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作者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由江蘇古籍出版社於2008年1月1日出版。其內容1928年10月在廣州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是民國時期研究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的重鎮,《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於1928年創刊於廣州。後史語所幾經遷徙,《史語所集刊》仍出版不綴,直至1949年,《集刊》在大陸共出到第二十本。另有《人類學集刊》、《安陽發掘報告》等附錄出版。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編著: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者)
出版社:江蘇古籍出版社;第1版(2008年1月1日)
平裝:9878頁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開本:16
ISBN:7806430059

圖書介紹

內容簡介

《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全22冊)》主要內容:1928年10月在廣州成立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是民國時期研究歷史學、語言學、考古學的重鎮,《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於1928年創刊於廣州。後史語所幾經遷徙,《史語所集刊》仍出版不綴,直至1949年,《集刊》在大陸共出到第二十本。另有《人類學集刊》、《安陽發掘報告》等附錄出版。該刊現存世不多,且蒐集不齊,此次影印,有些底本從海外湊成完帙,得之不易。此次影印出版的《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忠實保留了民國時期出版的該刊原貌。收錄1928年創刊至1949年止的全部20冊,另有附錄及索引2冊,共精裝22冊。

書目

集刊第一本第一分
發刊辭蔡元培

歷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傅斯年
跋唐寫本切韻殘卷董作賓
釋「朱」商承祚
建文遜國傳說的演變胡適
殷栔亡說丁山
易卦爻辭的時代及其作者余永梁
占卜的源流容肇祖
數名古誼丁山
周頌說──附論魯南兩地與詩書之來傅斯年
所務記載:造像徵集啟顧頡剛、傅斯年提議
本所對於語言學工作之範圍及旨趣傅斯年提議
集刊第一本第二分
大乘義章書後陳寅恪
靈州寧夏榆林三城譯名考陳寅恪
聲調之推斷及「聲調推斷尺」之製造與用法劉復
慧琳一切經音義反切聲類考黃淬伯
猓玀音(PhoneticotesonaLoloDialectandConsonantL.) 
S.M.Shirokogoroff,(史祿國)
戰國文籍中之篇式書體──一個短記傅斯年
敦煌劫餘錄序陳寅恪
說丁山
明季桐城中江社考朱倓
集刊第一本第三分
耶穌會士在音韻學上的貢獻
附錄一 年表
附錄二 金尼閣音韻經緯總局與利馬竇注音合表羅常培
楊選杞聲韻同然集殘稿跋羅常培
