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惠寺橫翠閣》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法惠寺橫翠閣》

【創作年代】北宋

【作者姓名】蘇軾

【文學體裁】雜言古詩

作品原文

法惠寺橫翠閣①

朝見吳山橫,暮見吳山從②。

吳山多故態③,轉側為君容④。

幽人起朱閣,空洞更無物。

惟有千步岡⑤,東西作簾額⑥。

春來故國歸無期,人言秋悲春更悲⑦。

已泛平湖思濯錦⑧,更看橫翠憶峨嵋。

雕欄能得幾時好,不獨憑欄人易老。

百年興廢更堪哀,懸知草莽化池台⑨。

遊人尋我舊遊處,但覓吳山橫處來。

作品注釋

①法惠寺:故址在杭州清波門外,舊名興慶寺,五代時吳越王錢氏所建。

②吳山:一名胥山,以舊時山上有伍子胥祠而得名,又叫城隍山,在今杭州市西南。從:通“縱”。

③故態:本來的姿態。

④轉側為君容:打扮好以後,轉換不同的角度,讓你欣賞。這是把吳山比作美女,用了《戰國策·趙策》中“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典故。蘇軾還在《和何長官六言》中寫過“青山自是絕色,無人誰與為容”;在《次韻答馬中玉》中寫過“只有西湖似西子,故應宛轉為君容”的句子,表達的是同樣的意思。

⑤千步岡:指吳山。

⑥簾額:門窗上掛的帘子,懸在上端,有如人的額頭。這是把吳山比作法惠寺的簾額。

⑦人言秋悲:宋玉曾在《九辯》中寫道:“悲哉,秋之為氣也!草木搖落而變衰。”

⑧平湖:指西湖。濯錦:四川成都有江名錦江,據說在江中濯錦顏色更加鮮明。由於蘇軾是四川人,所以他從西湖和吳山聯想到錦江和峨嵋山。

⑨懸知:預先知道。草莽化池台:即池台化為草莽。

作品鑑賞

開頭四句,“起得峭拔”(紀昀語),直接點出登寺之所見,而省略了登寺的過程。更主要的,是暗示了並非登一次,所以才有“朝”“暮”之說。白天看吳山,但見蜿蜒起伏,所以說是“橫”;晚上看吳山,只能在夜空中見出輪廓,所以說是“從”(縱)。這一表達方式,與著名的《題西林壁》中“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相似,可見作者觀察的細緻。如此寫山,看似不具體,實則正如宋玉《登徒子好色賦》中對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施朱則太紅,傅粉則太白的“東家之子”的描寫一樣,可以充分調動讀者的想像,表現出吳山之美。至此,寫山題面已足,於是進而寫閣。寫閣不說其外部之壯麗和內部之清雅,而說“空洞無一物”,這就和題中的“寺”聯繫起來了。閣中當然不可能空無一物,但佛家宣稱“四大皆空”,蘇軾本人也曾在《送參寥師》中說過:“欲令詩語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這實際上是對“幽人”即佛徒的讚美。

以下分別續足前面的意思,“春來”四句承接首四句,寫由吳山之美惹動思歸之心,因而覺得“秋悲春更悲”。“雕欄”四句承接次四句,寫由朱閣之美聯想雕欄易朽,致慨於光陰易逝,人生無常。這就由樂生悲,感情也顯得低沉。但末二句又復振起,說人雖然與亭台池閣最終都將化為異物,但吳山長存,則詩人的精神亦長存,見出樂觀和曠達,而這種樂觀和曠達又暗與“幽人”數句相承,反映了佛家無生無滅的思想。這種思想可以和作者的《前赤壁賦》相對照。在那篇著名的賦里,作者借“客”之口寫道:“方其(曹操)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又由曹操寫到普遍的人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人們追求永恆不得,是一種永恆的、無法解脫的悲哀,對此,蘇軾說:“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以不變的眼光看待物與我,就能超越具體的悲和喜,與大自然一樣,達到永恆。《法惠寺橫翠閣》的結尾所表達的,也就是這個意思。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公元1057年(宋仁宗嘉祐二年)與弟蘇轍同登進士,授福昌縣主簿、大理評事、簽書鳳翔府節度判官,召直史館。公元1079年(神宗元豐二年)知湖州時,以訕謗系御史台獄,次年貶黃州團練使,築室於東坡,自號東坡居士。公元1086年(哲宗元祐元年)還朝,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知制誥。公元1094年(紹聖元年),又被劾奏譏斥先朝,遠貶惠州、儋州。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始被召北歸,次年卒於常州。蘇軾詩、詞、文、書、畫皆工,是繼歐陽修之後北宋文壇的領袖人物。古文方面,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作為傑出的詞人,開闢了豪放詞風,同辛棄疾並稱“蘇辛”;在詩歌上,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在書法方面,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家”。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樂府》等,今存《東坡全集》150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