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武陵春》

《武陵春》詞牌名,又作《武林春》,又以賀鑄詞中引用李白《清平調》“雲想衣裳花想容”句,別名《花想容》,雙調小令,《填詞名解》云:取唐人方乾《睦州呂郎中郡中環溪亭》詩“為是仙才登望處,風光便似武陵春”。其名源出東晉陶潛《桃花源記》“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語,故名。以毛滂詞為正體,正體雙調四十八字,上下闋各四句三平韻。李清照詞為其變體,此變體下闋末句添一字,雙調四十九字,上下闋亦四句三平韻。万俟詠詞亦為其變體,此變體上下闋除首句外,每句皆添一字,雙調五十四字,上闋四句三平韻,下闋四句四平韻。

基本信息

詞牌簡介

《武陵春》,詞牌名,又作《武林春》,是以賀鑄詞中引用李白《清平調》詩中“雲想衣裳花想容”句,別名《花想容》,雙調小令,《填詞名解》云:取唐人方乾《睦州呂郎中郡中環溪亭》詩“為是仙才登望處,風光便似武陵春”。其名源出東晉陶潛《桃花源記》中“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語,故名。
此調格體,萬樹《詞律》共收二體,一正體,一變體;陳廷敬、王奕清《欽定詞譜》共收三體,一正體,兩變體,較《詞律》多收一體,今從後者。以毛滂詞為正體,正體雙調四十八字,上下闋各四句三平韻。以李清照詞為其變體,此變體下闋末句添一字,雙調四十九字,上下闋亦四句三平韻。又万俟詠詞亦為其變體,此變體上下闋除首句外,每句皆添一字,雙調五十四字,上闋四句三平韻,下闋四句四平韻。

詞牌格律

詞牌變體

(其一)武陵春
宋代·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詞語解釋

①、風住塵香:風停了,塵土裡帶有落花的香氣。
②、物是人非:景物依舊,人事已變。這裡暗指丈夫已死。
③、擬:打算。
④、雙溪:浙江武義、東陽兩江水流至金陽,併入婺江,兩水合流處叫雙溪。是當時的風景區。
⑤、舴(zé)艋(měng)舟:一種形似蚱蜢的小船。

翻譯

武陵春
宋代·李清照
春風停息,百花落盡,花朵化作了香塵,直到天色已晚還懶得梳頭。景物依舊,人事已變,一切事情都結束了,想要訴說苦衷,眼淚早已先落下。
聽說雙溪春色還未凋殘,也打算坐只輕舟前往觀賞。只是恐怕漂浮在雙溪上的小船,載不動許多的憂愁。

賞析

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後所作,非一般的閨情閨怨詞所能比。這首詞借暮春之景,寫出了詞人內心深處的苦悶和憂愁。全詞一喝三嘆,語言優美,意境,有言盡而意不盡之美。這首詞繼承了傳統的詞的作法,採用了類似後來戲曲中的代言體,以第一人稱的口吻,用深沉憂鬱的旋律,塑造了一個孤苦淒涼環境中流蕩無依的才女形象。

這首詞簡煉含蓄,足見李清照鍊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風住塵香花已盡”一句已達至境:既點出此前風吹雨打、落紅成陣的情景,又繪出現今雨過天晴,落花已化為塵土的韻味;既寫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悶,又寫出了她惜春自傷的感慨,真可謂意味無窮盡。

這首詞由表及里,從外到內,步步深入,層層開掘,上半闋側重於外形,下半闋多偏重於內心。“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動作和神態。這裡所寫的“日晚倦梳頭”,是另外一種心境。 
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隻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懶於梳理。“欲語淚先流”,寫得鮮明而又深刻。這裡李清照寫淚,先以“欲語”作為鋪墊,然後讓淚奪眶而出,簡單五個字,下語看似平易,用意卻無比精深,把那種難以控制的滿腹憂愁一下子傾瀉出來,感人肺腑、動人心弦。詞的下半闋著重挖掘內心感情。她首先連用了“聞說”、“也擬”、“只恐”三組虛字,作為起伏轉折的契機,一波三折,感人至深。第一句“聞說雙溪春尚好”陡然一揚,詞人剛剛還流淚,可是一聽說金華郊外的雙溪春光明媚、遊人如織,她這個平日喜愛遊覽的人遂起出遊之興,“也擬泛輕舟”了。“春尚好”、“泛輕舟”措詞輕鬆,節奏明快,恰好處她表現了詞人一剎那間的喜悅心情。而“泛輕舟”之前著“也擬”二字,更顯得婉曲低回,說明詞人出遊之興是一時所起,並不十分強烈。“輕舟”一詞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鋪墊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則是鋪足之後來一個猛烈的跌宕,使感情顯得無比深沉。這裡,上半闋所說的“日晚倦梳頭”、“欲語淚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這首詞藝術表現上的突出特點是巧妙運用多種修辭手法,特別是比喻。詩歌中用比喻,是常見的現象;然而要用得新穎,卻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將精神化為物質,將抽象的感情化為具體的形象,饒有新意,各具特色。這首詞里,李清照說:“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同樣是用誇張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鑄新辭,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著痕跡。我們說它自然妥帖,是因為它承上句“輕舟”而來,而“輕舟”又是承“雙溪”而來,寓情於景,渾然天成,構成了完整的意境。

