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意思的故事》

《沒意思的故事》

這篇故事是“摘自一個老人的札記”,也就是說,收入契訶夫小說集的是一篇札記。

基本信息

中篇小說

《沒意思的故事》的主人公、老教授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原來對生活滿懷歡樂,但是自從患上“一種醫不好的”病之後,一切都變了。半夜裡,他會忽然醒來跳下床,

不知什麼緣故,我覺著現在馬上就要死了。為什麼我會覺著這樣呢?我的肉體並沒有一點表明立刻要死的感覺,可是我的靈魂給一種恐怖壓住,好像我忽然看見一大片不吉利的火光似的。(如龍譯)

本來,無論什麼遊戲、玩樂、消遣,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覺得都不及講課能給他帶來那么多的快樂;如今,課堂上的這種快樂,還有原來和家人一起用餐時的歡暢,與上門來的朋友交談時的愉悅,都不再有了。他時刻想的就是自己“被命運判處了死刑”,只有“滿腔的痛恨、輕蔑、怨氣、憤慨、害怕”,對一切都產生了不可抑制的厭惡。無論到哪裡,他心裡始終都感到有一種“控制不住的動物性的恐怖”:講課時,他想到的是自己“目前所應當關心的似乎主要是墳墓里的黑暗問題”,這個講堂“不出半年就要由另一個人來占據”了;每次吃飯,他都覺得“比在冬天還要無聊”;傍晚回家的路上,他心裡也總是想著“死亡不久就要把我帶走了”;去郊外穿過田野、經過墓園時,想的也是“我不久就要躺在那墓園裡”;深夜裡醒來,看窗外雖然“天空只有一個安靜的、很亮的明月,墓園一片雲。四下里全是寂靜,沒有一片樹葉動一動。我覺得樣樣東西都在瞧我,想聽我怎樣死掉……”而躺回床上、閉上眼睛之後,甚至感到“仿佛死亡果然從背後偷偷掩來了”。總之,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時刻都是這種抑鬱的心態。

在哥哥尼古拉死於肺結核之後五年,1884年的咳血證實了契訶夫也患了肺結核這種他們家族性的傳染病;1888年10月,作家在給一位朋友的信中說:“每年的冬天、秋天和春天,以及每一個潮濕的夏日,我都在咳嗽。可是只有在我看到血的時候,我才感到驚恐,嘴裡吐出來的血里有一種凶氣,就像晚霞一樣……”這使他內心,或者潛意識中“被一種恐怖壓住”,如他自己後來在1819年6月26日的一封信中說的:“沒有一分鐘能夠擺脫災難將臨的感覺。”就像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一樣,儘管表面上常常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這就是蘇聯的契訶夫傳記作者符·葉爾米洛夫說的:“由於契訶夫見到了他哥哥臨死前的情況,可能也由於他時常想到自己的病體”,因此“從1887年或1888年起”,契訶夫心中就“有一種還沒有清楚意識到的、然而經常不斷的耽心……一想到自己有病,他就感到沉悶”。並使他從這個時候起在創作風格上開始發生這么大變化,使他在這個時候寫的他最重要的小說之一《沒意思的故事》中真切地刻畫出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在等待死亡時的內心世界”。其實,只要在讀《沒意思的故事》的時候,對照傳記材料,人們就不難看出,小說中的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不但與契訶夫一樣是一個獲過獎的名家;與契訶夫一樣,“胸脯凹進去,背部狹窄”,一副肺結核的病體;與契訶夫一樣,與受欺凌的莉卡·米濟諾娃一樣與卡嘉保持友情,還與契訶夫一樣,終日生活在“控制不住的動物性的恐怖”之中。了解契訶夫的俄國批評家尼古拉·康斯坦丁諾維奇·米哈依洛夫斯基(1842~1904)在小說剛發表時就已經指出過這點,說“是因為作者把自己所受的苦難寫了進去”,才使尼古拉·斯捷潘諾維奇的故事與契訶夫的“生活本身如此之相似”。的確,契訶夫只是以隱含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經歷和感情經歷投射到這位教授身上。這也使他在寫的時候不可避免地也將自己的抑鬱情緒傳達到作品中,使作品獲得與情緒相一致的風格。

