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二十首

飲酒二十首

《飲酒二十首》是陶淵明的作品。此詩作於陶淵明看破東晉黑暗,辭官隱退之時。陶淵明在偏僻山村,沒有世俗侵擾,時常醉酒之後反而詩興大發,遂題詩自娛。寫好的詩稿越積越厚,讓老朋友幫忙整理抄錄。一共得到20首詩,陶淵明把這一組詩題為《飲酒二十首》。此詩表現了陶淵明高潔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貧樂道的生活情趣。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飲酒二十首

小序

餘閒居寡歡,兼比夜已長⑴,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⑵。忽焉復醉⑶。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⑷,紙墨遂多。辭無詮次⑹,聊命故人書之⑺,以為歡笑爾。

其一

飲酒二十首飲酒二十首
衰榮無定在,彼此更共之⑻。

邵生瓜田中,寧似東陵時⑼!

寒暑有代謝,人道每如茲⑽。

達人解其會,逝將不復疑⑾;

忽與一樽酒,日夕歡相持⑿。

其二

積善雲有報,夷叔在西山⒀。

善惡苟不應,何事空立言⒁!

九十行帶索,饑寒況當年⒂。

不賴固窮節,百世當誰傳⒃。

其三

道喪向千載,人人惜其情⒄。

有酒不肯飲,但顧世間名⒅。

所以貴我身,豈不在一生⒆?

一生復能幾,倏如流電驚⒇。

鼎鼎百年內,持此欲何成(21)!

其四

棲棲失群鳥,日暮猶獨飛(22)。

徘徊無定止,夜夜聲轉悲(23)。

厲響思清遠,去來何依依(24)。

因值孤生松,斂翮遙來歸(25)。

勁風無榮木,此蔭獨不衰(26)。

託身已得所,千載不相違(27)。

其五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28)。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29)。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30)。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31)。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32)。

其六

行止千萬端,誰知非與是(33)。

是非苟相形,雷同共譽毀(34)。

三季多此事,達士似不爾(35)。

咄咄俗中愚,且當從黃綺(36)。

其七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37)。

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38)。

一觴雖獨進,杯盡壺自傾(39)。

日入群動息,歸鳥趨林鳴(40)。

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41)。

其八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42)。

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43)。

連林人不覺,獨樹眾乃奇(44)。

提壺撫寒柯,遠望時復為(45)。

吾生夢幻間,何事紲塵羈(46)。

其九

清晨聞叩門,倒裳往自開(47)。

問子為誰與?田父有好懷(48)。

壺漿遠見候,疑我與時乖(49)。

襤縷茅檐下,未足為高棲(50)。

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51)。

深感父老言,稟氣寡所諧(52)。

紆轡誠可學,違己詎非迷(53)。

且共歡此飲,吾駕不可回(54)。

其十

飲酒二十首飲酒二十首
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55)。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塗(56)。

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57)。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58)。

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59)。

其十一

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60)。

屢空不獲年,長飢至於老(61),

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62),

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63),

客養千金軀,臨化消其寶(64),

裸葬何必惡,人當解意表(65)。

其十二

長公曾一仕,壯節忽失時(66);

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67)。

仲理歸大澤,高風始在茲(68)。

一往便當已,何為復狐疑(69)!

去去當奚道,世俗久相欺(70)。

擺落悠悠談,請從余所之(71)。

其十三

有客常同止,取捨邈異境(72)。

一士常獨醉,一夫終年醒。

醒醉還相笑,發言各不領(73)。

規規一何愚,兀傲差若穎(74)。

寄言酣中客,日沒燭當秉(75)。

其十四

故人賞我趣,挈壺相與至(76)。

班荊坐松下,數斟已復醉(77)。

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78)。

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79)?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80)。

其十五

貧居乏人工,灌木荒余宅(81)。

班班有翔鳥,寂寂無行跡(82)。

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82)。

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

若不委窮達,素抱深可惜(84)。

其十六

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85)。

行行向不惑,淹留遂無成(86)。

竟抱固窮節,饑寒飽所更(87)。

敝廬交悲風,荒草沒前庭(88)。

披褐守長夜,晨雞不肯鳴(89)。

孟公不在茲,終以翳吾情(90)。

其十七

幽蘭生前庭,含薰待清風(91)。

清風脫然至,見別蕭艾中(92)。

行行失故路,任道或能通(93)。

覺悟當念遷,鳥盡廢良弓(94)。

其十八

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95)。

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96)。

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97)。

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98)。

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99)。

其十九

疇昔苦長飢,投耒去學仕(100)。

將養不得節,凍餒固纏己(101)。

是時向立年,志意多所恥(102)。

遂盡介然分,拂衣歸田裡(103)。

冉冉星氣流,亭亭復一紀(104)。

世路廓悠悠,楊朱所以止(105)。

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106)。

其二十

飲酒二十首飲酒二十首
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107)。

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108)。

鳳鳥雖不至,禮樂暫得新(109)。

洙泗輟微響,漂流逮狂秦(110)。

詩書復何罪?一朝成灰塵(111)。

區區諸老翁,為事誠殷勤(112)。

如何絕世下,六籍無一親(113)。

終日馳車走,不見所問津(114)。

若復不快飲,空負頭上巾(115)。

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11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兼:加之,並且。比:近來。夜已長:秋冬之季,逐漸晝短夜長,到冬至達最大限度。

