個獨腿海盜》中的海洋文化意識
論日本《古事記》中的海洋
論中國海洋文化與海洋文學
日本海洋文學的形成和發展
漢語涉海類語詞命名考釋三則
“海洋文學”與類型學研究
海洋詩歌:生命自由地吟唱——以“群島詩群”為例
班維爾《海》中的存在主義意識透視
德語海洋文學綜述
從《海上扁舟》看史蒂芬·克萊恩的自然觀和人性觀
成長的復調——維吉尼亞·伍爾夫作品中的海洋意象
論柯勒律治《古舟子詠》中的大海功能
法國現當代詩歌中的海洋詩學:從雨果到吉勒維克
日本民間故事中的龍宮研究
生態批評視角下的《古舟子詠》
十五歲的小船長》中的海洋精神
透視《沃斯米婭躍出大海》中的海洋情結
英美海洋小說述略及其典型文本《白鯨》中海洋精神的解讀
元明戲曲中海神的文化特點
中國當代詩歌中的海洋書寫
《暴風雨》後的沉思:海洋文學概念探究
《多佛海灘》的生態批評解讀
《古事記》中的海洋表象及其與中國文化的影響關係
《海狼》的敘事視角與主題研究
Modernism.ModernityandtheSea
BefriendingSeaCreaturesandJourneyingthroughLife:ImagesoftheOceanin
AustralianChildren’SLiterature
AVoyagetoChinaSwedishTraveloguesfromthe18Century
SeaLiteratureandWorldWarOne:aPositiveStory
FromAsiabySea:MarcoPol0,Boiard0,andtheFirstWesternFantasyofthe
ChineseMaritime
後記

序言

2008年9月19日至20日,寧波大學外語學院、《外國文學研究》編輯部、《外語教學》編輯部、浙江海洋文化與經濟研究中心以及浙江海洋學院人文學院等單位聯合舉辦了“海洋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瑞典以及國內20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的眾多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從與會代表的論文中選取了31篇論文結集出版,這是我國國內海洋文學研究領域的第一本論文集,將對繁榮海洋文學創作,促進海洋文學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選入文集的論文主題主要涵蓋了四大方面,即世界海洋文學的歷史及現狀、中國海洋文學的歷史及現狀、海洋文學與生態文明和海洋文學與人類核心價值體系。中國既是一個歷史悠久的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海洋大國,中國不僅有960萬平方千米陸地,而且還有300萬平方千米的主張管轄海域,形成了具有豐厚底蘊的海洋文化,並在此基礎上孕育了豐富的中國海洋文學。
中國的海洋文學源遠流長。2000年前的中國先秦古籍《山海經》可以看成是中國海洋文學的源頭,《精衛填海》的故事可以看成是中國最早的海洋文學中的典範作品。中國的海洋文學同中國的社會歷史發展緊密相連,或者說是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的藝術記錄。例如,600年前的明永樂三年至宣德八年(1405—1433年),鄭和就率領龐大的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鄭和的西洋之旅不僅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而且以鄭和七下西洋的事跡為基礎形成的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不僅可以看成是文學反映中國歷史的範例,而且還可以看成是中國近代海洋文學的代表作品。西方也是如此,《荷馬史詩》就是西方海洋文學的源頭。