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宋高宗紹興五年(1135)作者避難浙江金華時所作。當年她是五十三歲。那時,她已處於國破家亡之中,親愛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離異鄉,無依無靠,所以詞情極其悲苦。

首句寫當前所見,本是風狂花盡,一片淒清,但卻避免了從正面描寫風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風住塵香”四字來表明這一場小小災難的後果,則狂風摧花,落紅滿地,均在其中,出筆極為蘊藉。而且在風沒有停息之時,花片紛飛,落紅如雨,雖極不堪,尚有殘花可見;風住之後,花已沾泥,人踐馬踏,化為塵土,所余痕跡,但有塵香,則春光竟一掃而空,更無所有,就更為不堪了。所以,“風住塵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於含蓄,反而擴大了容量,使人從中體會到更為豐富的感情。次句寫由於所見如彼,故所為如此。日色已高,頭猶未梳,雖與《鳳凰台上憶吹簫》中“起來慵自梳頭”語意全同,但那是生離之愁,這是死別之恨,深淺自別。

三、四兩句,由含蓄而轉為縱筆直寫,點明一切悲苦,由來都是“物是人非”。而這種“物是人非”,又決不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變化,而是一種極為廣泛的、劇烈的、帶有根本性的、重大的變化,無窮的事情、無盡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這,真是“一部十七史,從何說起”?所以正要想說,眼淚已經直流了。

前兩句,含蓄;後兩句,真率。含蓄,是由於此情無處可訴;真率,則由於雖明知無處可訴,而仍然不得不訴。故似若相反,而實則相成。

上片既極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淒楚,所以下片便宕開,從遠處談起。這位女詞人是最喜愛遊山玩水的。據周輝《清波雜誌》所載,她在南京的時候,“每值天大雪,即頂笠、披蓑,循城遠覽以尋詩”。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遊覽的愛好,又有需要借遊覽以排遣的淒楚心情,而雙溪則是金華的風景區,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雙溪的想法,這也就是《念奴嬌》中所說的“多少遊春意”。但事實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豈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釋?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經預料到愁重舟輕,不能承載了。構想既極新穎,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兩句開,一轉;後兩句合,又一轉;而以“聞說”、“也擬”、“只恐”六個虛字轉折傳神。雙溪春好,只不過是“聞說”;泛舟出遊,也只不過是“也擬”,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殺了上面的“也擬”。聽說了,也動念了,結果呢,還是一個人坐在家裡發愁罷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載不動許多愁’與‘載取暮愁歸去’‘只載一船離恨向兩州’,正可互觀。‘雙槳別離船,駕起一天煩惱’,不免徑露矣。”這一評論告訴我們,文思新穎,也要有個限度。正確的東西,跨越一步,就變成錯誤的了;美的東西,跨越一步,就變成醜的了。象“雙槳”兩句,又是“別離船”,又是“一天煩惱”,惟恐說得不清楚,矯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難於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龍·定勢篇》說:“密會者以意新得巧,苟異者以失體成怪。”“巧”之與“怪”,相差也不過是一步而已。

李後主《虞美人》云:“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觀《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則愁已經物質化,變為可以放在江中,隨水流盡的東西了。李清照等又進一步把它搬上了船,於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隨水而流,並且可以用船來載。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中的《仙呂·點絳唇纏令·尾》云:“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馱也馱不動。”則把愁從船上卸下,馱在馬背上。王實甫《西廂記》雜劇《正宮·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間煩惱填胸臆,量這些大小車兒如何載得起。”又把愁從馬背上卸下,裝在車子上。從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藝必須有所繼承,同時必須有所發展的基本道理來。

作者簡介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她生於神宗元豐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於高宗紹興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她出生於書香門第。早期生活優裕。其父李格非藏書甚富,
武陵春武陵春