(2)顧影:看著陶淵明的身影。獨盡:獨自乾杯。

(3)忽焉:很快地。

(4)輒:就,總是。

(5)詮(quán)次:選擇和編次。

(6)聊:姑且。故人:老朋友。書:抄寫。

(7)爾:“而已”的合音,罷了。

(8)衰榮:這裡是用植物的衰敗與繁榮來比喻人生的衰與盛、禍與福。無定在:無定數,變化不定。更:更替,交替。共之:都是如此。

(9)邵生:邵平,秦時為東陵侯,秦亡後為平民,因家貧而種瓜於長安城東,前後處境截然不同。

(10)代謝:更替變化。人道:人生的道理或規律。每:每每,即常常。茲:此。

(11)達人:通達事理的人;達觀的人。會:指理之所在。逝:離去,指隱居獨處。

(12)忽:儘快。筋:指酒杯。持:拿著。

(13)雲有報:說是有報應。指善報。夷叔:伯夷、叔齊,商朝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後,兄弟二人因都不肯繼位為君而一起出逃。周滅商後,二人恥食周粟,隱於首陽山,採薇(指野菜)而食,最後餓死。

(14)苟:如果。何事:為什麼。立言:樹立格言。《史記·伯夷列傳》:“或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若伯夷叔齊,可謂善人者非耶?積仁絮行如此而餓死。”

(15)九十行帶索:《列子·天瑞)說隱士榮啟期家貧,行年九十,以繩索為衣帶,鼓琴而歌,能安貧自樂。況:甚,更加。當年:指壯年。

(16)固窮節:固守窮困的節操。

(17)道喪:道德淪喪。道指做人的道理,向:將近。惜其情:吝惜陶淵明的感情,即只顧個人私慾。

(18)世間名:指世俗間的虛名。

(19)這兩句是說,所以重視自身,難道不是在一生之內?言外之意是說,自苦其身而追求身後的空名又有何用!

(20)復能幾:又能有多久。幾:幾何,幾多時。倏:迅速,極快。

(21)鼎鼎:擾擾攘攘的樣子,形容為名利而奔走忙碌之態。此:指“世間名”。

(22)棲棲:心神不安的樣子。

(23)定止:固定的棲息處。止:居留。

(24)厲響:謂鳴聲激越。依依:依戀不捨的樣子。

(25)值:遇。斂翩:收起翅膀,即停飛。

(26)勁風:指強勁的寒風。

(27)已:既。違:違棄,分離。

(28)結廬:構築房屋。結,建造、構築。廬:簡陋的房屋。

(29)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30)爾:這樣。

(31)日夕:傍晚。

(32)相與﹕相伴。

(33)見:看見(jiàn),動詞。

(34)行止:行為舉止。端:種,類。

(35)苟:如果。相形:互相比較。雷同:人云亦云,相同。毀譽:詆毀與稱譽。

(36)三季;指夏商周三代的末期。達士:賢達之人。爾:那樣。

(37)咄咄(duō):驚怪聲。俗中愚:世俗中的愚蠢者。黃綺:夏黃公與綺里,代指“商山四皓”。

(38)裛(yì):通“浥”,沾濕。掇(duo):採摘。英:花。

(39)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憂物:指酒。遠:這裡作動詞,使遠。遺世情:遺棄世俗的情懷,即隱居。

(40)壺自傾:謂由酒壺中再往杯中注酒。

(41)群動:各類活動的生物。息:歇息,止息。趨:歸向。

(42)嘯傲:謂言動自在,無拘無束。軒:窗。得此生:指得到人生之真意,即悠閒適意的生活。

(43)沒:掩沒。

(44)凝霜:猶嚴霜。殄(tiān):滅絕,絕盡。異類:指除松以外的其它草木。卓然:高高挺立的樣子。見:同“現”,顯露。

(45)連林:樹木相連成林。眾乃奇:大家才感到驚奇。乃:才。

(46)壺:指酒壺。柯:樹枝。遠望時復為:即“時復為遠望”的倒裝句。意思是還時時向遠處眺望。

(47)何事:為什麼。紲(xiè):拴,捆綁。塵羈:塵世的羈絆。猶言“塵網”。

(48)倒裳:倒著衣服.忙著迎客,還不及穿好衣服。

(49)好懷:好心腸.