作者簡介

契訶夫(1860—1904),俄國作家,1860年1月29日生於羅斯托夫省塔甘羅格市。1879年進入莫斯科醫科大學醫學系,1884年畢業後在茲威尼哥羅德等地行醫,廣泛接觸平民和了解生活,這對他的文學創作有良好影響。
他的主要作品有:《勝利者》(1883)、《變色龍》(1884)、《草原》(1888)、《沒意思的故事》(1889)、《庫頁島》(1893-1894)、《在流放中》(1892)、《第三病室》(1892)。後來,他由開始創作戲劇,如《結婚》(1890)、《蠢貨》(1888)、《求婚》(1888-1889)、《一個不由自主的悲劇角色》(1889-1890)、《伊凡諾夫》(1887-1889)、《櫻桃園》(1903-1904)等等。

書評

在小說集裡,為什麼把這篇本應叫小說的故事又叫著“札記”呢?札記本來是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邊想邊寫的東西,在寫作上也基本不拘泥什麼形式和格律。那么契訶夫的這篇“札記”在寫作形式上,它又能表現出一種什麼手法,才會收入到作者自己的小說集裡去的呢?我想,一定是有它的特色才會這樣子的。

請看,這篇“札記”的寫作手法是這樣進行的:開頭是作者一段引子,然後是正文。尼古拉呢,就是寫這篇“札記”的老人。他首先來一個自我介紹,從他的名聲、榮譽、地位、工作和他生活的方式說起;然後從他生活方式談到他最近一個時期夜裡如何睡不著覺;天亮時,他的妻子如何來看他,跟他談了什麼;從他妻子的談話里,講起他們兩個在外的子女;從一晚上到一早上時間過去了他才開始到學院去講課;在去學院的路上,他見到的是三十年未起多少變化的事物;到了學院門口,他見到一個忠厚無知,但又喜歡暢言闊談的門衛尼古拉;在講堂上,他的助手彼奧得爾又是怎么回事呢?以後他在講課之後感覺會跟以往怎樣如何不同;從學院回來了,坐在家裡卻又接踵不斷的人來人往,而到此時,作者契訶夫才把故事的主角——卡嘉引導了出來。

其實,這篇“札記”真正要講的故事是卡嘉的身世;要寫的故事中心,就是通過卡嘉來批判社會——階級壓迫的問題。既然是這個問題,可作者為什麼要寫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敘述那么多的物狀呢?是作者故作?笨拙?囉嗦、顯得多餘?不是。作者引出卡嘉之前寫了那么多的人,其實就是想通過“札記”老人來表述契訶夫他自己的心情。這些情節,其實與後來敘說卡嘉的身世是有聯繫有意義的。至於聯繫什麼?怎么聯繫?我不打算詳說,只簡單談談自己對這篇札記小說的寫作技巧與特點。

一開始讀這篇“札記”時,若不用心讀者真會把它當作一個“故事”來聽,若用心時,漸漸的要么把它當作了小說而不覺是一篇夾敘夾議的散文或論說文。而後來,要么把它已當作了美麗的散文而不是認為帶著故事情節的小說。因此,這篇“札記”的成功秘訣就是將散文和小說巧妙地優秀結合,使之成為作者寫作風格嘗試的又一範例。如果說這篇“札記”之“札”,但又不是東拼西湊的東西;那么說它不“札”,卻又不是只有議論而沒有敘事的故事內容。因此讀著它給讀者感覺既有敘有議,又有情有節,從而使這篇“札記”給契訶夫在創作上帶來了獨具風格,也讓我們後來的讀者見識了大家寫作的又一新的筆法。

契訶夫是俄國十九世紀偉大的文學創作家之一。他的地位如同我國清王朝沒落時期的文學大師曹雪芹那般在俄國文壇上享有盛譽。他的著作我讀得少,了解也少。記得我在初讀《契訶夫短篇小說集》時,是從小說閱讀中贊慕他的文學天才和藝術表現手法的,更是驚嘆他的深刻思想分析能力和透徹的社會批判能力。他把一群生活在沙俄時期的各種人物角色,從上層到下層,從貴族到奴僕,從官吏到貧民;把他們的強與弱,大與小,暴力與反暴力,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各種人物與社會現象表述得酣暢淋漓。在他的作品裡(就我的閱讀範圍內),領受到作者的寫作筆法——嘲笑和諷刺,魯迅與其相同。