荷馬在他的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中,講述的一系列優美故事表現了古代人類對海洋的認識和理解、希望和寄託。在後來的西方文學中,海洋實際上同文學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成為眾多文學作品的構成因素。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中,正是由於海洋的存在,莎士比亞才既能創作出震撼人類心靈的偉大悲劇,又能創作出美麗動人的喜劇和奇幻無比的傳奇劇。離開了海洋,就缺少了莎士比亞戲劇存在的地理環境。中外的文學歷史表明,海洋文學是整個文學中不可忽視的領域,需要我們去進行深入的總結和研究。

後記

經過一段時間的緊張籌備,寧波大學國際海洋文學研討會終於圓滿落幕了。這次會議的成功舉辦,是寧波大學乃至寧波市文化與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值得紀念。
寧波不僅是舉世聞名的商貿良港,同時又是我國外語教育和研究的發祥地之一。也是在2008年,寧波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社會科學院簽訂了《戰略合作協定》,雙方合作成立了“外國語言文化與寧波國際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落戶在寧波大學。該研究中心的成立,意味著雙方的研究資源可以共享,可以培育出一批高水平的學者專家,形成團隊;意味著將能產生一批高級別、有影響、有特色的研究成果,可以為寧波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的發展提供高效的智力支持。而《海洋文學研究文集》的出版,也是該中心開始運作以來的初步成果。
作為濱海港城的寧波,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寧波既古老又年輕。說它古老,7000年前的河姆渡和傅家山文化,2600年前置縣,唐宋以降始終是我國重要的對外商埠。說它年輕,是指它至今保持著年輕的心態:充滿對未來的憧憬,洋溢著青春的活力,敢於創新,善謀發展,廣納四方英才,決無排外守舊的狹隘心理。寧波文化的品格可濃縮於其開放、開拓和開明的包容性和進取精神。而這種精神的養成,我們認為與海洋的存在有直接的關係。帶著這樣的想法,我們開始了對海洋文學的探究之旅。
我們認為,這本文集的出版,至少有三點意義:一是有利於我們為認識和梳理中國文學遺產中海洋文學成分建立一個可資比較的參照系,中國文學中的海洋形象、海洋意識、海洋意趣、海洋語言、海洋的心態、海洋生活、海洋民俗、海洋審美、海洋敘事和英美海洋文學有什麼異同,只有在比較中才能夠加深認識,系統把握;二是有利於細化和深化我們對西方已開發國家文學、文化的產生和演變的認識,豐富我們對外國文學的研究和審美視角,理解和闡釋海洋與西方文化在價值觀、審美觀和生存、發展方式上的關聯;三是有利於在我國學術界和全社會普及海洋意識,強化海洋關懷,推動文學和文化界對海洋題材作品的創作自覺和形成必要的文學思潮,能提高我國人民對海洋開發、利用和保護的自覺意識、人文關懷和文學審美。當然,海洋文學在國內的研究,還處於剛剛起步的階段。我們的研究,還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亟待眾位方家的批評指正。這本文集的問世,若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我們也就滿足了。

文摘

《金銀島》:“歷史"與“成長"的雙重變奏
熊艷
內容摘要:《金銀島》是19世紀末期英國新浪漫主義作家斯蒂文森的名作。在《金銀島》中被植入了鮮活的歷史時間,隱藏著一個將歷史與成長關聯起來的重大主題,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成長小說”。《金銀島》可以被視作是反“東方主義”思維的文本。主人公也正是處在這樣的反對殖民侵略,重歸資本主義理性的歷史交叉點上,經過了重重考驗而最終成長起來。在主人公的身上體現出了一種精明、進取、理性的精神。這不僅是他自我成長的結果,也體現了斯蒂文森對於重返資本主義正統精神的渴望,這種渴望和18世紀在歐洲興起的理性主義一脈相承。