她小時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環境中打下文學基礎。出嫁後,與丈夫趙明誠共同致力於金石書畫的蒐集整理,共同從事學術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滿。金兵入據中原後,流落南方,趙明誠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經歷了表面繁華、危機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動亂不已、偏安江左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國古代罕見的才女,她擅長書、畫,通曉金石,而尤精詞。她的詞獨步一時,流傳千古,被譽為“詞家一大宗”。她的詞分前期和後期。前期多寫其悠閒生活,多描寫愛情生活、自然景物,韻調優美。如《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等。後期多慨嘆身世,懷鄉憶舊,情調悲傷。如《聲聲慢·尋尋覓覓》。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樣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幗之淑賢,更兼鬚眉之剛毅;既有常人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愛國情懷。她不僅有卓越的才華,淵博的學識,而且有高遠的理想,豪邁的抱負。她在文學領域裡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在同代人中,她的詩歌、散文和詞學理論都能高標一幟、卓爾不凡。而她畢生用力最勤,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則是詞的創作。她的詞作在藝術上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在詞壇中獨樹一幟,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易安體”。她不追求砌麗的藻飾,而是提煉富有表現力的“尋常語度八音律”,用白描的手法來表現對周圍事物的敏銳感觸,刻畫細膩、微妙的心理活動,表達豐富多樣的感情體驗,塑造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在她的詞作中,真摯的感情和完美的形式水乳交融,渾然一體。她將“語盡而意不盡,意盡而情不盡”的婉約風格發展到了頂峰,以致贏得了婉約派詞人“宗主”的地位,成為婉約派代表人物之一。
同時,她詞作中的筆力橫放、鋪敘渾成的豪放風格,又使她在宋代詞壇上獨樹一幟,從而對辛棄疾、陸游以及後世詞人有較大影響。她傑出的藝術成就贏得了後世文人的高度讚揚。後人認為她的詞“不徒俯視巾幗,直欲壓倒鬚眉”,她被稱為“宋代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也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一位女詞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譽。
李清照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等著作,但久已不傳。現存詩文集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1卷,《漱玉集》5卷。代表作有《聲聲慢》、《一剪梅》、《如夢令》、《醉花陰》、《武陵春》、《夏日絕句》等。

評價

這首詞的整個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處。歐陽修《採桑子》云:“群芳過後西湖好,狼藉殘紅,飛絮蒙蒙,垂柳欄乾盡日風。笙歌散盡遊人去,始覺春空,垂下簾櫳,雙燕歸來細雨中。”周邦彥《望江南》云:“游妓散,獨自繞回堤。芳草懷煙迷水曲,密雲銜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牆外見花尋路轉,柳陰行馬過鶯啼,無處不淒淒。”作法相同,可以類比。譚獻《復堂詞話》批歐詞首句說:“掃處即生。”這就是這三首詞在布局上的共有特點。掃即掃除之掃,生即發生之生。從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說以前一階段情景的結束,歐、李兩詞是說春光已盡,周詞是說佳人已散。在未盡、未散之時,芳菲滿眼,花艷掠目,當然有許多動人的情景可寫,可是在已盡、已散之後,還有什麼可寫的呢?這樣開頭,豈不是把可以寫的東西都掃除了嗎?及至讀下去,才知道下面又發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歐詞則寫暮春時節的閒淡愁懷,周詞則寫獨步回堤直至歸去的淒涼意緒,李詞則寫由風住塵香而觸發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現的,也是最動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掃處即生”。這好比我們去看一個多幕劇,到得晚了一點,走進劇場時,一幕很熱鬧的戲剛剛看了一點,就拉幕了,卻不知道下面一幕內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發現原來自己還是趕上了全劇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會人生都只能是某些側面。抒情詩因為受著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這種寫法,能夠把省略了的部分當作背景,以反襯正文,從而出人意外地加強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代表作品

北宋·毛滂《武陵春·風過冰檐環佩響》
北宋·賀鑄《武陵春·南國家人推阿秀
南宋·辛棄疾《武陵春·桃李風前多嫵媚》
南宋·連靜女《武陵春·人道有情須有夢》 南宋·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

同名歌曲

武陵春
黃鶴樓
請你留下來陪我
蘇幕遮
雨夜
我願意為你一生守候
愛你就要讓你知道
有你的冬天不會冷
愛太痴
小香
明明昨天我還在你的懷裡
請你別走
欣妹
歌曲信息
信息
靈感
歌詞
演唱:黛妮
作詞:李清照、姜齊華
作曲:姜齊華
編曲:陳宇
混縮:陳宇
專輯:單曲
分類:古風
風住塵香花已盡

日晚倦梳頭

物是人非事事休

欲語淚先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

也擬泛輕舟

只恐雙溪舴艋舟

載不動許多愁

烽火連天是諸侯

彼起彼伏爭鬥流離失所是役民

詞牌正體

武陵春北宋·毛滂

風過冰檐環佩響,宿霧在華茵。

剩落瑤花襯月明,

嫌怕有纖塵。

鳳口

銜燈炫轉,人醉覺寒輕。

但得清光解照人,不負五更春。

⊙●○○●●△,⊙●●○△。

詞牌變體(其一)

武陵春宋代·李清照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

○●○○○●●,●●●○△。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

○●○○○●○,●●●○△。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 

●●○○●●△,●●●●○△。

詞牌變體(其二)

武陵春宋代·万俟詠

燕子飛來春在否?微雨過、掩重門。

●●○○○●●,○●●、●○△。

正滿院梨花雪照人,獨自個、憶黃昏。

●●●○○●●△,●●●、●○△。

清風淡月總銷魂,羅衣暗、惹啼痕。

○○●●●○△,○○●、●○△。

漫覷著鞦韆腰褪裙,可憐是、不宜春。

●●●○○○●△,●●●、●○△。

(註:○平聲●仄聲⊙可平可仄△平韻▲仄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