契訶夫的寫作題材並不龐大,往往是揀社會上最細微最渺小最不引人注意,而表現出來的卻是重大、深刻、以及帶普遍意義的小人物和小事情,從而給予尖刻、微妙、幽默、也是最辛辣的批判與諷刺。契訶夫在他的作品裡,所以能使他的諷刺作品和其他優秀作品在讀者印象中獲得成功,除了他的思想性,還在於他的語言藝術有著動人的魅力,既寫得生動、活潑、簡單明了,又用詞準確、通俗、幽默。這就使得他的作品能夠為許多讀者(即使文化水平不高的一般讀者)也能自然接受,理解和喜愛。

契訶夫為什麼在他的創作里能取得如此這般成就呢?為什麼他的作品寫在十九世紀,而對二十世紀的讀者來說既能接受,又能感到有趣和有意思呢?我認為是作者的世界觀和創作思想以及他的生活實踐給了他巨大的幫助,使他通過對生活和社會的敏銳、尖刻、犀利的洞察,表現和反映出社會基礎本質性的東西。所以在他的作品裡,讀者不僅可以看到他那閃耀藝術天才的寫作火花,而且還可以觸及到他那明顯的作品的社會性和思想性的深刻思考。

關於契訶夫,我還能說什麼呢?因為我對他的作品閱讀和研究畢竟非常缺乏,而從上面幾段行塗塗劃劃的行文粗陋的文字中,可以看出我的感想表述能力何等低下。所以我對自己這幾年花去很多的時間、精力讀書,而得到的仍然是這樣的學習水平,心裡是感到非常羞愧的……

1977年1月6日夜湖南新化西河

同名圖書

基本信息

作者:李國文著
出版社: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2010-5-1
版次:1

頁數:322

印刷時間:2010-5-1

開本:16開

紙張:膠版紙

印次:1

ISBN:9787505966994

編輯推薦

李國文,小說家,散文隨筆作家。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主席團委員,《小說選刊》主編。
本書收錄了他近年來所創作的中短篇小說共三十九篇,主要包括《彆扭》、《幸福》、《逝情》、《醜事》、《天問》、《遊春》、《懊悔》、《病友》、《見鬼》、《駱駝》等,供讀者朋友們欣賞。

內容簡介

本書為李國文自選插圖本短篇小說卷,主要收錄了《噴嚏》、《幸福》、《緊鄰》、《微瀾》、《天問》、《春遊》、《沒戲》、《煩惱》、《懊悔》、《當令》等數十篇作品。這些作品內容豐富,構思精巧,文筆精妙,從不同的角度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充分顯示了深厚的文字功底及其獨到的寫作風格,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及可讀性,非常值得欣賞。

作者簡介

李國文,小說家,散文隨筆作家。男,1930年生於上海,祖籍江蘇鹽城。1947年就讀於南京國立戲劇專科學校,1949年到北京,先進華北人民大學三部學習。後到中央戲劇學院研究部工作。1952年參加抗美援朝。1954年回國,在中國鐵路總工會宣傳部任文藝編輯,1986年後,到中國作家協會,曾任理事,主席團委員,《小說選刊》主編。李國文先生以小說創作蜚聲海內外,先後獲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首屆茅盾文學獎、首屆魯迅文學獎、華人傳媒文學獎。至今,已創作了五百萬宇的文學作品,作品被譯成英、法、德、朝鮮文在海外出版;在台、港、澳地區,也出版多種繁體字本。上世紀90年代以後,專門從事隨筆雜文寫作,尤重於歷史散文的寫作。獨樹一幟,成就斐然。融文學的才情、歷史的厚重、雜文的犀利於一爐,有評論家認為“他是當代將學識、性情和見解統一得最好的散文家之一,頗有法國作家蒙田之風”。

目錄

噴嚏
彆扭
夢想
幸福
孤獨
悵惘
緊鄰
逝情
好人
微瀾
變異
醜事
小事
四季
膏藥

契訶夫作品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英語:Аnton chekhov ) (1860~1904) 俄國小說家、戲劇家、十九世紀末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他和法國的莫泊桑,美國的歐·亨利 齊名為三大短篇小說巨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