關鍵字:成長歷史時間反“東方主義”理性
作者簡介:熊艷,寧波大學外語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英美文學研究。
《金銀島》是19世紀末期英國新浪漫主義作家斯蒂文森的名作,也是其眾多文學作品中流傳最廣的一篇。《金銀島》描寫了一海上尋寶的精彩故事,可謂是海盜文學的集大成者。從1883年發表《金銀島》算起,至今已歷時120多年,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成了文學史上的經典。自15世紀世界大航海時代以降,海盜文學就已作為一個重要的文學類型在歐洲文學中崛起,出現了諸多名篇。事實上,斯蒂文森的《金銀島》明顯地受到了諸如笛福、華盛頓?歐文、艾倫?坡、金斯萊等英美前輩作家的影響和啟發。斯蒂文森深化了這一文學類型,將其推至登峰造極的地步。
遺憾的是,《金銀島》在讀者的閱讀視野里更多的是被處理成了一則單純的冒險故事,驚險、跌宕的情節似乎是這部作品得以傳世的唯一正當的理由。就像有人所認為的那樣:“無可否認,驚險小說歷來擁有大量讀者,然而像《金銀島》這樣一百多年來一直為全世界廣大讀者——不光是青少年——傳誦和喜愛的作品並不多,這不能不歸功於作者在構思布局、渲染氣氛、刻畫人物方面的卓越技巧”(斯蒂文森前言5)。無疑,如此狹窄的閱讀視閾矮化了《金銀島》屹立於文學史上的正當性。在這樣低起點的僵化思維中是難以對這部名篇作出新的解讀。事實上,多年以來,中國學界關於《金銀島》的研究成果是少之又少。
其實,在《金銀島》中隱藏著一個歷史與成長相關聯的重大主題,是一部名副其實的“成長小說”。
一、作為反“東方主義"文本的《金銀島》
《金銀島》的主人公吉姆?霍金斯因一個偶然的契機捲入到了成年人的糾葛中,在大海這一隱喻性的舞台上經受住了驚心動魄的考驗,最終長大成人。聰慧、麻利的少年吉姆協助父親在海邊開了一爿客棧,過著平淡的日子。可是,老海盜比爾的出現打亂了他的生活秩序。比爾無所事事,酗酒成性。他的到來,給這個小地方的人們帶了不祥的預感。大夥最怕聽他講故事。那些故事十分恐怖,都是關於絞刑、走板子、海上風暴、德賴托圖加斯、在加勒比海南部橫行不法的海盜和他們的巢穴之類(斯蒂文森7~8)。像這樣,比爾的出現將“海盜”這一歷史時間導入了吉姆所生活的靜態的空間,解構了其現有生活的合理性,拓展了故事發生的時空範圍。總之,對少年吉姆來說,“刀疤臉”比爾扮演著一個啟蒙者的角色。就在小說剛揭開序幕,比爾就不明不白地死去了,這意味著他作為一個啟蒙者的使命業已完成。耐人尋味的是,比爾給吉姆留下了一份標有詳細地址的海上尋寶圖。尋寶圖顯然就是一個將吉姆引向外部世界的話語文本。這個外部世界就是茫茫的大海。穿越大海就是吉姆走向成長道路上的一個“通過儀式”了。
那么由比爾所喚醒的歷史時間是什麼呢?實際上,在小說的開頭部分,作家就很清楚地暗示了《金銀島》故事所發生的年代:“現在(公元17××年),我就拿起筆來,回到我父親開設本葆將軍客店的時代。當年,那個褐色的臉上有一道刀疤的老航海就在我們的店裡下榻”(斯蒂文森5)。斯蒂文森並沒有將故事發生的時間設定在他本人所生活的19世紀的中後期,而是將其前溯到了上一個世紀,這裡顯然是有著作家周到的用心。此外,吉姆家的店名叫做“本葆將軍客店”。本葆將軍(1653-1702)是英國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著名的海軍中將,在英法海上征戰中重傷致死。這樣的暗示,更加強化了小說《金銀島》的歷史時間。總之,從上面引述的“公元17×X年”這一暖昧的時間安排中,我們可以將其上下線分別設定在1700年和1799年,這正好就是18世紀的100年間。18世紀對於英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時代。其中,有兩件事最能夠凸現英國這百年歷史的特徵,即大英帝國的形成和海外殖民地的擴張。