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鄉

異鄉

【漢語解釋】外鄉,外地(就做客的人而言)【英語解釋】foreign land;strange land(as far as a guest is concerned)。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髮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作者料定,當親人團聚一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遊子的。王維這首小詩就屬詩中有句,它的前兩句在人們的傳誦中,成了人們思親情感的普遍概括。

基本信息

詞語·異鄉

【拼音】:yì xiāng

【注音】:ㄧˋ ㄒㄧㄤ

詞語辨析

【近義詞】他鄉

〖異鄉〗

外鄉;外地(就做客的人而言)。

例:這個舞蹈很有異鄉情調。

〖 他鄉〗

家鄉以外的地方。

例:久居他鄉,真的很想家。

【辨析】

“異鄉”和“他鄉”都是指“家鄉以外的地方”。“他鄉”突出“他”,不是自己的家鄉;“異鄉”突出“異”,和家鄉不同的地方。

詳細解釋

亦作“異鄉”。

釋義1.猶異方。謂各在一方。

【出處】:《文選·曹植<洛神賦>》:“悼良會之永絕兮,哀一逝而異鄉。” 李善 註:“鄉,猶方也。”

釋義(2).他鄉;外地。

【出處】:南朝 宋 鮑照 《東門行》:“一息不相知,何況異鄉別。” 前蜀 韋莊 《上行杯》詞之二:“惆悵異鄉雲水,滿酌一杯勸和淚。”

【示例】:明 吳騏 《感時書事寄計子山陸孝曾》詩:“ 薊 北非吾土, 秦中 亦異鄉。”巴金 《滅亡》第八章:“她們很知道青年作客異鄉的苦味。”

釋義(3).指外國。

【出處】:魯迅 《集外集拾遺·<哀范君>之二》:“海草國門碧,多年老異鄉。”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 遍插茱萸少一人。

【賞析】

王維是早熟的詩人,“年未弱冠,文章得名”。他從十五歲開始作詩,二十歲以前便寫出了《洛陽女兒行》和《桃園行》等佳篇。這首《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是他十七歲作的,立即成為膾炙人口的名作, 廣泛為人們傳誦。王維弟兄共五人,他居長,另有兩個妹妹。作這首詩時,他初次離開了家鄉,詩中表達了他思念親人的深情。

詩以直抒思鄉之情起筆。“獨在異鄉”,暗寫了孤獨寂寞的環境,對於初次離家的少年來說,對這種環境特別敏感。“異客”則更強調了遊子在異鄉舉目無親的生疏清冷的感受。用“獨”和兩個“異”字組在一句詩里,大大加深了主觀感受的程度。第二句“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前面情緒的合理髮展,說明平常已有思親之苦,而到節日,這思念就愈加轉深和增強了。“倍”字用得極妙,是聯繫上下兩句情緒之間的關鍵。這兩句構成全詩的一個層次,是從抒情主人公自我的主觀感受來表現思親之情的。

清人沈德潛以為詩的後兩句“即陟岵詩意”(《唐詩別裁集》卷十九)。的確,二者在表現方法上頗有相似之處。《詩經·魏風·陟岵》末章有云:“陟彼高岡,瞻彼兄兮。兄日嗟予弟行役,夙夜必偕”。夢想親人,轉而擬托親人也想念自己。王維詩中也用了這種表現方法,以“遙知”使詩意的發展來個急轉,轉到從親人的角度來加深表現兩地相念之情。“遙知”以下全是想像,揣想這重陽佳節到來之時,親人們定同往年一樣登高飲酒。這緊扣了詩題,也點明了第二句提到的“佳節”的具體所指了。作者料定,當親人團聚一起歡度重陽節而“遍插茱萸”之時,會記起他這客處異鄉的遊子的。結句將全詩的情感推向高潮,未再直言思親,而其情自見,給人留下想像的餘地。

王維的詩,有字句不苟、渾然天成、音調諧美的特點,這已在他的這篇少作中略露端倪了。宋人朱熹說:“古人詩中有句,今人詩更無句,只是一直說去。這般詩一日做百首也得”(《朱子語類輯略》卷八)。他鄙薄宋詩的意見固然偏頗,但所讚賞“古人詩中有句”還是有道理的。所謂詩中有句,是合觀全詩自為一體,而其中的佳句又獨具意義,可以單獨流傳。王維這首小詩就屬詩中有句,它的前兩句在人們的傳誦中,成了人們思親情感的普遍概括。所以,每當人們在節日思親時,便很自然吟誦這兩句詩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