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天王》

《梵天王》

《梵天王》是指佛教的護法神色界梵天之王。

定義

《梵天王》《梵天王》
色界梵天之王。佛教的護法神。
色界初禪天之大梵天。梵天王名屍棄,又稱娑婆世界主、世主天。深信正法,每逢佛出世,必最先來請佛轉***。又常侍佛之右邊,手持白拂。[雜阿含經卷四十四、法華經序品](參閱‘大梵天’850)

相關

梵文Brahmā的意譯,佛教語。色界初禪天之一。按初禪共有三天:大梵天、梵輔天和梵眾天。
大梵天是印度神話中世界萬物的創造者,他的地位相當於中國的盤古。印度神話認為,他從金蛋中破殼而出,蛋殼分為兩半,變成天和地。他又從自己的心、手、腳中生出十個兒子(也有說七個或二十一個),連妻子文藝女神也是從大拇指上生出來的。大梵天因此被稱為“生主”。他的子孫又分別生出天神、凡人、妖魔、禽獸以及宇宙間的萬物。
大梵天既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又是魔鬼、災難的製造者。因為它善惡不分,許多惡魔經常得到他的縱容,為害人世。大梵天長著四個頭,面對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四個頭象徵四部吠陀、四個種姓和四個時。他有四隻手,分別拿著“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和念珠(或缽)。有時拿一個長柄琵琶,坐在蓮花寶座上或乘由七隻天鵝拉的車子。大梵天還兼管文藝和智慧。因此又被稱為“智慧之神”。
“梵”的意思是“清淨”、“離欲”。梵天與毗濕奴、濕婆合為印度教三大主神。據《摩奴法典》和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等所說,宇宙出自飄流於混沌中的梵卵。梵天本是梵卵中的金胎,飄流一年後,以意念力把卵殼破為兩半,為天,為地,天地間出現了氣體空間,以後是水、火、土、氣、以太五要素,再以後是眾神、星辰、時間、高山、平原、河流,出現了人、語言、情慾、憤怒、歡樂、懺悔,最後梵天自身也一分為二,一半為男,一半為女,他還創造了一切生物和妖魔。一切秩序都受梵天的控制。梵天被佛教吸收為護法神後,有時是釋迦的右脅侍,手持白拂塵。他又是色界初禪天之主,稱“大梵天王”。大梵天王造像有二臂像和四臂像。前者為一面雙臂,手持蓮花、拂塵。也有三面雙臂像。四臂像則有四面,每面各有三目,手持蓮花、澡瓶、拂塵(或鉾)等,還有一手作施無畏印。梵天形像被漢化後,多為中年帝王形象,手持蓮花。在水陸畫中大梵天王是典型的雍容華貴的中土帝王模樣,身後有輔臣簇擁。
梵名Brahma^。音譯婆羅賀摩、沒羅含摩、梵摩。意譯清淨、離欲。印度思想將萬有之根源‘梵’,予以神格化,為婆羅門教、印度教之創造神,與濕婆(S/iva)、毗濕奴(梵Vis!n!u)並稱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之三大神。據摩奴法典所載,梵天出自金胎(梵卵),原有五頭,其一頭傳為濕婆所毀,餘四頭,具四手,分別持吠陀經典、蓮花、匙子,念珠或缽。佛教將其列為色界之初禪天。一般分為三種,即梵眾天(梵Brahma-pa^ris!adya)、梵輔天(梵Brahma-purohita)與大梵天(梵Maha^-brahman),總稱為梵天。其中,大梵天王統御梵眾之人民、梵輔之輔弼臣。
又通常所稱之梵天大都指大梵天王,又稱梵王,名為屍棄(梵S/ikhin)或世主(梵Praja^pati)。印度古傳說中,為劫初時從光音天下生,造作萬物,佛教中則以之與帝釋天同為佛教之護法神。釋尊曾升忉利天為母說法,下降此世時,梵王為佛之右脅侍,持白拂;或謂是梵天與摩羅王相合者。大梵天王身長為一由延半,壽命一劫半,其所住之宮殿,稱為梵王宮。密教將其列為十二天之一,守護上方。密教之梵天像四面四臂,右手持蓮花、數珠,左手執軍持,作唵字印,乘七鵝車,戴髮髻冠。又供養大梵天之修法,稱為梵天供。[大智度論卷十、大毗婆沙論卷九十八、大日經疏卷五、中論疏卷一末、大唐西域記卷四]
印度教創造之神梵天(Brahma),是奧義書哲學的抽象概念終極實在或宇宙精神“梵”的化身。梵天的前身是吠陀神話的生主。傳說梵天是從漂浮在混沌汪洋中的宇宙金卵里孵化出來的,或者是從毗濕奴肚臍里長出的一朵蓮花中誕生的,然後他開始創造世界萬物。在印度教造像中,梵天通常是婆羅門祭司裝束,四面四臂,手持吠陀,坐在蓮花上或乘騎天鵝。梵天居住在迷盧山,他創造的辯才天女薩拉斯瓦蒂(Sarasvati)是他的神妃。梵天原來是婆羅門教至尊的主神,但在佛教盛行時期卻曾與吠陀主神因陀羅(帝釋天)一起屈尊為佛陀的脅侍,而在印度教盛行時期梵天也經常降格為毗濕奴或濕婆的附唐。
梵天創造梵文字母
天城體字母,因為有悠久拼寫梵文的歷史,被世界人民稱為梵文字母,天城體字母是得到印度佛教界及國際公認書寫梵文的標準字母。梵文字母是由天神“梵天”所創,梵天,即中國人俗稱的“四面佛”梵文字母中的每個字母代表了一種力量源泉,人們修煉“瑜珈”的時候也常常冥想著梵文字母,中國梵文專家“錢文忠”更用梵文抄寫“心經”。用漢字抄寫佛經,實際上是沒有功德,用梵文字母抄寫佛經才可以多積功德,另外,念佛教“真言”的時候要求發音正確,因為漢字是象形文字不能表音,用漢字書寫真言和按漢字音念真言常常會造成發音錯誤,所以按漢字音念真言和用漢字書寫真言是沒有作用的。因為梵文單詞拼寫和讀音絕對規則,用梵文字母拼寫的真言,既能做到即說即所寫,又能保持真言的純正的梵文語音,所以用梵文字母拼寫真言是念真言人士的最佳選擇,這就是我們為什麼經常見到佛教高僧,就算不是自學梵文也會自學梵文字母的原因。正統的“梵文”和“印地文”是詞與詞之間是沒有空格隔開的,自從西方書寫格式傳入印度後,印度開始模仿西方的格式,詞與詞之間用空格隔開,這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梵文字母的法力。右圖為梵文學者錢文忠手抄梵文《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積功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