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水》

本首詩選自《詩經·小雅》。《沔水》一詩,《毛詩序》以為是“規宣王”之作,語甚概括,但未言所規者為何事。朱熹《詩集傳》以為“此憂亂之詩”。就詩的內容來看,朱說近是。不過就詩論詩,可以感受到作者憂亂畏讒的感嘆和沉痛的呼喊,而這正是對“分明亂世多讒,賢臣遭禍景象”(方玉潤《詩經原始》)的高度藝術概括。故今人高亨《詩經今注》謂“這首詩似作於東周初年,平王東遷以後,王朝衰弱,諸侯不再擁護。鎬京一帶,危機四伏。作者憂之,因作此詩。”

出處

先秦 詩經

原詩

沔彼流水,朝宗于海。
鴥彼飛隼,載飛載止。
嗟我兄弟,邦人諸友。
莫肯念亂,誰無父母。
沔彼流水,其流湯湯。
鴥彼飛隼,載飛載揚。
念彼不跡,載起載行。
心之憂矣,不可弭忘
鴥彼飛隼,率彼中陵。
民之訛言,寧莫之懲。
我友敬矣,讒言其興。

注釋

1、沔(免miǎn):水溢貌。2、朝宗于海:以百川歸東海喻百官拜天子。3、鴥(玉yù):疾飛的樣子。4、湯湯(商shāng):《鄭箋》:“湯湯,波流盛貌。” 5、跡:遵循法則辦事。《毛傳》:“不跡,不循道也。” 6、載起載行:《集傳》:“言憂念之深,不惶寧處也。” 7、弭(米mǐ):停止,消除。8、率:《鄭箋》:“率,循也。” 9、訛:《鄭箋》:“訛,偽也。” 10、懲:《毛傳》:“懲,止也。” 11、敬:儆,警戒。《釋名o釋言語》:“敬,警也。恆自肅警也。”

譯文

漫漫水流向東方,百川匯聚入海洋。
鷂子展翅疾又急,時而停落時而翔。
可嘆同姓諸兄弟,還有朋友和同鄉。
沒人肯把禍亂想,試問誰人無爹娘?
漫漫水流向東方,浩浩蕩蕩涌波浪。
鷹隼展翅疾又急,時而低飛時上翔。
想起歪門邪道事,行坐不安心裡慌。
滿懷惆悵多憂傷,不可消除無法忘。
鷂子展翅疾又輕,掠過平地向山陵。
民間謠言紛紛起,為啥沒人使它停?
望我朋友要警惕,讒言可是乘間興。

賞析

《沔水》一詩,《毛詩序》以為是“規宣王”之作,語甚概括,但未言所規者為何事。朱熹《詩集傳》以為“此憂亂之詩”。就詩的內容來看,朱說近是。不過就詩論詩,可以感受到作者憂亂畏讒的感嘆和沉痛的呼喊,而這正是對“分明亂世多讒,賢臣遭禍景象”(方玉潤《詩經原始》)的高度藝術概括。故今人高亨《詩經今注》謂“這首詩似作於東周初年,平王東遷以後,王朝衰弱,諸侯不再擁護。鎬京一帶,危機四伏。作者憂之,因作此詩。”
全詩共分三章,第一章寫詩人對當權者不制止禍亂深為嘆息,指出禍亂發生,有父母的人會更加憂傷。第二章寫詩人看到那些不法之徒為非作歹,便坐立不安,憂傷不止。第三章寫無人止讒息亂,詩人心中憤慨不平,勸告友人應自警自持,防止為讒言所傷。一方面由於環境險惡,另一方面這是一首抒情詩,所以詩中對禍亂沒有加以具體敘述,而只是反映了一種不安和憂慮的心情。忽而寫喪亂不止憂及父母,忽而寫憂喪畏讒,忽而勸朋友警戒。透過詩句使我們看到了詩人的形象。他生當亂世,卻不隨波逐流,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關心國事,對喪亂憂心忡忡。動盪的社會讓他不得安寧,與“不肯念亂”的當權者形成強烈的對比。他愛憎分明,既擔心喪亂殃及父母,也擔心兄弟朋友遭讒受害,對作亂之徒充滿了憎恨。另外,比興的表現手法在這首詩中也用得很有特點。每章開頭四句(末章似脫兩句)連用兩組比興句,這在《詩經》中很少見。首章以流水朝宗于海,飛鳥有所止息暗喻詩人的處境不如水和鳥。次章以流水浩蕩、鳥飛不止寫詩人憂心忡忡而坐立不安。末章以飛鳥沿丘陵高下飛翔寫詩人不如飛鳥自由。詩中比興的運用雖然大同小異,但決非簡單的重複,而是各自有所側重。不僅暗示了詩人所要表達的內容,有較明確的引發思路的作用,而且讓人感到新鮮貼切,增加了詩的藝術表現力。吳闓生《詩義會通》引舊評曰:“暮鼓晨鐘,發人深省。”今人程俊英就此評論說:“寺院鐘鼓聲,悠遠深長,莊嚴肅穆,但同時又是周而復始,單調劃一,在情調上同這首詩實在相去甚遠,不知何以會有此比喻。此詩三章,初因亂不止而憂父母,繼以國事不安而憂不止,終以憂讒畏譏而告諸友,筆端跳躍不停,無跡可尋,反映了作者因禍亂而心緒不寧的心理狀態。如果要用一句話來形容它,還是《樂記》所謂‘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來得恰當。”(《詩經注析》)這是很有見地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