(50)乖:違背。

(51)尚同:同流合污。

(52)汩:音"古",攪混。

(53)紆轡:拉著車倒回去。

(54)詎:豈。

(55)遠遊:指宦遊於遠地。東海隅(yú):東海附近。這裡當指曲阿,在今江蘇省丹陽縣。

(56)迥(jiōng):遠。風波阻中塗:因遇風浪而被阻於中途。塗:同“途”。

(57)然:如此,這樣。為飢所驅:被飢餓所驅使。

(58)傾身:竭盡全身力氣;全力以赴。營:謀求。少許:一點點。

(59)非名計:不是求取名譽的良策。息駕:停止車駕,指棄官。

(60)顏生:即顏回,字子淵,春秋時魯國人,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稱為仁:被稱為仁者;以仁德而著稱。《論語·雍也》:“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違仁。”《孔子家語》:“回之德行著名,孔子稱其仁焉。”榮公:即榮啟期,春秋時隱士。有道:指榮啟期能安貧自樂。

(61)屢空:指顏回生活貧困,食用經常空乏。

(62)枯槁:本指草木枯萎,這裡指貧困憔悴。

(63)稱(chèn)心:恰合心愿。固:必。

(64)客:用人生如寄、似過客之意,代指短暫的人生。

(65)裸葬:裸體埋葬。惡:不好。意表:言意之外的真意,即楊王孫所說的“以反吾真”的“真”。

(66)長公:張摯,字長公,西漢人,曾“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史記·張釋之列傳》)。壯節:壯烈的氣節。失時:指失去了從政的時機。

(67)杜門:謂閉門不出。杜:堵塞,斷絕。

(68)仲理:指東漢楊倫。高風;高尚的品格、操守。茲:此,這裡。

(69)往:去。指出仕。已:止,停。指辭官歸隱。狐疑:猶豫不決。

(70)去去:這裡有“且罷”、“罷了”的意思。曹植《雜詩·轉蓬離本根》:“去去莫復道,沉憂令人老。”奚道:還有什麼可說的。奚:何。

(71)擺落:擺脫。悠悠談:指世俗妄議是非的悠謬之談。余所之:我所去的地方,指隱居。之:往,到。

(72)同止:在一起,同一處。取捨:採取和捨棄,選擇。邈異境:境界迎然不同。

(73)領:領會,理解。

(74)規規:淺陋拘泥的樣子。兀(wù)傲:倔強而有鋒芒。差(chā):比較上,尚,略。穎:才能秀出,聰敏。

(75)酣中客:正在暢飲的人。

(76)故人:老朋友。挈(qiè)壺:提壺。壺指酒壺。相與至結伴而來。

(77)班荊:鋪荊於地。荊:落葉灌木。這裡指荊棘雜草。

(78)行次:指斟酒、飲酒的先後次序。

(79)這兩句是說,在醉意中連自我的存在都忘記了,至於身外之物又有什麼可值得珍貴的呢?

(80)悠悠:這裡形容醉後精神恍惚的樣子。迷所留:謂沉緬留戀於酒。深味:深刻的意味。這裡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卻世俗,消憂免禍。

(81)乏人工:缺少勞力幫手。

(82)班班:顯明的樣子。《後漢書·趙壹傳》:“余畏禁不敢班班顯言。”

(83)悠:久遠。少至百:很少活到百歲。

(84)委窮達:猶“委命”。委:聽任。窮達:指窮達之命。素抱:平索的懷抱,即夙志。

(85)罕人事:很少有世俗上的交往。游好:游心,愛好。六經:六種儒家經典,指《詩》、《書》、《易》、《禮》、《樂》、《春秋》。這裡泛指古代的經籍。

(86)行行:不停地走,比喻時光流逝。向:接近。不惑:指四十歲。淹留:久留,指隱退無成:指在功名事業上無所成就。

(87)竟:最終。抱:持,堅持。固窮節:窮困時固守節操,意即寧可窮困而不改其志。飽:飽經,飽受。更:經歷。

(88)弊廬:破舊的房屋。交:接。悲風:悽厲的風。沒:掩沒,覆蓋。庭:庭院。

(89)這兩句寫寒夜饑寒交迫的窘狀,即《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詩中所說“寒夜無被眠;造夕思雞鳴”之意。

(90)孟公:東漢劉龔,字孟公。皇甫謐《高士傳》載:“張仲蔚,平陵人。好詩賦,常居貧素,所處蓬蒿沒人。時人莫識,惟劉龔知之。”陶淵明在這裡是以張仲蔚自比,但是慨嘆陶淵明卻沒有劉龔那樣的知音。翳(yì):遮蔽,隱沒。此處有“鬱悶”之意。