上古中國音當中的幾個問題高本漢著、趙元任翻譯
跋高本漢的上古中國音當中的幾個問題並論冬蒸兩部王靜如
集刊第一本第四分
廣西凌雲猺語李方桂
類音跋劉文錦
剝字解徐中舒
調查雲岡造像小記趙邦彥
閩音研究陶燠民
平陵訪古記
附錄:關於臻櫛韻的討論吳金鼎
集刊第二本第一分
吐蕃彝泰贊普名號年代考(蒙古源流研究之二)陳寅恪
敦煌本維摩詰經文殊師利問疾品演義跋陳寅恪
耒耜考徐中舒
殷人服象及象之南遷徐中舒
大唐西域記撰人辨機陳垣
召穆公傳丁山
大東小東說傅斯年
論所謂「五等爵」傅斯年
姜原傅斯年
集刊第二本第二分
支脂之三部古讀考林語堂
鈔本甲乙事案跋朱希祖
西遊記玄奘弟子故事之演變陳寅恪
宋拓石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殘葉跋徐中舒
西夏文漢藏譯音釋略王靜如
中國古音(切韻)之系統及其演變高本漢著、王靜如譯
聽寫倒英文趙元任
殷墟沿革董作賓
甲骨年表董作賓
集刊第二本第三分
九子母考趙邦彥
殷周文化之蠡測徐中舒
幾何原本滿文譯本跋陳寅恪
論考證中國古書真偽之方法高本漢著、王靜如譯
論阻卜與韃靼王靜如
彰所知論與蒙古源流(蒙古源流研究之三)陳寅恪
蒙古源流作者世系考(蒙古源流研究之四)陳寅恪
反切語八種趙元任
用bdg當不吐氣清破裂音趙元任
切韻魚虞之音值及其所據方音考──高本漢切韻音讀商榷之一羅常培
集刊第二本第四分
漢字中之拼音字林語堂
吳三桂周王紀元釋疑朱希祖
劫灰錄跋朱希祖
西夏文佛母孔雀明王經考釋序陳寅恪
明成祖生母記疑傅斯年
跋丁山
夷考丁山
中原音韻聲類考羅常培
釋重輕(等韻釋詞之三)羅常培
戴東原續方言稿序羅常培
兒()音的演變唐虞
宋拓石本歷代鐘鼎彝器款識法帖殘本再跋徐中舒
廣東北江猺山雜記龐新民
D.Jones&KwingTongWoo胡(絅堂)共作的SupplementtotheCantonesePhonetic
Reader的勘誤劉學浚
集刊第三本第一分
切韻â的來源李方桂
李唐氏族之推測陳寅恪
中台藏緬數目字及人稱代名詞語源試探王靜如
康熙字典字母切韻要法考證趙蔭棠
知徹澄娘音值考羅常培
集刊第三本第二分
集韻聲類考白滌洲
洪武正韻聲類考劉文錦
敦煌寫本守溫韻學殘卷跋羅常培
梵文顎音五母之藏漢對音研究羅常培
釋定海方氏所藏四體字至元通寶錢文王靜如
敦考釋徐中舒
對於中國古音重訂的貢獻A.Dragunov著、唐虞譯
集刊第三本第三分
南嶽大師立誓願文跋陳寅恪
當塗出土晉代遺物考徐中舒
清史稿中建州衛考辨孟森
清始祖布庫里雍順之考訂孟森
酈學考序目丁山
東冬屋沃之上古音(英文)李方桂
記鹹陽方音劉文錦
集刊第三本第四分
天師道與濱海地域之關係陳寅恪
遼道宗及宣懿皇后契丹國字哀冊初釋王靜如
陳侯四器考釋徐中舒
莽權價值之重新考訂劉復
重印朝鮮世宗實錄地理志序孟森
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陳寅恪
由陳侯因銘黃帝論五帝丁山
再述內閣大庫檔案之由來及其整理徐中舒
集刊第四本第一分
昂昂溪史前遺址梁思永
廣西猺山調查雜記龐新民
記廣東北江猺山荒洞猺人之建醮姜哲夫
拜王(廣東北江猺山猺人風俗之一)姜哲夫等
集刊第四本第二分
中國字調跟語調(英文)趙元任
藏文前綴音對於聲母的影響(英文)李方桂
譚「譚」董作賓
羅羅太上清淨消災經對譯楊成志
花月痕的作者魏秀仁傳容肇祖
釋內外轉羅常培
泰興何石閭韻史稿本跋羅常培
集刊第四本第三分
說儒胡適
周東封與殷遺民傅斯年
叢甲骨金文中所涵殷歷推證吳其昌
殷歷中幾個重要問題董作賓
集刊第四本第四分
乙二聲調推斷尺劉復
