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會而作》

《有會而作》是東晉詩人陶淵明所作詩詞之一。


作品信息

【名稱】《有會而作
【年代】南朝宋
【作者】陶淵明
【體裁】五言詩

作品原文

有會而作
舊谷既沒,新谷未登⑴,頗為老農⑵,而值年災⑶,日月尚悠⑷,為患未已⑸。登歲之功⑹,既不可希,朝夕所資,煙火裁通⑺。旬日已來,始念飢乏,歲雲夕矣⑻,慨然永懷⑼,今我不述⑽,後生何聞哉!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⑾。
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⑿。
惄如亞九飯,當暑厭寒衣⒀。
歲月將欲暮,如何辛苦悲⒁。
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
嗟來何足吝,徒沒空自遺⒂。
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⒃。
餒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師⒄。

作品注釋

⑴未登:沒有收成。 
⑵老農:作者自稱。這裡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務農已久,一是指年歲既老。 
⑶值年災:逢上一年之中的災荒。 
⑷日月尚悠:今年的時日尚長。 
⑸未已:不停,沒個完。 
⑹登歲:豐收之年。功:指農業收成。 
⑺朝夕所資:早晚的生活所需。裁:同才。裁通:僅通。這兩句是說:僅能維持生活,不至於斷炊。 
⑻歲雲夕矣:一年將盡。云:語氣詞。 
⑼永懷:長嘆。 
⑽述:陳述。指作這首詩。後生:指子孫。這兩句是說:我不作詩把它記錄下來,後代怎么知道呢? 
⑾弱年:即弱冠之年,二十歲。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人,但體猶未壯,所以叫“弱冠”。這裡指少年時期。家乏:家境貧困。長飢:長久挨餓。這兩句是說:少年時期家境窮困,到了老年更加挨餓。
⑿菽:豆類。甘肥:甜的和香的。這兩句是說:能吃上菽麥一類的飯就很滿足了,哪敢羨慕那些香甜美味呢? 
⒀惄(nì泥):飢餓的樣子。亞:次一等。九飯:用子思的典故。《說宛·立節》記載:子思居衛,極端貧困,三十天吃了九頓飯。厭:足、滿。這兩句是說:自己老至長飢,還不如子思三旬九食的境遇呢,夏季仍然穿著冬天的衣服。 
⒁這句是說對著辛苦和悲傷而無可如何。 
⒂粥者:施粥以賑濟饑民的人。這裡指齊人黔敖。據《禮記·檀弓》記載,齊國遭遇饑荒,黔敖在路上準備飯食以賑濟饑民。有一個饑民蒙袂而來。黔敖說:“嗟來食!”饑民揚目而視之說:“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終於不食而去,最後餓死。蒙袂:以袖遮面,是羞於見人的表示。嗟來:吆喝聲,是一種不敬的招呼。吝:恨。徒沒:白白死掉。自遺:自失。這四句是說:自己時常稱許施粥者的慈善心腸。而深感蒙袂饑民行為之不當,吃嗟來之食何足為恨,結果自己白白餓死。這是作者憤激之言,實質上他是不食“嗟來之食”的。 
⒃斯濫:為非作歹,指小人的行為。固窮:固守貧困,指君子的行為。《論語·衛靈公》云:“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悠志:所願。夙:舊。這兩句是說斯濫豈是我平生之志,固窮才是我的本願。
⒄餒:飢餓。多餘師:很多人值得我學習。這兩句是說:挨餓也算了吧,古代值得我效法的人很多。