(91)薰:香氣。脫然:輕快的樣子。蕭艾:指雜草。

(92)行行:走著不停。失:迷失。故路:舊路,指隱居守節。“失故路”指出仕。任道:順應自然之道。

(93)鳥盡廢良弓:《史記·越王句踐世家》:“蜚(飛)鳥盡,良弓藏。”比喻統治者於功成後廢棄或殺害給陶淵明出過力的人。

(94)子云:揚雄,字子云,西漢學者。嗜(shì):喜歡,愛好。

(95)時:常常。賴:依賴,依靠。好(hào)事人:本指喜歡多事的人,這裡指勤學好問之人。載醪(láo):帶著酒。祛所惑:解除疑惑問題。《漢書·揚雄傳》說揚雄“家素貧,耆(嗜)酒,人希至其門。時有好事者載酒肴從遊學”。

(96)是諮(zī):凡是所詢問的。無不塞:無不得到滿意的答覆。塞:充實,充滿。

(97)伐國:《漢書·董仲舒傳》:“聞昔者魯公問柳下惠:‘吾欲伐齊,如何?’柳下惠曰:‘不可。’歸而有憂色,曰:’吾聞伐國不問仁人,此言何為至於我哉!’”淵明用此典故代指國家的政治之事。

(98)用其心:謂謹慎小心,仔細考慮。失:過失,失誤。顯默:顯達與寂寞,指出仕與歸隱。

(99)疇昔:往昔,過去。

(100)投耒:放下農具。這裡指放棄農耕的生活。

(101)將養:休息和調養。不得節:不得法。節:法度。餒(něi):飢餓。固纏己:謂陶淵明無法擺脫。

(102)向立年:將近三十歲。淵明二十九歲始仕為江州祭酒,故曰“向立年”。志意多所恥:指內心為出仕而感到羞恥。志意:指志向心愿。

(103)遂:於是。盡:完全使出,充分表現出來。介然分:耿介的本分。介然:耿介,堅貞。介然,堅固貌。”田裡:田園,故居。

(104)冉冉:漸漸。星氣流:星宿節氣運行變化,指時光流逝。亭亭:久遠的樣子。一紀:十二年。這裡指詩人自歸田到寫作此詩時的十二年。

(105)世路:即世道。廓悠悠:空闊遙遠的樣子。楊朱:戰國時衛人。止:止步不前

(106)揮金事:《漢書·疏廣傳》載:漢宣帝時,疏廣官至太子太傅、後辭歸鄉里,將皇帝賜予的黃金每天用來設酒食,請族人故舊賓客,與相娛樂,揮金甚多。恃:依靠,憑藉。這裡有慰籍之意。

(107)羲農:指伏羲氏、神衣氏,傳說中的上古帝王。去:離開。真:指真淳的社會風尚。

(108)汲汲:心情急切的樣子。魯中叟:魯國的老人,指孔子,彌縫:彌補,補救行事的閉失。

(109)鳳鳥雖不至:鳳鳥即鳳凰。古人認為鳳凰是祥瑞之鳥,如果鳳凰出現,就預示將出現太平盛世。《論語·於罕》:“鳳鳥不至,河圖不出,吾已矣夫!”禮樂暫得新:據《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之時,周室微而禮樂廢”,後經孔於的補救整理,“禮樂自此可得而述”,才又得以復興。

(110)洙泗:二水名,在今山東省曲阜縣北。孔子曾在那裡教授弟子。輟(chuò):中止,停止。微響:猶微言,指精微要妙之言。《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沒而微言絕”。漂流:形容時光的流逝。逮(dài):至,到。狂秦:狂暴的秦朝。

(111)這兩句指秦始皇焚書事。

(112)區區:少,為數不多。諸老翁:指西漢初年傳授經學的飽學長者,如伏生、申培、轅固生、韓嬰等人。為事:指傳授經學之事。

(113)絕世:指漢代滅亡。六籍:指六經。親:親近。

(114)馳車走:指追逐名利之徒奔走不息。走:奔跑。不見所問津:指沒有像孔子那樣為探求治世之道而奔走的人。

(115)快飲:痛飲,暢飲。頭上巾:這裡特指陶淵明陶淵明所戴的漉酒巾。

(116)多謬誤:謂以上所說,多有錯誤不當之處。這實際上是反語,為憤激之言。

白話譯文

小序

我平日很少歡樂,加上近來夜已長,偶爾有名稱酒,沒有一晚不喝。顧影獨自盡,忽然他又喝醉了。醉倒之後,就寫幾句自娛。紙墨就多,言辭沒有次序。姑且讓所以人寫的,以此取笑你。

其一

衰榮沒有固定在,彼此相互的。邵先生瓜田中,難道像東陵時!寒暑有代謝,人的思想總是這樣。樂觀的人明白他會,我將不再懷疑。忽然給一杯酒,日夕暢飲著。

其二

據說積善有善報,夷叔餓死在西山。善惡如果不報應,為何還要立空言!榮公九十繩為帶,饑寒更甚於壯年。不靠固窮守高節,聲名百世怎流傳。

其三

儒道衰微近千載,人人自私吝其情。有酒居然不肯飲,只顧世俗虛浮名。所以珍貴我自身,難道不是為此生?一生又能有多久,快似閃電令心驚。忙碌一生為名利,如此怎能有所成!

