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武器

永別了,武器

《永別了,武器》(A Farewell to Arms),又譯《戰地春夢》,是美國作家歐內斯特·海明威於1929年寫成的半自傳體小說。海明威用精煉的語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為背景,批判了戰爭的荒謬、虛無和非理性。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在義大利軍中作戰的美籍救護車司機中尉弗利德利克·亨利的角度進行敘事。書名取自16世紀劇英國作家喬治·皮爾的一首詩。

簡介

《永別了,武器》《永別了,武器》

美國小說家厄內斯特·海明威的長篇小說《永別了,武器》給我們展現了一個虛無的、荒誕的、非理性的世界.本文從作者所經歷的時代背景、作者當時所受的文學思潮的影響以及其作品中反映的主題等方面剖析了《永別了,武器》中的存在主義思想的內涵。

內容梗概

《永別了,武器》《永別了,武器》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美籍中尉弗利德利克·亨利(Frederic Henry)因為在義大利前線受傷,被轉送到米蘭的醫院接受治療,認識了英國女護士凱薩琳·巴克莉(Catherine Barkley),互生愛意。此時前線戰爭不斷失利,亨利的傷口也已完全癒合,亨利本來該歸隊了,幸好他得了黃疸,又延長了假期。護士認為那是他有意過量喝酒而造成的。亨利生氣的問護士知不道知道患黃疸病是個什麼滋味。護士回答說,“我想那總比上前線好”。亨利與凱薩琳在旅館裡過著甜蜜的日子,後來凱薩琳懷了身孕,在一個陰雨綿綿的日子,凱薩琳將亨利送上列車。

亨利重返前線後,被派開車送醫療器材往南方。此時正值義大利軍隊在卡波雷托戰役潰敗,大舉撤退之際,他收留了兩名開脫的義大利軍人,車子在途中陷入了泥地,車上兩名軍人又想開脫,亨利開槍射殺了其中的一位,另一位逃入田間。他們不得不棄車跋涉,途中亨利被當成逃兵逮捕,執行槍決時,亨利伺機逃脫。亨利直奔米蘭找尋凱薩琳,但凱薩琳已去斯特拉薩。歷經千辛萬險,亨利終於找到凱薩琳,但義大利軍事法庭卻下令逮捕亨利。為了躲避警察的追捕,他和凱薩琳在風雨交加的夜裡划船逃往瑞士,在邊境時,他們被瑞士當局扣留,亨利謊稱自己是運動員,熱愛划船,前來瑞士參賽。因為他們有合法的護照,加上有足夠的現金,瑞士當局並沒有為難他們。在瑞士,他們度過短暫的幸福生活,凱薩琳臨盆時卻因骨盆過小,難產而去世。亨利在黑夜裡冒著大雨回到旅館。

創作背景

在20世紀初,美國剛剛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整個社會都充滿了動亂與不安的氣氛,當時的人們對無情而殘酷的戰爭充滿了恐懼之情,並且對未來的生活也失去了先前的激情與希望,對今後新的生活沒有了信心與信念,他們就像迷了路的小鹿,眼中充滿了迷惘與無奈,心中更是找不到一絲前行的光明,當時這一代的年輕人被稱為“迷憫的一代”,他們的精神面貌十分地糟糕,就像描述的一般充滿了迷惘之意。

《永別了,武器》是一部自傳色彩很濃的長篇小說,初稿寫於1922 年,手稿在巴黎不幸被小偷扒走,只好重新創作,於1929 年出版。自1922 年到1929 年間,他除發表了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外,結了兩次婚,他父親患高血壓和糖尿病,醫治無效,飲彈自盡。這些遭遇變化,更使他感覺人生變幻無常,好像隨時隨地都潛伏著毀滅的危機。他戰時受傷,曾從身上取出幾百片榴彈炮彈片,長期失眠,黑夜上床必須點著燈,入睡後被噩夢折磨,舊病發作起來,理性失去控制,無法制止憂慮和恐懼。由於他反覆思考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歷,對於一般事物的認識也比較敏銳透徹,所以常常把自己的感情和經歷傾注於藝術創作中。例如在《永別了,武器》第二部分中,他把在瑞士的鄉居生活寫得猶如處身世外桃源,就是他結第一次結婚後的生活體會。再如女主角凱薩琳的難產,也是他第二個妻子難產的切身經歷,她結果剖腹生下第二個兒子。海明威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這些人悲觀、懷疑、絕望。他們志願參軍,在戰爭過程中,他們的身體和心靈大多遭受到無可挽回的創傷。他們懷疑一切、厭惡一切,鄙視高談闊論,厭惡理智,幾乎否定一切傳統價值認為人生一片黑暗,到處充滿不義和暴力,總之,萬念俱灰,一切都是虛空。