音位標音法的多能性(英文)趙元任
宗法考源丁山
弋射與弩之溯原及關於此類名物之考釋徐中舒
士王皇三字之探原徐中舒
關中聲調實驗錄白滌洲
劉半農先生趙元任
白滌洲小傳及著述提要羅常培
集刊第五本第一分
漢代奴隸制度輯略勞乾
鹽鐵論校記勞乾
漢晉閩中建置勞乾
論中國上古音的*-iwng,*-IWK,*-iwg李方桂
高力士外傳釋「變造」「和糴」之法俞大綱
由三代都邑論其民族文化丁山
讀姚大榮馬閣老洗冤錄駁議容肇祖
集刊第五本第二分
武曌與佛教陳寅恪
李德裕貶死年月及歸葬傳說考辨陳寅恪
三論李唐氏族問題陳寅恪
兩漢戶籍與地理之關係勞乾
兩漢郡國面積之估計及口數增減之推測勞乾
方言性變態語音三例趙元任
古代灌溉工程原起考徐中舒
陽燧取火與方諸取水唐擘黃
釋家邵君朴
集刊第五本第三分
楞伽宗考胡適
戈戟餘論郭寶鈞
金史氏族表初稿(上)陳述
集刊第五本第四分
金史氏族表初稿(下)陳述
蒙古史札記岑仲勉
打花鼓李家瑞
中國方言當中爆發音的種類趙元任
通志七音略研究羅常培
契丹國字再釋王靜如
就元秘史譯文所見之中國人稱代名詞王靜如
集刊第六本第一分
金文嘏辭釋例徐中舒
明懿文太子生母考李晉華
明成祖生母問題匯證李晉華
跋「明成祖生母問題匯證」並答朱希祖先生傅斯年
說「廣陵之曲江」傅斯年
兩唐書玄宗元獻皇后楊氏傳考異兼論張燕公事跡俞大綱
說彈詞李家瑞
內閣大庫殘餘檔案內洪承疇報銷冊序李光濤
集刊第六本第二分
三百年前的建立孔教論陳受頤
明初建州女真居地遷徙考徐中舒
三朝北盟會編考(上)陳樂素
集刊第六本第三分
三朝北盟會編考(下)陳樂素
八旗制度考實孟森
五等爵在殷商董作賓
集刊第六本第四分
豳風說徐中舒
漢魏晉北朝東北諸郡沿革表余遜
詩經「式」字說丁聲樹
廣西太平府屬土州縣司譯語考聞宥
李唐武周先世事跡雜考陳寅恪
誰是「齊物論」之作者傅斯年
集刊第七本第一分
東晉南朝之吳語陳寅恪
骨文例董作賓
殷商疑年董作賓
說尊彝徐中舒
阿保機與李克用盟結兄弟之年及其背盟相攻之推測陳述
南宋杭州的消費與外地商品之輸入全漢升
關於么之名稱分布與遷移陶雲逵
集刊第七本第二分
殷周之際史跡之檢討徐中舒
VoicedPlosivesandAffricatesinAncient
TibetanA.Dragunov
春秋「公矢魚於棠」說陳槃
宋代官吏之私營商業全漢升
明太祖遣僧使日本考黎光明
集刊第七本第三分
府兵制前期史料試釋陳寅恪
新元史本證陳叔陶
唐音統簽俞大綱
燉煌寫本張淮深變文跋孫楷第
由說書變成戲劇的痕跡李家瑞
集刊第七本第四分
幾個雲南土族的現代地理分布及其人口之估計陶雲逵
南朝境內之各種人及政府對待之政策周一良
論宇文周之種族周一良
中國丹砂之套用及其推演勞乾
與高本漢先生商榷「自由押韻」說兼論上古楚方音特色董同龢
說葛毅卿
曳落河考釋及其相關諸問題陳述
集刊第八本第一分
劉復愚遺文中年月及其不祀祖問題陳寅恪
敦煌石室寫經題記彙編序陳寅恪
敦煌本心王投陀經及法句經跋尾陳寅恪
郎官石柱題名新箸錄岑仲勉
發羌之地望與對音鄭天挺
經典釋文和原本玉篇反切中的匣於兩紐羅常培
喻三入匣再證葛毅卿
論魯西畫像三石勞乾
東都事略撰人王賞偁父子陳述
集刊第八本第二分
明史德王府世系表訂誤(附李庸莘小傳及遺像)李晉華
讀洛陽伽藍記書後陳寅恪
釋牢胡厚宣
從漢簡所見之邊郡制度勞乾
契丹世選考陳述
北宋汴梁的輸出入貿易全漢升
集刊第八本第三分
宋代廣州的國內外貿易全漢升
外蒙於都斤山考岑仲勉
邵王之諻鼎及銘考證張政烺
明初之用兵與寨堡王崇武
頭下考(上)陳述
卜辭雜例胡厚宣
集刊第八本第四分
論雍己在五期背甲上的位置董作賓
釋用御胡厚宣
論魏孝文之遷都與華化勞乾
