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斷橋殘雪

自放鶴人歸,月香水影,詩冷孤山。 踏雪尋梅,是古人雅事之一。 “等閒”,在這裡有不留意的意思。

詩歌欣賞

木蘭花慢·斷橋殘雪
 
周密
 
梅花信息,擁吟袖,暮鞭寒。
 
自放鶴人歸,月香水影,詩冷孤山。
 
等閒。
 
泮寒晛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間。
 
瓦隴竹根更好,柳邊小駐游鞍。
 
琅玕.半倚雲灣。
 
孤棹晚,載詩還。
 
是醉魂醒處,畫橋第二,奩月初三。
 
東闌。
 
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濕錦鵷斑。
 
還見晴波漲綠,謝池夢草相關。
 

詩歌解析

 周密詞作鑑賞
 
這是一首吟詠西湖景色的詞作。周密寫有十首《木蘭花慢》,分別描寫西湖十景,該詞是其中的第三首,與其他各首一樣,其突出特點是刻意求工,在詞藻錘鍊上頗下了一番功夫。
 
踏雪尋梅,是古人雅事之一。早在五世紀梁簡文帝蕭綱就有《雪裡覓梅花》詩:“絕訝梅花晚,爭來雪裡窺。”在西湖孤山之側、里湖外湖之間的斷橋,更是一個賞雪的好去處。“覓梅花信息”,起句寫出一種焦急探求的急切心情。“擁吟袖、暮鞭寒”。詞人邊走邊吟,天寒地凍,雙袖緊掩;暮色蒼茫、寒氣襲人、詞人不得不揮鞭馳馬,詞人“覓梅花信息”的雅興之濃躍然紙上。此情此景,比起“翩翩馬上帽檐斜”盡日尋春的貴公子來,別是一種高雅風致。接著“自放鶴人歸”三句用林和靖的故事。北宋詩人林逋謚和靖,他結廬孤山,梅妻鶴子,終身不化。二十年間不入城市,縱情西湖山水間。像林逋這樣的高士今已不見,詞人的惋惜從“自”字中隱隱現出。“月香水影,詩冷孤山”,八個字清幽絕俗。上句用林逋“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自然貼切;下句頗有“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那樣的深深感慨。開頭六句,前三句情調高昂,後三句則惋轉曲折,今昔情景相較,顯得跌宕有力。詞人感情起伏蕩漾,反覆詠唱之間,更覺它韻味悠遠。難怪《介存齋論詞雜著》中說該詞謂“敲金戛玉,嚼雪盥花,新妙無與為匹”,可謂貼切。
 
“等閒”,在這裡有不留意的意思。時光飛逝,轉瞬間,“泮寒晛暖,看融城、御水到人間”。冰融化曰泮,陽氣浮動曰晛。也許不要多久,雪消春至,到那時,冰雪消融為水,流入御溝,潺潺而鳴,來到人間。這是詞人踏雪尋梅途中的想像。在天寒地凍,素裹銀妝之時,詞人卻馳騁想像,仿佛看到春到人間,冰雪化為春水,另有一番新天地。本來,“御溝宮女怨,流不到民家”這裡詞人偏說冰雪融為御水到人間,其想像之美令人感嘆!詞人這裡可能有所寓意。陳廷焯稱這十首《木蘭花慢》“不過無謂游詞”(《白雨齋詞話》)的話,似並不公允。“瓦隴竹根更好,柳邊小駐游鞍”。從上面的想像,又回到“覓梅花信息”的現實中來。“瓦隴竹根”,指屋頂竹根。四字分別表示上、下,但暗示都有皚皚白雪覆蓋。面對著這纖塵不染,超凡脫俗之境界,不由得詞人願在柳下解鞍,盤桓徜徉於這桃源仙境。
 
下闋先寫所見的斷橋景物。“琅玕”,本指美石,“石而似珠”,這裡實指翠竹。杜甫《鄭駙馬宅宴洞中》:“留客夏篁青琅玕\\.”仇注云:“詩家多以琅玕比竹。”可知是說一片翠竹,迤邐遠去,依停煙霧繚繞水灣。這兩句點染出環境的幽靜。“孤棹晚,載詩還”。上應“吟”字,詞人的吟興,無論是揮鞭而來,還是乘扁舟一葉,在暮色蒼茫中踏上歸途,都始終不衰。來時“擁吟袖”;歸時“載詩還”,作者對風景的流連與如潮的遐思,在這裡表現得委婉生動。
 
接著對這種幽情雅意再作深一層渲染:“是醉魂醒處,畫橋第二,奩月初三”。畫橋,指西湖十景之一的斷橋。二、三兩句相互映襯,聲情並著。奩,本為婦女的鏡匣。這裡是說,斜月當空,玲瓏剔透,猶如妝鏡掀起一角鏡袱,露出一縷幽淡的清光。這些正是所謂“盡洗靡曼,獨標清麗,有韶倩之色,有綿渺之思”(戈載《七家詞選》)的妙句,意境幽邃,但字面上卻淺近易明。可說雅麗處取清真(周邦彥),綿密處取夢窗(吳文英),清脫淡雅,而自有獨至處。寫過斷橋美景、遊興盎然,自我方面的抒懷後,詞人變幻筆法,轉寫另一情事:“東闌。有人步玉,怪冰泥、沁濕錦鵷斑”。闌,與欄通,這裡指東邊的花園,錦鵷斑:鵷,鵷芻鳥,傳說中與鸞鳳同類的鳥。這裡指錦緞鞋上鸞鳳鳥一樣的圖案。這是詞人于歸途中所見之奇美景致;在小園幽徑之上,蓮步輕盈,使人輕輕嗔怪雪消後的淺泥,濺濕了她繡有鸞鳳圖案的錦鞋。在游賞之類的詩詞里,詩人於自我抒情時,插入耳聞目見的圖景,此法十分常見。如尹廷高《花港觀魚》本是寫自己看到逐隊嬉遊的魚兒,卻忽然宕開一筆寫“紅妝靜立闌乾外,吞盡殘香總未知”。這種“插圖”,更使詩情蕩漾搖曳多姿,為詞人的斷橋之游,生姿添色,帶有生活氣息。“還見晴波漲綠,謝池夢草相關”。這時,天朗氣清,湖水碧酖,仿佛謝靈運夢中的春草池塘,鳥鳴鶯囀,也縈繞在我耳邊。謝靈運《登池上樓》詩有“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句,故稱“謝池”。《南史。謝惠連傳》稱,這兩句詩是謝靈運夢見他弟弟謝惠連,文思大暢所得。故稱“夢草”。最後暢想春天即將來臨,在歡快之情盡展中緩緩拉下全篇結束的帷幕。
 
周密祖籍山東濟南,幼年隨父宦遊閩浙。《木蘭花慢》賦西湖十景,是他三十二歲時的名作。他出身名門,然而尚涉世不深,詞中風格清高澹遠,正是這一時期的寫照,題曰《斷橋殘雪》,卻通首不見一個“雪”字,但卻無處不在寫“雪”。比如“梅花信息”而需要“覓”,有雪:“詩冷”二字,暗中寫雪:“等閒”三句寫雪融化時的情狀,“瓦隴竹根”之所以“更好”,乃是因為有雪點綴,佳人“步玉”自然寫出雪態;就是到最後的“晴波漲綠”,這新綠濺濺的水中,也盡含雪的魂影。這首詞的主要藝術特色即是虛實錯落,情致婉轉“殘雪”皆於虛處時時流露。其次,詞中妙句頗多,但此處之妙不是以辭淺意深見長,而是清麗動人,表現了周密青年時代的詩詞風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