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潤集》

《朗潤集》

《朗潤集》是一本散文集,是著名作家季羨林1981年在北大朗潤園創造完成的作品,後由上海文藝出版發行,作者覺得它兼有抒情與敘事之長,也是作者的第一本散文作品。

簡介

季羨林作品季羨林作品

作品:《朗潤集》

作者:季羨林

題材:散文集

創作時間:1981年

創作地點:北大朗潤園

出版社:上海文藝

命名:季先生在自序中說明,因當時已在北大朗潤園居住了二十餘年,許多東西又是在園中所撰,故命名為《朗潤集》。

自序

季老作品季老作品

①我從中學時代起就開始學習著寫一些東西,到現在已將近有五十年了。中間曾有幾次機會,能夠編成一個集子。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卻沒有編成。一直到今天才能夠把找得到的東西匯總在一起,編成這個集子。對過去將近五十年的回顧,於我來說,簡直成了一個沉重的負擔。而且看了集子中的這些所謂文章,無論從質的方面來看,還是從量的方面來看,都顯得非常單薄,中國俗話說“文章是自己的好”。我卻無論如何也說不出這樣的話來。

當我還年輕的時候,我對散文這種體裁就特別感興趣,特別喜愛。我覺得它兼有抒情與敘事之長。你可以用一般寫散文的手法來寫。你也可以用寫散文詩的手法來寫。或寫行雲,舒捲自如;或如流水,潺湲通暢;或加淡妝,樸素無華;或加濃妝,五色相宜。靈活方便,得心應手,是表達思想、抒發感情,描繪風景、記述所見的一個很好的工具。然而,當時有學問的教授卻告訴我們這些學生說,散文這東西可了不。

作者

簡介

季羨林季羨林

季羨林 生於1911年8月,山東清平縣人。他上高中時即發表過數篇短篇小說,1930年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專修德文,其間發表散文和譯文多篇。1935年,風華正茂的季羨林進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他發表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奠定了自己在國際印度學界的地位。1946年季先生回國受聘為北大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系,開拓我國東方學學術園地。1956年他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1978年後曾任北大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

季羨林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除了學術研究,季先生還是國內外公認的散文大家,創作了大量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他還付出大量精力擔任行政職務、參加各種社會活動、主持多個重要的學術團體。季先生曾任北大東語系系主任長達40年,為我國亞非非通用語種的教學和科研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為我國的東方學敦煌學比較文學、佛教研究、中外關係史研究事業的發展傾注了大量心血,貢獻卓越。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構建全民族人文精神素質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彙編成24卷《季羨林文集》

著作

《中印文化關係史論叢》 (論文集)1957,人民
《<羅摩衍那>初探》 (理論)1979,外國文學
《天竺心影》 (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羨林選集》 (散文集)198O,香港文學研究社
《朗潤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藝
《季羨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學出版社

評價

季羨林題字季羨林題字

智者樂,仁者壽,長者隨心所欲。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貧賤不移,寵辱不驚。學問鑄成大地的風景,他把心匯入傳統,把心留在東方。季羨林:最難時也不丟掉良知 ----“感動中國”頒獎詞
我想,這一段頒獎詞,是對季羨林先生最概括的評價。
略讀過他的《朗潤集》,卻已經讀出,先生對生活對世界,有著與眾不同的感悟。從他的感悟中,我開始接受不完滿的現實。因為先生說,“每個人都爭取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內海外,一個百分之百完滿的人生是沒有的。所以我說,不完滿才是人生。”
最佩服的,是季羨林先生的造詣和用功程度。他精通英語德語梵語、吠陀語、巴利語、吐火羅語,在語言學、文化學、歷史學、佛教學、印度學方面都有很深造詣。我的印象中,他就像君子蘭,學貫中西、筆耕一生。就算我是一個青年,用功程度卻也不及他之萬一......
如今,先生逝世,他去追尋自己的天竺了。人間的天竺心影,終究消失。雖然很俗,可是還是要說,季老的精神與感悟,會一直傳揚下去,影響更多的莘莘學子,正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