其四

棲遑焦慮失群鳥,日暮依然獨自飛。徘徊猶豫無定巢,夜夜哀鳴聲漸悲。長鳴思慕清遠境,飛去飛來情戀依。因遇孤獨一青松,收起翅膀來依歸。寒風強勁樹木調,繁茂青松獨不衰。既然得此寄身處,永遠相依不違棄。

其五

住宅蓋在人世間,清靜卻無車馬喧。問我為何能如此?心超世外地顯偏。自顧採菊東籬下,悠然無意見南山。山間霧氣夕陽好,飛鳥結伴把巢還。此中當自有真意,我欲辨之已忘言。

其六

行為舉止千萬種,誰是誰非無人曉。是非如果相比較,毀譽皆同壞與好。夏商周未多此事,賢士不曾隨風倒。世俗愚者莫驚嘆,且隱商山隨四皓。

其七

秋菊花盛正鮮艷,含露潤澤採花英。菊泡酒中味更美,避俗之情更深濃。一揮而盡杯中酒,再執酒壺注杯中。日落眾生皆息止,歸鳥向林歡快鳴。縱情歡歌東窗下,姑且逍遙度此生。

其八

青松生長在東園,眾草雜樹掩其姿。嚴霜摧調眾草樹,孤松挺立揚高枝。木連成林人不覺,後調獨秀眾驚奇。酒壺掛在寒樹枝,時時遠眺心神怡。人生如夢恍惚間,何必束縛在塵世!

其九

清早就聽敲門聲,不及整衣去開門。請問來者是何人?善良老農懷好心。攜酒遠道來問候,怪我與世相離分。破衣爛衫茅屋下,不值先生寄貴身。舉世同流以為貴,願君隨俗莫認真。深深感謝父老言,無奈天生不合群。仕途做官誠可學,違背初衷是迷心。姑且一同歡飲酒,決不返車往回奔!

其十

往昔出仕遠行役,直到遙遙東海邊。道路漫長無盡頭,途中風浪時阻攔。誰使我來作遠遊?似為飢餓所驅遣。竭盡全力謀一飽,稍有即足用不完。恐怕此行毀名譽,棄官歸隱心悠閒。

其十一

人稱顏回是仁者,又說榮公有道心。顏回窮困且短命,榮公挨餓至終身。雖然留下身後名,一生憔悴甚清貧。人死之後無所知,稱心生前當自任。短暫人生雖保養,身死榮名皆不存。裸葬又有何不好?返歸自然才是真。

其十二

張摯一度入仕途,壯烈氣節不入俗。決意閉門與世絕,終身隱遁不再出。楊倫歸去大澤中,高尚節操在此處。既一為官便當止,隱去何需再猶豫?罷了尚有何話說!世俗欺我已很久。擺脫世上荒謬論,請隨我歸去隱居。

其十三

兩人常常在一起,志趣心境不同類。一人每天獨昏醉,一人清醒常年歲。醒者醉者相視笑,對話互相不領會。淺陋拘泥多愚蠢,自然放縱較聰慧。轉告正在暢飲者,日落秉燭當歡醉。

其十四

老友賞識我志趣,相約攜酒到一起。荊柴鋪地松下坐,酒過數巡已酣醉。父老相雜亂言語,行杯飲酒失次第。不覺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貴?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其十五

貧居無奈缺人力,灌木叢生住宅荒。但見翱翔飛鳥在,無人來往甚淒涼。無窮宇宙多久遠,人世難活百歲長。歲月相催人漸老,已白鬢髮似秋霜。我如不是任窮達,違背夙懷才悲傷。

其十六

自小不同人交往,一心愛好在六經。行年漸至四十歲,長久隱居無所成,最終抱定固窮節,飽受飢餓與冷,屋風悽厲,荒草掩沒前院庭。披衣坐守漫長夜,盼望晨雞叫天明。沒有知音在身邊,向誰傾訴我衷情。