1707年,英格蘭王國和蘇格蘭王國合併,成立了“英格蘭,不列顛王國”,並於1800年與愛爾蘭制定契約法,在第二年成立了“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至於在海外的殖民地擴張,英國從17世紀前半期克倫威爾時代起就曾三次與荷蘭交戰,打破了此前由荷蘭獨占的海上商權和霸權。在整個18世紀期間,英國先後在歐洲、北美、印度和法國開戰,在爭奪殖民地的戰爭中獲勝,從而確立了英帝國的基礎。在這期間,英國先後建設起了西印度殖民地、北美東岸的13個殖民地。尤其是在從1756年至1763年的7年之內,英國奪取了由法國占領的加拿大。在印度,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克萊武打敗了法國東印度公司的軍隊,奠定了將印度變成殖民地的基礎。至於說在《金銀島》中描寫的猖狂的海盜活動則早在英國向海外積極擴張殖民地的活動之前就已出現。1692年,海盜托馬斯?圖首航阿拉伯和印度海岸,帶回了價值數十萬英鎊的取自東方的金銀,轟動一時。以他的這次航海為契機,所謂的“通向神話般的東方的海盜之路”得以形成(D,博廷64)。從那以後,到17世紀末期海盜人數急劇增長,他們從北美的巴哈馬群島出發,經過非洲的南部,遠征東方海域從事搶劫,返航時在馬達加斯加休整,補充燃料和淡水。這就是海盜黃金時期著名的“海盜的巡迴”線(D,博廷14)。此外,在《金銀島》中提到了一行人所乘坐的“伊斯班裊拉號”停泊的基德港灣。這是以一個叫做基德的真實的人的名字來命名的,這個基德就是17世紀中後期活躍在紅海與印度洋之間的臭名昭著的海盜。1679年,基德開始以紅海口的丕林島為據點,襲擊過往的阿拉伯船隊,並把劫掠來的財寶分散埋藏在馬達加斯加和紅海上一些被稱之為“基德船長的寶島”上(D,博廷209)。總之,無論是海盜的猖獗還是英國大肆向海外進行殖民侵略活動,其主要的依據乃是在於自古以來西方對於東方財富的幻想。當然這樣的幻想是西方固有的“東方主義”思維的核心內容。換句話說,正因為《金銀島》以大英帝國形成時期的殖民擴張和海盜活動為背景,就必然容易被解讀為貫穿了“東方主義”視角的文本。正如論者所言:
但是,在《金銀島》引人入勝的情節下,卻掩蓋著東方主義的固定思維模式。小說中島上的財富來自海盜對廣義上的“東方”直接或間接的掠奪,金銀島及其財富就是小說中東方的代表,而藏寶圖和寶藏之間的聯繫正是東方主義文本與東方之間的關係。此外,沒有“土著”存在的金銀島作為客體化、對象化東方的代表,變成了西方人滿足自我欲望的工具。總之,金銀島與現實的東方不僅有千絲萬縷的聯繫,而且也反映了西方人頭腦中歪曲的東方形象,是西方自身思維在東方的折射(陳兵牛振宇79)。
與此論點一脈相承的還有“《金銀島》雖然在題材上是一本探險小說,然而對於生活在大英帝國維多利亞王朝盛世的斯蒂文森來說,他想像的世界不可避免地帶有英帝國主義向外擴張的勃勃雄心和作為強大的宗主國臣民在身份和道德等方面的優越感”(許克琪劉須明59)。
問題是,《金銀島》果真就是一部貫穿著“東方主義”視角的作品嗎?在筆者看來,問題恰恰相反,《金銀島》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反“東方主義”的文本。
眾所周知,薩義德是這樣來闡述“東方學”的,“東方學的一切都置於東方之外,東方學的意義更多地依賴於西方而不是東方,這一意義直接來源於西方的許多表述技巧,正是這些技巧使東方可見、可感,使東方在關於東方的話語中'存在'。而這些表述依賴的是公共機構、傳統、習俗,為了達到某種理解效果而普遍認同的理解代碼,而不是一個遙遠的、面目不清的東方”(愛德華?薩義德29)。也就是說,所謂的東方是經過西方的眼光打量、型塑出來的一種關於東方的知識,而並非是實際存在著的東方。是“由那些描寫東方的文本創造出來的”(愛德華?薩義德123)。東方是被“東方化”了的東方,成了被西方肆意想像和杜撰出來的文本,當然其中也包含了對於東方的好奇和憧憬。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