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在《永別了,武器》這部作品中,海明威以自己在戰爭中的親身經歷為創作基礎,以男孩亨利參加戰爭、經歷戰爭並最終脫離戰爭作為作品的發展線索,海明威藉助亨利向世人表達了他鮮明的主題——厭戰、反戰思想。在《永別了,武器》這部作品中,海明威也通過對男孩亨利與凱薩琳之間愛情的描述來體現戰爭對人們生活的影響與衝擊,如果沒有戰爭,男孩亨利也就不會參戰,也就不會發生後來一系列的逃亡情況,更不會發生與心愛的女友凱薩琳不能相聚的情形,但是最終亨利與凱薩琳之間的愛情以凱薩琳難產死亡而畫上了終止的符號。他們幸福而甜蜜的愛情正是由於無情而殘酷的戰爭而最終走上了絕路。在海明威的心中,戰爭是導致人們生活困苦、摧毀幸福生活的根本原因,他對戰爭充滿了厭惡的情緒,他痛恨戰爭帶給人們的痛苦與迷憫。

在《永別了,武器》伊始部分,海明威就對義大利軍隊進行了細緻的描述,並是藉助男主人公亨利表達了自己的觀點:處於戰爭中的人們,就如同處於正在熊熊大火燃燒木頭的螞蟻,有的僥倖逃脫了,有的被炙熱的火焰瞬間吞噬,但是還有很多人卻向著正燃燒旺盛的木頭快速奔去,最終把自己最美好的年華葬送在熊熊的火焰中。亨利隨著對戰爭的認識逐步加深,他越來越深刻地體會到了此次戰爭的非正義性,亨利感覺此次戰爭徹底地愚弄了他們這些本該擁有另外一番生活的年輕人,於是亨利的反戰、厭戰情緒開始展現出來。

海明威在《永別了,武器》中以年輕人亨利在戰爭時代中所經歷的生活為發展線索一步步地深入主題,通過詳細地描述亨利參戰、戀愛、逃亡、失去心愛之事,來突出戰爭的可怕性,正是戰爭的爆發摧毀了年輕人亨利的美夢與願望。亨利參戰後心裡十分地不安,並是心中也是十分地迷憫,此時從天而降的愛情讓他感受了生活的美好,體會到了愛情的甜蜜,但是最終等待他的卻是失去愛人的撕心裂肺的痛。凱薩琳,一名對生活充滿憧憬和信心的美麗、善良女人,與亨利相愛後她的天空更加的明媚,但是殘酷的命運卻讓這位勇敢而美麗的女人早早地永久離開了這個她百般留戀的世界。

藝術特色

《永別了,武器》顯示了海明威藝術上的成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純粹用動作和形象表現情緒,電文式的對話,簡潔而真切的內心獨白托諷於有意無意之間,簡約洗鍊的文體以及經過錘鍊的日常用語等等,構成了他獨特的創作風格。也因此而成為了一部現代世界文學名著。

海明威在其著作《永別了,武器》中,在對景物進行描寫的時候通常是採用充滿憂傷與悲戚的寫作風格來營造一種低沉而壓抑的氛圍。在《永別了,武器》這部作品中,景物描寫並不是很多,並且看起來有些微不足道,但是在這部作品中景物描寫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冬天的腳步越來越近,灰濛濛的天空飄著紉細的雨絲,樹上的葉子早己隨著秋季的離去而慢慢凋落,天空下的城市與村莊充滿了蕭條之味。在這部作品中,海明威對雨進行了很細緻的描寫,從作品伊始到作品的終結,天空飄灑的雨兒一直貫穿其中,並是在每次對雨進行描述之後,緊接而來的就是令人擔憂、恐懼的噩耗發生。雨就是一種象徵,一種暗示只要有雨的存在就會有厄運降臨。