其十七

幽蘭生長在前庭,含香等待沐清風。清風輕快習習至,雜草香蘭自分明。前行迷失我舊途,順應自然或可通。既然醒悟應歸去,當心鳥盡棄良弓。

其十八

楊雄生來好酒,家貧不能常得,只能依靠那些喜好追求古事的人,帶著酒肴向陶淵明請教釋惑,才能有酒喝。陶淵明有酒就飲盡,有疑難問題都能解答。當然,你問陶淵明攻伐別國的計謀,陶淵明不肯說。因為仁者考慮問題鄭重認真,當言則言,不當言則不言。

其十九

昔日苦於長飢餓,拋開農具去為官。休息調養不得法,飢餓嚴寒將我纏。那時年近三十歲,內心為之甚羞慚。堅貞氣節當保全,歸去終老在田園。日月運轉光陰逝,歸來己整十二年。世道空曠且遼遠,楊朱臨歧哭不前。家貧雖無揮金樂,濁酒足慰我心田。

其二十

伏羲神農已遙遠,世間少有人朴真。魯國孔子心急切,補救闕失使其淳。雖未遇得太平世,恢復禮樂面貌新。禮樂之鄉微言絕,日月遷延至於秦。詩書典籍有何罪?頓時被焚成灰塵。漢初幾位老儒生,傳授經學很殷勤。漢代滅亡至於今,無人再與六經親。世人奔走為名利,治世之道無問津。如若不將酒痛飲,空負頭上漉巾。但恨此言多謬誤,望君願諒醉鄉人。

寫作背景

東晉義熙十二年秋天,陶淵明總是悶悶不樂。陶淵明早就看透,東晉的氣數已盡,劉裕篡位只是遲早的事,陶淵明整天為這件事悲傷鬱悒。只要東晉存在,曾祖父陶侃的功績就光輝燦爛,照耀家邦。一旦東晉滅亡,就一筆勾銷了。陶淵明又想一切都在發展變化,興衰榮辱也在不斷地交替更換。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家庭,莫不如此。為這些事煩惱也沒有用,還是多喝點酒,好好睡一覺吧。陶淵明只要弄到酒,沒有一個晚上不喝陶淵明個一醉方休。陶淵明認識到,人生在世像閃電一樣,稍縱即逝,就應該坦蕩從容,無憂無慮地度過。醉酒之後反而詩興大發,胡亂扯出一張紙,書寫感慨,等到第二天清醒後,再修改潤色。寫好的詩稿越積越厚,讓老朋友幫忙整理抄錄。一共得到20首詩,陶淵明把這一組詩題為《飲酒二十首》。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飲酒二十首飲酒二十首
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共有20首,這組詩並不是酒後遣興之作,而是詩人借酒為題,寫出對現實的不滿和對田園生活的喜愛,是為了在當時十分險惡的環境下借醉酒來逃避迫害。他在《飲酒》第二十首中寫道“但恨多謬誤,君當恕罪人”,可見其用心的良苦。

其一

以酒為樂,寫詩供歡,這是陶淵明閒居嗜好。因有此嗜好,陶淵明不僅給自己平添了閒居歡樂,更為後人提供了精神享受。在這首詩中,詩人推崇的是“不復疑”天道人道的“達人”,以在衰與榮的面前從容淡定。反覆吟詠,有一種自己也是“達人”的愉悅。

我家居無事且少歡笑,加之秋夜已越來越長,偶爾有好酒,便沒有夜晚不飲酒。對著自己的影子獨自乾杯,瞬間又醉了。酒醉之後,總要揮毫題寫幾句以自娛。於是,詩句漸漸增多,所寫之辭沒有加以選擇,也無章法次序。姑且請舊友幫忙謄寫並稍加編排,以此供歡笑罷了。

衰榮沒有固定之處,彼此更替相互共有。貧困的邵平種瓜田頭,何似富貴時的東陵侯。寒暑代謝這是天道,人道也如此衰榮更替。知能通達的人明白其中的道理,堅定果斷不再疑惑。快幹了這杯酒,歡樂相伴漫漫長夜。

其二

昔日,司馬遷為“天道不親,常與善人”這句話“是邪非邪”而“甚惑焉”,如今,陶淵明卻試圖在這首詩中為司馬遷解“惑”。

針對司馬遷在《史記·伯夷列傳》中那段非常精彩的“天問”,陶淵明用榮啟期之著名的“三樂”(詳見《列子·天瑞》)予以回答。榮啟期的“三樂”是:一樂“吾得為人”;二樂“既得為男人”;三樂“吾既已行年九十”。榮啟期認為,“貧窮的人的一般規律,死亡是人的最終結果。在常得到最終,當憂慮的。”

陶淵明的答案是:榮啟期若不甘居貧困、不失氣節,還有誰為陶淵明傳播這百世英名。這與其說是陶淵明在為司馬遷解“惑”,毋寧說是司馬遷的“天問”更加堅定了陶淵明隱居“固窮”的信念。