貞石證史岑仲勉
集刊第九本(1937)
唐集質疑岑仲勉
讀全唐詩札記岑仲勉
卜辭同文例胡厚宣
跋封氏聞見記岑仲勉
跋唐摭言岑仲勉
宋代南方的虛市全漢升
清人入關前求款之始末李光濤
續勞格讀全唐文札記岑仲勉
論白氏長慶集源流並評東洋本白集岑仲勉
白氏長慶集偽文岑仲勉
白集醉吟先生墓志銘存疑岑仲勉
兩京新記卷三殘卷復原岑仲勉
集刊第十本
六書古義張政烺
漢代兵制及漢簡中的兵制勞乾
論明太祖起兵及其政策之轉變王崇武
中古自然經濟全漢升
讀東城老父傳陳寅恪
讀鶯鶯傳陳寅恪
漢武后元不立年號考勞乾
宋末的通貨膨脹及其對於物價的影響全漢升
遼代四時捺考五篇傅樂煥
論詩經中的「何」「曷」「胡」丁聲樹
讖緯書錄解題(一)陳槃
燉煌唐鹹通鈔本三備殘卷解題陳槃
南宋稻米的生產與運銷全漢升
宋史職官志考正鄧廣銘
查繼佐與敬修堂釣業王崇武
講史與詠史詩張政烺
居延漢簡考釋序目勞乾
天山南路元代設驛之今地岑仲勉
集刊第十一本至二本目錄索引
集刊第十一本
魏書司馬叡傳江東民族條釋證及推論陳寅恪
兩漢刺史制度考勞乾
漢代社祀的源流勞乾
漢簡中的河西經濟生活勞乾
跋高句麗大兄冉牟墓誌兼論高句麗都城之位置勞乾
登科記考訂補岑仲勉
唐代物價的變動全漢升
唐宋時代揚州經濟景況的繁榮與衰落全漢升
TheHypothesisofAPre-glottalizedSeriesof
ConsonantsinPrimitiveTaiFang-kueiLi
補唐代翰林兩記岑仲勉
兩關遺址考勞乾
讖緯釋名陳槃
讖緯溯原上陳槃
北宋物價的變動全漢升
南宋初年物價的大變動全漢升
宋金間走私貿易全漢升
「何當」解丁聲樹
「碚」字音讀答問丁聲樹
山東滕縣下黃溝村宋代墓葬調查記潘愨
作者:大夏 回復日期:2005-2-1318:10:26
集刊第十二本
讀明史朝鮮傳王崇武
舊唐書逸文辨岑仲勉
古讖緯書錄解題(二)陳槃
古讖緯全佚書存目解題(一)陳槃
古詩紀補正敘例逯欽立
「回回」一詞之語原附論新疆之名亟應釐正岑仲勉
吐魯番一帶漢回地名對證岑仲勉
吐魯番木柱刻文略釋岑仲勉
理番新發見隋會州信道記跋岑仲勉
清太宗求款始末提要李光濤
清入關前之真象李光濤
記奴兒哈赤之倡亂及薩爾滸之戰李光濤
論建州與流賊相因亡明李光濤
記清太宗皇太極三字稱號之由來李光濤
記崇禎四年南海島大捷李光濤
清太宗與三國演義李光濤
讀高青邱威愛論王崇武
跋歷史語言研究所所藏明末談刻及道光三讓本太平廣記岑仲勉
武鳴土語音系李方桂
卜辭記事文字史官簽名例胡厚宣
四庫提要古器物銘非金石錄辨岑仲勉
宣和博古圖撰人岑仲勉
元初西北五城之地理的考古岑仲勉
從金澤圖錄白集影頁中所見岑仲勉
文苑英華辨證校白氏詩文附按岑仲勉
補白集源流事證數則岑仲勉
從文苑英華中書翰林制詔兩門所收白氏文論白集岑仲勉
集刊第十三本
廣韻重紐試釋董同龢
河南安陽後岡的殷墓石璋如
廣韻重紐的研究周法高
切韻魚虞之音讀及其流變周法高
平仄周法高
顏氏家訓金樓子「伐鼓」解周法高
字說張政烺
說文燕召公史篇名醜解張政烺
研究中國古玉問題的新資料李濟
殷歷譜後記董作賓
不解屈萬里
甲骨文比二字辨屈萬里
諡法濫觴於殷代論屈萬里
論漢代的內朝與外朝勞乾
漢詩別錄逯欽立
集刊第十四本
評漢以前的古鏡之研究並論「淮式」之時代問題高去尋
東晉南朝的錢幣使用與錢幣問題何茲全
宋遼聘使表稿傅樂煥
劉綎征東考王崇武
伯叔姨舅姑考芮逸夫
象郡牂柯和夜郎的關係勞乾
居延漢簡考證補正勞乾
王逸集牙籤考證張政烺
梵文td的對音周法高
等韻門法通釋董同龢
苗語釋親芮逸夫
文作齋經譯註馬學良
集刊第十五本
元代的紙幣全漢升
翰林學士壁記注補岑仲勉
續貞石證史岑仲勉
玉溪生年譜會箋平質岑仲勉