在《永別了,武器》中,海明威有一句話是這樣描述的:“冬天已經來臨,細細的雨還在不停的下著,而霍亂終究也會隨著雨的腳步而來的。”戰爭是非常恐怖而無情的,戰爭就像霍亂一般無法控制,終究會給人們的生活、命運帶來無盡的磨難與痛苦,天空飄灑的冷冷的雨給當時的環境帶來了無盡的淒涼與迷惘,正是冷雨的存在為全文營造了一種壓抑、低迷的基調,海明威也正是通過對景物的細緻描寫向廣大讀者展示戰爭的可怕性以及破壞性,並且也通過對景物的細緻描寫向世人表達了自己對戰爭的厭惡與反對。

雖然海明威痛恨戰爭、反對戰爭,但是在此部作品中,海明威自始至終都將自己的情緒與感情把握非常到位,往往是通過簡單且平淡的寫作基調來描述戰爭的可恨之處,海明威正是通過這一寫作手段來諷刺戰爭。在《永別了,武器》這部作品中有一個保全隊審問奸細的過程是這樣描述的:保支隊的人們非常的鎮定、冷靜,他們辦事效率非常的高,對自己的審訊工作也是充滿了信心;保全隊的人們每當審問完一個他們認定的奸細,就會要上將其處決,從不拖泥帶水,他們始終保持著優雅而自然的笑容,手中緊緊握著大權,嚴格按照規定章程開展工作,絕不馬虎、執法如山。海明威正是用這些略顯平淡實則筆鋒辛辣的寫作風格讓世人深深地體會到生命的渺小,讓世人感到強烈地憤怒但是又充滿了無奈,為整個作品中增添了一筆濃重的消極主義色彩。

女性形象

凱薩琳是海明威作品中最完美的女性,她是一位年輕漂亮的英國護士,凱薩琳身上基本上具備了男人對女人的一切要求,她美麗、善良、溫柔、善解人意。

海明威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不僅具有依從,隨和的美德,而且必須是男人的征服對象,俯首帖草地為心愛的人做出貢獻和犧牲,做他想要她做的一切。女性僅僅是男人體現自我價值的一種工具。

書中用多處筆墨描寫亨利和凱薩琳的性愛關係,從側面反映了海明威的以男性為中心的女性觀念——女性是男性的征服對象。男性在征服女性的過程中體味自己生命力量和價值,而凱薩琳則僅僅是亨利征服的對象。她的一言一行都是由亨利的意志決定的,她只是站在亨利的背後,作亨利的“傳聲筒”而已。她在亨利面前完全沒有自己的性格,沒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喪失了自我。

作者簡介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1899~1961)美國小說家、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遊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巨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說。 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錢人和沒錢人》。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喪鐘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鬥爭。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鬥。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茲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楚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鬱, 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 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島在灣流中》(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目錄

導言:寫作是一種孤寂的生涯

讀自己訃聞的人

獲諾貝爾文學獎

兩個不同的海明威

一、在投入文學之前,要先投入人生

英雄夢

巴黎才是你應該去的地方

在我們的時代里

太陽照樣升起

三十年代

喪鐘為誰而鳴

獅子的暮年

二、超越戰爭

永別了,武器

走進《永別了,武器》

片段分析

三、 “海明威式的”:影響深遠的文風

簡潔:站著寫作的拳擊手

隱藏與省略:冰山理論

真實:經過消化的經驗

四、硬漢精神:一個人一生只死一回

死亡主題

打不敗的人

內心的戰場

五、反抗命運

老人與海

精神的力量

寓言詩

純淨畫風

結語:言猶在耳

海明威生平與創作大事紀年

精彩語錄

《永別了,武器》《永別了,武器》

夜間醉倒在床上,體會到人生不過一醉,醒來時有一種奇異的興奮,不曉得窮竟是跟誰在睡覺。在黑暗中,世界顯得那么不實在,而且那么令人興奮,所以你不得不又裝得假痴假呆,認為這就是一切。