說積善會有好報,抱節守志的伯夷、叔齊卻餓死於西山。假如不能夠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何以空談“天道不親,常與善人”。九十歲的榮啟期以繩索為衣帶,饑寒交迫超過了陶淵明盛壯之年,陶淵明卻以處常得終而快樂無憂。榮啟期若不甘居貧困、不失氣節,為陶淵明傳播這百世英名。

其三

陶淵明認同莊子關於“世喪道矣,道喪世矣”的論述(詳見《莊子·繕性》),同時也認為,儘管如今世間“道”的喪失已近千年,“真”的失落也大勢已去,無法挽回,然而個人在這紛亂(鼎鼎)的人世間裡,在這短短的一生當中(百年內)卻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是可以找回失去的“道”和失落的“真”。應該如何把握好陶淵明而有所作為。陶淵明在這首詩中提出了這個問題而沒有予以回答,可是,陶淵明卻以個人的方式——終身“隱居躬耕”,尋找到了適合陶淵明的“道”和“真”,尋找到了遺失的美好。

其四

詩的前六句極言失群之鳥的煢獨與徬徨。

這裡的飛鳥象徵著詩人陶淵明前半生的棲棲惶惶。陶淵明自二十九歲開始,斷斷續續地做過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建威參軍這類小官,四十一歲時又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澤令,由於陶淵明“不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而解綬棄職。詩人的這些生活經歷便是此詩前半所暗示的事實。

此詩的後半寫鳥之得棲身之所,矢志不再離去。

這裡詩人以孤松比喻陶淵明的歸隱之所是不無道理的,淵明對於松樹有一種特殊的感情,就像陶淵明對待菊花一樣,如《飲酒》的第八首《飲酒·青松在東園》就歌頌了孤松,其中有這樣的句子:“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可見陶淵明對於松樹卓然傲霜的品格給予了極高的讚賞。而且可知陶淵明居處的東園大概確有一株挺拔的松樹,因而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中也說:“三徑就荒,松菊猶存。”又說:“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可見這裡的“孤生松”既是象徵,也有寫實的意義。當然,松樹的高潔堅貞與淵明人格的孤傲正直本身就有著某種共通之處。這六句中詩人表示了對田園生活的依戀和熱愛,如在同一組詩的後一首“結廬在人境”中,就充分表現了陶淵明的這種感情,以為這是遠離塵囂的最佳途徑,故願千載長守,永不分離。

其五

《飲酒其五首》本是陶淵明組詩《飲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詩的意象構成中景與意會,全在一偶然無心上。‘採菊’二句所表達的都是偶然之興味,東籬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見,亦是偶爾湊趣;山且無意而見,菊豈有意而采。山中飛鳥,為日夕而歸;但其歸也,適值吾見南山之時,此亦偶湊之趣也。這其中的“真意”,乃千聖不傳之秘,即使道書千卷,佛經萬頁,也不能道盡其中奧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這種偶然的情趣,偶然無心的情與景會,正是詩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時其空明無礙的本真之境的無意識投射。大隱隱於市,真正寧靜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陶淵明陶淵明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表達了詩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懷。

其六

陶淵明酒後吐真言,陶淵明崇拜“商山四皓”避世隱居,除了固窮高潔,以不欺己、不欺人外,就是不堪於“咄咄俗中惡”了。

儘管陶淵明知道“行止千萬端”、“是非苟相形”,也明白“達士似不爾”,然而,“雷同共毀譽”,“人言可畏”,詆毀誹謗那可是殺人不見血的軟刀。至於那些人詆毀誹謗什麼,詩中沒有明確回答。從陶淵明的一貫操守分析,當是為人剛正不阿而得罪惹惱了權勢。“惹不起,躲得起。”姑且避世隱居吧——話醜理端,這是人之常情,陶淵明也難免俗,畢竟陶淵明不是神,而是有血有肉的人。這是從表面上分析所得出的結論。

聯繫陶淵明所處的複雜紛紜的晉宋政治鬥爭漩渦背景分析,就會明白這樣的選擇,與其說是人之常情,毋寧說是陶淵明的智慧。

人世間的事情千頭萬緒,誰能知道這做與不做的是與非。做與不做的是與非只是相比較而暫且存在,人們卻人云亦云共同地或詆毀或讚譽。夏商周之末有很多這樣的事,有主見不流俗的人似乎不會如此。驚怪於世俗中的詆毀誹謗,姑且應當隨從商山四皓避世隱居。

其七

陶淵明一生愛菊,一生嗜酒。菊花總是嘯傲盛開於百花凋落的秋天,孤寂而脫俗高雅。酒,可以忘憂,可以忘記塵世之憂。泛菊於酒上,自斟自飲,放曠不拘,當然可以使人忘掉塵世煩惱,到達高遠境界。這是陶淵明一生的滿足。