唐方鎮年表正補岑仲勉
抄明李英征曲先(今庫車)故事並略釋岑仲勉
跋南窗紀談岑仲勉
遼金軍史料試釋谷霽光
集刊第十六本
秦漢間之所謂「符應」論略陳槃
論漢代之陸運與水運勞乾
苗傜語聲調問題張琨
泮林莊子司馬彪注考逸補正王叔岷
畬民圖騰文化的研究凌純聲
說文筆逯欽立
形影神詩與東晉之佛道思想逯欽立
魏晉南朝的兵制何茲全
釋甥之稱謂芮逸夫
遼史復文舉例傅樂煥
漢晉遺簡偶述陳槃
李如松征東考王崇武
集刊第十七本
問答錄與說參請張政烺
戰國秦漢間方士考論陳槃
古讖緯書錄解題(三)陳槃
古讖緯書錄解題附錄(二)陳槃
漢代察舉制度考勞乾
說文序引尉律解張政烺
論萬曆征東島山之戰及明清薩爾滸之戰王崇武
明成祖朝鮮選妃考王崇武
唐唐臨冥報記之復原岑仲勉
切韻指掌圖中幾個問題董同龢
阿保機即位考辨楊志玖
洪承疇背明始末李光濤
栗粟語音兼論所謂栗粟文芮逸夫
碧羅雪山之栗粟族陶雲逵
魏晉的中軍何茲全
集刊第十八本
上古音韻表稿董同龢
北魏尚書制度考嚴耕望
述酒詩題注釋疑(陶詩箋證之一)逯欽立
論太平經鈔甲部之偽王明
記明實錄吳
論崇禎二年「己巳虜變」李光濤
北宋刊南宋補刊十行本史記集解跋傅斯年
後漢書殘本跋傅斯年
北宋刊南宋補刊十行本史記集解後跋勞乾
集刊第十九本
莫話記略李方桂
華陽涼水井客家話記音董同龢
古音中的三等韻兼論古音的寫法周法高
新獲之敦煌漢簡夏鼐
北朝地方政府屬佐制度考嚴耕望
周易參同契考證王明
毛文龍釀亂東江本末李光濤
論中國造紙術之原始勞乾
釋漢代之亭障與烽燧勞乾
絳守居園池記集釋(附絳守居園池記句解書目提要)岑仲勉
全本王仁煦刊謬補缺切韻的反切下字董同龢
集刊第二十本上冊
元微之悼亡詩及艷詩箋證陳寅恪
易林斷歸崔篆的判決書胡適
宋范祖禹書古文孝經石刻校釋馬衡
中山方言趙元任
領民酋長與六州都督周一良
浮屠與佛季羨林
唐本說文與說文舊音周祖謨
舊唐書地理志「舊領縣」之表解岑仲勉
論早期讖緯及其與鄒衍書說之關係陳槃
唐宋政府歲入與貨幣經濟的關係全漢升
陶淵明年譜逯欽立
南宋蜀本南華真經校記王叔岷
董文驥與明史紀事本末王崇武
朝鮮壬辰倭禍中之平壤戰役與南海戰役李光濤
北魏洛陽城圖的復原勞乾
武威唐代吐谷渾慕容氏墓誌夏鼐
僚為仡佬試證芮逸夫
玄應反切考周法高
魏晉南朝地方政府屬佐考嚴耕望
黃庭經考王 明
文作祭獻藥供牲經譯註馬學良
集刊第二十本下冊
古玉新詮郭寶鈞
傖楚余嘉錫
積微居字說楊樹達
「早晚」與「何當」丁聲樹
讀魏書李沖傳論宗主制余遜
一枝花話張政烺
傳說中周都的實地考察石璋如
宋史刑法志考正鄧廣銘
甲骨文字模擬研究例張秉權
洪武二十二年太孫改律及三十年律誥考黃彰健
軍考釋初稿陳述
集刊第二十一本至三十本目錄索引
集刊第二十一本第一分
古社會田狩與祭祀之關係陳槃
讖緯命名及其相關之諸問題陳槃
莊子校釋後記王叔岷
說文引秘書為賈逵說辨正丁聲樹
清末漢陽鐵廠全漢升
「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之諸問題陳槃
記明季朝鮮中原倭禍之中原漢奸李光濤
明季流寇始末李光濤
集刊第二十二本
豫北出土青銅句兵分類圖解李濟
小屯殷代的成套兵器石璋如
古讖緯書錄解題陳槃
「侯」與「射侯」陳槃
漢代的亭制勞乾
殷代月食考董作賓
跋日本高山寺舊鈔卷子本莊子殘卷王叔岷
上古語法札記周法高
九族制與爾雅釋親芮逸夫
漢代地方官吏之籍貫限制嚴耕望
洛陽伽藍記補註體例辨徐高阮
鵝湖之會朱陸異同略說黃彰健
朝鮮壬辰倭禍與李如松之東征李光濤
記朝鮮宣廟中興志李光濤
中國語的詞類周法高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