愛情是一場遊戲,就像打橋牌一樣。不過這不是玩牌,而是叫牌。就像橋牌一樣,你得假裝作你是在賭錢,或是為了什麼別的東西而打賭。沒有人提起下的賭注是什麼。

一個國家裡有個統治階級,愚蠢,什麼都不懂,並且永遠不會懂得。戰爭就是這樣打起來的。

你一有愛,你就會想為對方做些什麼。你想犧牲自己,你想服務。

相愛的人不該爭吵。因為他們只有兩人,與他們作對的是整個世界。他們一發生隔膜,世界就會將其征服。

我們生下來有什麼就是什麼,從來不需學會什麼,我們從來不吸收任何新的東西。

在戰爭中我觀察了好久,並沒有看到所謂神聖,光榮的事物。所謂犧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場。只不過這裡屠宰好的肉不是裝進罐頭,而是就地掩埋。

男女之間雖然相愛,卻時常想要單獨靜一下,而一分開,必然招來對方猜忌。

世界殺害最善良的人,最溫和的人,最勇敢的人,不偏不倚,一律看待。

影響力

《永別了,武器》《永別了,武器》

《永別了,武器》就是一部愛情悲劇,雖然主題是反對戰爭,當時評論界就有人把小說中因戰爭而造成的戀愛悲劇和羅密歐和朱麗葉的愛情悲劇相提並論。在作品中,作者通過亨利中尉和凱薩琳的不幸遭遇詛咒了戰爭。這部作品也顯示出海明威藝術上的成熟。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純粹用動作和形象表現情緒,電文式的對話,簡短而真切的內心獨白,托諷於有意無意之間,簡約洗鍊的文體以及經過錘鍊的日常用語等,構成了他獨特的創作風格。他強調創作要如實反映生活,《永別了,武器》這部小說之所以相當成功,使人感到真切可信,這是和作者親自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並受過重傷,住過醫院,有著切身的生活經歷和直感經驗分不開的。在表現方法上,作者採用的是中國讀者非常熟悉的小說技巧,即讓人物自身的言行來打動讀者,而不發表任何議論,他還善於使景物和情節、人物有機地融合在一起,達到服務於情節、人物的積極效果。小說在語言方面文字通俗,大都用一些基本辭彙,句式簡單,大多採用簡單句。口語化,很好懂,所以老少皆宜,雅俗共賞,這都是這部小說所取得的藝術成就。

《永別了,武器》以反對戰爭的鮮明主題和成熟的藝術技巧產生了極大影響,最大程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青年一代的彷徨和惘然若失的情緒,很快風靡全世界。再版幾十次,譯成了幾十種語言發行。正如英國作家貝茨所說,他那簡約有力的文體引起了一場“文學革命”,在許多歐美作家身上留下了痕跡。他將樸素的現實主義和詩化的語言結合來表現強烈的反戰主題,同時講述了一個動人的愛情故事。帶著兩次世界大戰間最引人注目的時代意識,他的幻滅性氣質和高超的文學技巧影響了整整一代作家。儘管作品具有現實細節的無情刻畫和悲劇性結尾,仍不失為一部理想主義之作。這部小說曾經被改編劇本並被拍成電影,極富震撼力。

中譯本

《退伍》,1939年上海啟明書局

《永別了,武器》,湯永寬譯本,浙江文藝出版社,ISBN 7533905040

《永別了,武器》,林疑今譯本,上海譯文出版社,ISBN 7-5327-3434-X

《戰地春夢》,湯新楣譯本,台灣英文雜誌社

《戰地春夢》,宋碧雲譯本,遠景出版社,ISBN:9575518365

作者介紹

永別了,武器永別了,武器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他於1899年生於芝加哥附近的一個醫生家庭,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擔任駐歐洲記者,並以記者身份參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西班牙內戰。晚年患多種疾病,精神抑鬱,1961年自殺。他的早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1927)、《永別了,武器》(1927)成為表現美國“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樸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