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朱古力命案》

安東尼·伯克萊筆下系列業餘偵探羅傑·謝林漢姆偵辦的案件,案件通過一盒朱古力開始,夫妻間難以想像的毒殺開始了,在事件中所有的關係人或多或少的牽涉其中,天花亂墜的動機,在一個個排除掉之後,真相讓人驚呼!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The Poisoned Chocolates Case

班迪克斯先生把別人寄給尤斯特爵士的朱古力拿回了家,他的太太吃了之後中毒身亡。如此巧合,是誰下的手?為了什麼?

警方偵辦這個奇特的案件,立刻陷入困境。

這時,一個由各種愛好推理藝術人士組成的業餘社團“犯罪圈研究學會”來幫忙查案,不料其中六位推理迷竟分別找出了六個完美的推理結論。

六個不同的結論都能有效解釋案情,都能合乎邏輯地“破案”,但真相只有一個……

作者簡介

安東尼•伯克萊 Anthony Berkeley安東尼•伯克萊 Anthony Berkeley

安東尼•伯克萊 Anthony Berkeley(1893-1971) 推理小說史上的先知,1893年出生於英國,是著名的推理小說家和推理小說評論家。1928年建英國偵探俱樂部,由G·K·切斯特頓任主席,對推理小說的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古典推理大行其道之時,伯克萊反而預測:“純粹以解謎為主,重視情節卻忽略人物塑造、缺乏文風和幽默感傳統推理小說時日不多。未來的推理小說,心理成分在吸引讀者方面將超過數學成分。”而今,這一預言自是全部命中。

1939年,伯克萊宣布停止推理小說的創作,但依然活躍於評論界,直至1971年去世。

譯者介紹

賴文珍,台中市人,台灣大學國貿系畢,美國Golden Gate University藝術行政管理碩士。現任專業譯者,並從事散文創作,為“阿盛寫作私淑班”成員。

書評

古典推理的顛峰之作--《毒朱古力命案

“真相只有一個!”
這是當紅熱門推理動畫《名偵探柯南》里主角最喜歡說的一句話,同時這當然也是古典解謎推理小說所奉為圭臬的中心思想。作者最後必須給讀者一個“標準答案”,把所有謎團都解釋得清清楚楚,而且這個答案還必須是“唯一一個”,不能夠模稜兩可。兇手的身份必須明確,不可以把某甲設定為兇手以後,接著又說讓乙當兇手也講得通。然而,在現實世界裡,事情真有這么簡單嗎?讀者諸君或許會抗議:小說設定跟現實世界原本就可以不一樣,只要在“小說里的邏輯”可以解釋得通,在閱讀上可以滿足心理的智性挑戰就足夠了;至於是否合乎一般現實常理,大可不必那么吹毛求疵煞風景。真實世界裡,誰會那么大費周章地訂定殺人計畫啊?
但如果說,諸位讀者想要將小說里的推理方法拿到現實中使用,甚至希望可以幫助警方偵破奇案,是否可能那么順利呢?這個問題其實不難回答:小說終究只是小說,是虛構的,現實中的“神探”恐怕並不存在,要不然世界上不會有那么多懸案。真實世界裡的警察當然也不會是跑龍套的角色,只是現實社會不確定的因素太多,偵察工作也有諸多限制,這些都會阻礙案情的發展。現實世界還存在著“灰色地帶”,“事實”與“真相”之間也可以存在偏差,想逮到犯人沒有那么容易,想把人定罪更是有著一連串繁雜的程式。
現實與小說的差別,其癥結究竟在哪裡呢?或許我們可以這么想:線索是客觀的,但是線索如何詮釋卻相當主觀,因人而異;線索的詮釋是否恰當,其實正與推理過程及最後結論是否正確緊密相關。古典推理大師安東尼‧伯克萊的重要作品,《毒朱古力命案》,便相當精準地呈現出推理小說與現實世界的本質性差異——儘管這部作品本身也是部虛構的推理小說。
小說里最後的“真相”當然守規矩地只有一個,但本書最為人津津樂道的是:全書共有高達六個結果各異的推理過程,而且每一個都符合邏輯;至於哪一個才是“真相”,我想這有賴讀者自己去判斷了。案件本身有點複雜:到俱樂部閒晃的丈夫,剛巧得知友人收到一盒不知何人寄來的朱古力,友人隨手轉送給他。丈夫回家之後,跟太太一起分享食用,結果他太太卻被毒死了。這三個關係人當中,究竟誰才是兇手真正的目標?這位太太的死,到底只是意外,或者是刻意的“將錯就錯”呢?
在小說里,警方對這個案子束手無策,只好求助於推理迷的社團,讓這些社團成員有機會可以實際地偵辦案件。作者在書里巧妙地描寫現實遭遇跟推理小說有著極大的差異,透過劇中人物的對談,幽默的作者還狠狠地諷刺了解謎推理小說:為什麼主角對於線索的詮釋通常不會錯,而其他人卻連簡單的推理都做不到,甚至還對明顯的線索視而不見?此外,作者還點出解謎推理小說對於線索的詮釋過於一廂情願,而忽略了其他的可能性。最有名的例子,當然就是SS范達因列為“推理二十則”之一的老梗:“案件發生時,狗沒有吠叫,可見犯人是熟人。”在古典解謎派的眼中,這是有“標準答案”的推理過程,但是實際狀況卻未必如此直接,搞不好狗不吠叫只是因為它睡得太熟而已,跟來的人是誰根本沒有關係!
由於故事裡推理社團的成員形象各異,有老律師、女劇作家、男推理作家、女時尚作家等等,每一個人的背景不同,其觀察重點也不一樣,於是經由這些對於線索所提出的不同詮釋,發展出六套完全不一樣的推理過程與結果。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手法細膩,筆觸精準,書寫描繪出形象各異的六個角色,讓讀者光從對白就可以分辨出其中的差異,塑造人物的功力爐火純青,相當到家。
真相明明應該只有一個,但為什麼在《毒朱古力命案》這部作品裡,卻偏偏似乎有著六種彼此牽連卻又相互矛盾的推理過程呢?更糟糕的是,仿佛任何一種說法都解得得通,那么像這樣的一部解謎推理小說,又該如何寫下結局呢?也難怪作者安東尼‧伯克萊會被尊稱為大師,身為古典黃金時期的推理小說作家,他很快地就預視到解謎推理將來可能遭遇的困境,進而提出未來的推理小說,心理層面的描寫將大於數學成分。本書的成就當然還是在於其精彩豐富的推理過程,但是心理層面的書寫,早已經在大師的筆下蠢蠢欲動了。至於小說結局該如何收尾,就請諸位讀者自己體會大師的手法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