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武器》

《永別了,武器》

《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又譯《戰地春夢》,是美國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於1929年寫成的半自傳體小說。海明威用精煉的語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批判了戰爭的荒謬、虛無和非理性。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義大利軍中作戰的美籍救護車司機中尉弗利德利克·亨利的角度進行敘事。書名取自16世紀劇英國作家喬治·皮爾的一首詩。

基本信息

簡介

《永別了,武器》《永別了,武器》

美國小說家厄內斯特·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給我們展現了一個虛無的、荒誕的、非理性的世界.本文從作者所經歷的時代背景、作者當時所受的文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其作品中反映的主題等方面剖析了《永別了,武器》中的存在主義思想的內涵。

內容梗概

《永別了,武器》內容介紹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美籍中尉弗利德利克·亨利(Frederic Henry)因為在義大利前線受傷,被轉送到米蘭的醫院接受治療,認識了英國女護士凱薩琳·巴克莉(Catherine Barkley),互生愛意。此時前線戰爭不斷失利,亨利的傷口也已完全癒合,亨利本來該歸隊了,幸好他得了黃疸,又延長了假期。護士認為那是他有意過量喝酒而造成的。亨利生氣的問護士知不道知道患黃疸病是個什麼滋味。護士回答說,“我想那總比上前線好”。亨利與凱薩琳在旅館裡過著甜蜜的日子,後來凱薩琳懷了身孕,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日子,凱薩琳將亨利送上列車。

亨利重返前線後,被派開車送醫療器材往南方。此時正值義大利軍隊在卡波雷托戰役潰敗,大舉撤退之際,他收留了兩名開脫的義大利軍人,車子在途中陷入了泥地,車上兩名軍人又想開脫,亨利開槍射殺了其中的一位,另一位逃入田間。他們不得不棄車跋涉,途中亨利被當成逃兵逮捕,執行槍決時,亨利伺機逃脫。亨利直奔米蘭找尋凱薩琳,但凱薩琳已去斯特拉薩。歷經千辛萬險,亨利終於找到凱薩琳,但義大利軍事法庭卻下令逮捕亨利。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他和凱薩琳在風雨交加的夜裡划船逃往瑞士,在邊境時,他們被瑞士當局扣留,亨利謊稱自己是運動員,熱愛划船,前來瑞士參賽。因為他們有合法的護照,加上有足夠的現金,瑞士當局並沒有為難他們。在瑞士,他們度過短暫的幸福生活,凱薩琳臨盆時卻因骨盆過小,難產而去世。亨利在黑夜裡冒著大雨回到旅館。

精彩語錄

《永別了,武器》《永別了,武器》

夜間醉倒在床上,體會到人生不過一醉,醒來時有一種奇異的興奮,不曉得窮竟是跟誰在睡覺。在黑暗中,世界顯得那么不實在,而且那么令人興奮,所以你不得不又裝得假痴假呆,認為這就是一切。
愛情是一場遊戲,就像打橋牌一樣。不過這不是玩牌,而是叫牌。就像橋牌一樣,你得假裝作你是在賭錢,或是為了什麼別的東西而打賭。沒有人提起下的賭注是什麼。
一個國家裡有個統治階級,愚蠢,什麼都不懂,並且永遠不會懂得。戰爭就是這樣打起來的。
你一有愛,你就會想為對方做些什麼。你想犧牲自己,你想服務。
相愛的人不該爭吵。因為他們只有兩人,與他們作對的是整個世界。他們一發生隔膜,世界就會將其征服。
我們生下來有什麼就是什麼,從來不需學會什麼,我們從來不吸收任何新的東西。
在戰爭中我觀察了好久,並沒有看到所謂神聖,光榮的事物。所謂犧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場。只不過這裡屠宰好的肉不是裝進罐頭,而是就地掩埋。
男女之間雖然相愛,卻時常想要單獨靜一下,而一分開,必然招來對方猜忌。
世界殺害最善良的人,最溫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

作者介紹

(圖)1950年的海明威1950年的海明威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他於1899年生於芝加哥附近的一個醫生家庭,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擔任駐歐洲記者,並以記者身份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抑鬱,1961年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樸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影響力

《永別了,武器》電影《永別了,武器》

《永別了,武器》就是一部愛情悲劇,雖然主題是反對戰爭,當時評論界就有人把小說中因戰爭而造成的戀愛悲劇和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愛情悲劇相提並論。在作品中,作者通過亨利中尉和凱薩琳的不幸遭遇詛咒了戰爭。這部作品也顯示出海明威藝術上的成熟。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純粹用動作和形象表現情緒,電文式的對話,簡短而真切的內心獨白,托諷於有意無意之間,簡約洗鍊的文體以及經過錘鍊的日常用語等,構成了他獨特的創作風格。他強調創作要如實反映生活,《永別了,武器》這部小說之所以相當成功,使人感到真切可信,這是和作者親自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受過重傷,住過醫院,有著切身的生活經歷和直感經驗分不開的。在表現方法上,作者採用的是中國讀者非常熟悉的小說技巧,即讓人物自身的言行來打動讀者,而不發表任何議論,他還善於使景物和情節、人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服務於情節、人物的積極效果。小說在語言方面文字通俗,大都用一些基本辭彙,句式簡單,大多採用簡單句。口語化,很好懂,所以老少皆宜,雅俗共賞,這都是這部小說所取得的藝術成就。

《永別了,武器》以反對戰爭的鮮明主題和成熟的藝術技巧產生了極大影響,最大程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青年一代的彷徨和惘然若失的情緒,很快風靡全世界。再版幾十次,譯成了幾十種語言發行。正如英國作家貝茨所說,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引起了一場“文學革命”,在許多歐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跡。他將樸素的現實主義和詩化的語言結合來表現強烈的反戰主題,同時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帶著兩次世界大戰間最引人注目的時代意識,他的幻滅性氣質和高超的文學技巧影響了整整一代作家。儘管作品具有現實細節的無情刻畫和悲劇性結尾,仍不失為一部理想主義之作。這部小說曾經被改編劇本並被拍成電影,極富震撼力。

中譯本

《退伍》,1939年上海啟明書局
《永別了,武器》,湯永寬譯本,浙江文藝出版社,ISBN 7533905040
《永別了,武器》,林疑今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ISBN 7-5327-3434-X
《戰地春夢》,湯新楣譯本,台灣英文雜誌社
《戰地春夢》,宋碧雲譯本,遠景出版社,ISBN:9575518365

海明威的作品

海明威,美國小說家。代表作有《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老人與海》。1954年獲得第五十四屆諾貝爾文學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