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棲霞山圖》

《棲霞山圖》是明代畫家張宏於1634年創作的一幅山水佳作。畫家以南京近郊的勝地棲霞山為畫題,真實地描繪出了明朝時期棲霞山的風貌。整幅畫面氣勢恢宏,以千佛岩為主體,縱深地鋪灑出一片蔥鬱的森林,使人看後心曠神怡,仿佛置身於那片清涼世界之中。

基本資料

【名稱】棲霞山圖 
【類別】中國古畫 
【年代】明代 
【作者】張宏 
【級別】一級文物 
【文物現狀】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規格】軸,紙本,淺設色,縱341.9cm,橫101.8cm。

創作背景

棲霞山以禪寺和石刻千佛岩聞名於世,位於南京城東北22公里,又名攝山,南朝時山中建有“棲霞精舍”,因此得名。1634年,明代畫家張宏以南京近郊的勝地棲霞山為畫題,創作了一幅棲霞山圖。真實地描繪出了明朝時期棲霞山的風貌。整幅畫面氣勢恢宏,以千佛岩為主體,縱深地鋪灑出一片蔥鬱的森林,使人看後心曠神怡,仿佛置身於那片清涼世界之中。

畫作賞析

此幅自題:“甲戌初冬,明止挈游棲霞,冒雨登眺,情況頗饒,歸而圖此。”畫中以濃密如屏的樹叢遮掩了其下山腰的輪廓,在這裡,觀畫者必須先穿過樹叢方能找到通往寺廟之路。張宏所要呈現的並非等覽廟宇的經驗,而是從雨中遠眺的感受。由畫幅下半部的細節,我們更可見出張宏的手法。張宏只畫了廟門,這扇門也只畫了局部,並且明顯地按照遠近比例法縮小。對岩壁間石刻壁龕的描寫生動簡潔,與石壁和樹蔭融合為一個視覺整體。畫家秉承了傳統的筆法,忠實地再現視覺經驗。張宏將此景壓縮為因應掛軸裱式的垂直畫面,布局也較乍看之時來得更具巧思;雖則如此,十一英尺有餘的畫幅本身,亦強化了如大銀幕電影或電視超大畫面般的臨場感,宰制了我們大部分的視野。畫面的主體千佛岩,在林木的掩映下顯得古樸典雅。一望無際的森林覆蓋著棲霞山,似有微風吹過,樹影婆娑之中透出清涼之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