作品鑑賞

陶淵明的詩是智者之詩。他以充滿睿智的內省態度觀照日常的生活,在極為有限的生存條件下,不倦地探尋著保持精神自由的途徑。洞察人生的底蘊,不是被鄙陋平庸的現實所壓倒、所吞噬,而是以遺世獨立的精神超越它、戰勝它,對憂患泰然處之,從而體悟生命的價值和意義。這正是陶詩主要魅力的所在,也是讀者讀其詩所不可不知的。
此詩題為《有會而作》,“會”即會意之會,指有所感悟和領會。詩通篇直抒胸臆,寫其所感和所思,而把具體的事由放在序中作為背景交代。究其緣起,乃是值歲暮之際,新谷未收,又適逢災年,糧食匱乏到了難以充飢的地步。這種困厄艱苦的境遇似毫無詩意可言,而詩人卻從中激揚起對生命的執著之情。詩的首二句,概括了自己貧寒的一生,“弱年”指青年時期,“家乏”是不甚寬裕的意思,“更長飢”就每況愈下,連起碼的生存條件也難乎為繼了。下面四句以自己的生活實感和體驗把這種境遇具體化:“菽麥”兩句說只要有粗食充飢就已心滿意足,欲吃粱肉更簡直是非分之想了。“惄如”兩句極言饑寒之切,“惄如”,飢餓狀;“亞九飯”,或是“無惡飯”的訛誤,意謂飢餓時進食無不覺得可口;“當暑厭寒衣”則指缺衣少穿,故冬不足以禦寒而夏又以為累贅。這幾句寫得惻惻動人,非親身經歷備嘗滋味者不能道。“歲月”兩句又一筆兜回,將辛酸淒苦而又無可奈何的悲涼心情和盤托出。這裡說的“歲月暮”,既指臨近年末,又指老之將至。人生本來短暫,而在如此惡劣的條件下了此一生,怎不教人悲從中來!以上八句概括了物質上極度匱乏的憂患人生,其中“孰敢慕甘肥”、“如何辛苦悲”兩句更是感慨系之,從而以為下文的張本。
詩人並“不戚戚於貧賤”,面對人生的苦難,他反而更加珍視生命。詩人是從身、心兩個方面來把握生命的存在的。由“常善粥者心”至“徒沒空自遺”四句,是先從“身”方面說。詩人借著對一個故事的評說,弘揚了富有哲學意味的“貴生”精神。這個故事見於《禮記·檀弓》,大意謂齊國饑荒之年,黔敖施粥於路,有飢者蒙袂(以衣袖遮面)而來,黔敖曰:“嗟,來食!”飢者因不食嗟來之食而死。詩人從重生的立場,肯定了施粥者的用心,而對蒙袂者的行為則持批評態度。這種貴生思想的淵源主要來自莊子。莊子主張“保身全生”,反對“危身棄生以殉物”,《莊子·駢姆》說:“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其於傷性,以身為殉,一也。”人的生命、天性既不應為名利等外物所役使,那么為了區區一事的榮辱而輕易地捨生就死,就是不足取的。當外界的險惡環境使人淪於極其卑微可憐的地步時,這種強調個體生命存在的貴生思想,未始不是弱者的一種精神支柱和自衛武器。詩人為了與苦難抗衡而從中汲取了生存的勇氣,因此也是不無積極意義的。“斯濫豈攸志”以下四句,又是從“心”的方面說。詩人不僅重視生命的存活,而且更重視對生命意義的自覺把握。“斯濫”、“固窮”兩句,語出《論語·衛靈公》:“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詩人意謂在貧賤中有無操守,正涇謂分明地把生命的價值判然為二:君子高尚其志,安貧樂道,從而身處憂患之中,卻獲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小人心為物役,自甘沉淪,終於在隨波逐流中汩沒了自己的天性。詩人選擇了前者而否定了後者,並且以前賢作為師法的榜樣而自勉。最末的“餒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師”兩句,表現了主人公以固窮之志直面患難的堅強決心。詩人從“貴生”、“守志”也即身心兩個方面領悟了生命的真諦,這就是此詩“有會”的主旨所在。陶淵明把莊子對生命的哲思和儒家的自強不息精神結合起來,從而表現了人的生命力的激揚,表現出歷劫不滅、睥睨憂患的內在力量。現實的色調愈是灰暗和沉悶,其主體精神反而愈見活躍和高昂。陶淵明其人其詩之所以感召了無數後人的奧秘,其實就正在於此。

作者簡介

陶淵明 (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公元393年(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歲到公元405年(晉安帝義熙元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公元406年(義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歸田後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