嘏辭

嘏辭,指古代祭祀時,執事人(祝)為受祭者(屍)致福於主人之辭,也泛指祝福或祝壽之辭。

詞語解釋

gǔ cí ㄍㄨˇ ㄘㄧˊ
嘏辭(嘏辭)
(1).古代祭祀時,執事人()為受祭者(屍)致福於主人之辭。《儀禮·少牢饋食禮》“屍執以命祝” 漢 鄭玄 註:“命祝以嘏辭。” 賈公彥 疏:“謂命祝使出嘏辭以嘏於主人。” 明 徐師曾 《文體明辨·嘏辭》:“按嘏者,祝為屍致福於主人之辭,《記》所謂‘嘏以慈告’者是也,辭見《儀禮》。”
(2).泛指祝福或祝壽之辭。 清 馮桂芬 《明徵士劉孝惠先生像題辭》:“乙酉七月,先生七十壽,同社及諸弟子所為嘏辭於後,並徵諸文士賦詩紀其事。” 舒群 《少年chén女》:“我忽然想起兒時的記憶,所謂‘一元復始’和‘天增歲月人增壽’的‘嘏辭’之類橫批和對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