耐人尋味的是詩中“日入群動息,歸鳥趣林鳴”一句。“趣”,這裡音讀“促”,是“急於”之意。這一句的意思是:“太陽落山萬物制動而息,飛鳥鳴叫著急於回歸山林。”我們知道陶淵明有“歸鳥情結”,在詩中常常出現“歸鳥”形象。陶淵明愛“歸鳥”,不僅是其形象可愛,更主要的是“歸鳥”是自然現象,是陶淵明崇尚的“返璞歸真”的意象。陶淵明之所以能有“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的滿足,是因為陶淵明始終深信陶淵明“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隱居躬耕)是符合自然的“真”,實質是陶淵明對“返璞歸真”追求的滿足。

秋菊色彩艷麗美好,採集帶露的鮮嫩菊花,讓她飄浮在酒上,使我超脫世俗之情更加高遠。陶淵明傾壺斟滿杯,姑且讓我獨自暢飲。太陽落山萬物制動而息,飛鳥鳴叫著急於回歸山林。菊酒相伴於東窗下,放曠不拘,怡然自得,姑且如此,此生足矣。

其八

“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這裡的“眾草”當指眾多的草和樹。眾草怎么能埋沒青松的丰姿呢?經過風霜,青松不凋,而眾多的草和樹都枯萎零落了,青松因而卓立見高枝。“連林”指青松夾雜在眾多的樹木中,倒還不見特出;“獨樹”指青松獨立不凋,於是才為人所珍奇。作者提壺斟酒,撫摩青松。“寒柯”,指歲寒不凋的松枝。“遠望時復為”,即“時復為遠望”,在離開青松後,還時時再在遠處望它,極寫對青松的喜愛。“吾生夢幻間”,指陶淵明出去做官的生活,真有如夢幻般迷惘。“何事紲塵羈”,紲,捆索。淵明看到青松的經霜不凋,卓然特立,與眾樹的凋零絕然不同,因而感嘆陶淵明的出仕象在夢幻中一般,太不清醒,受到人世官場的牽掛和羈絆,比不上青松的品格。以淵明的節操,還有這樣的話,這更見出陶淵明對陶淵明要求的嚴格。

其九

這首詩寫清早詩人聽見有人敲門,急忙出來開門。“倒裳”指來不及穿好衣裳。一見之下,原來是農夫疑心陶淵明的棄官歸田不合時宜,所以帶了滿壺酒來問候和勸解。“襤褸”,衣服破爛。農夫認為陶淵明住在茅草屋裡,過著衣不蔽體的窮苦生活,算不得高人隱居。現在一世都講究同流合污,願你也擾水使渾濁,何必高自標榜呢!汩,擾泥水。農夫勸陶淵明出去做官。陶淵明深感父老的熱心,但陶淵明的稟性很少和世人相合,動與時忤。“紆轡”,放鬆馬的轡頭,此指委屈求官。儘管這確實也可以學到,可是違背陶淵明的心志,豈不是迷誤!姑且高興地喝這壺酒吧,我的初衷是不會改變的了。

這首詩里的“一世皆尚同,願君汩其泥”本於《楚辭·漁父》,這首詩的構思也和《漁父》很相似。不過在《漁父》里屈原說:“寧赴湘流,葬於江魚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蒙世俗之塵埃乎!”顯得非常決絕,符合屈原的性格。而這首詩的態度就較為和緩些,也符合淵明的性格。《漁父》里寫漁父聽了屈原的話,“莞爾而笑”,顯出對屈原的關心不夠。這首詩則寫田父對淵明很關心,淵明也非常感激陶淵明。所以,這首詩雖有濃重的摹仿痕跡,但它寫出了人物的不同性格,仍然是淵明的創作。

其十

飲酒二十首飲酒二十首
陶淵明這首詩回憶了陶淵明過去的一段離家求官而中途受阻的往事,表明陶淵明如果不因為溫飽是不會踏上這條漫長遙遠、風波四起的為官道路的。

其中“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是一語雙關。“道路”既是離家“遠遊”的路途,又是“為官之道”;“風波”既是路途遭遇水面上的風和波浪,又是“官場的動盪、齷齪”。《宋書﹒陶潛傳》載“潛弱年薄宦,不潔去就之跡。”就是說,淵明曾發生過“弱冠之年作小官,因官場不潔而離去的事”。陶淵明的這首詩也許就是說的此事吧。陶淵明感嘆道,離家求官的道路漫長遙遠、動盪不定,而冒著這樣的風險卻只圖“一飽”,這確實不是明智之舉。罷了,還是回去避人獨居,還我閒適而安定的生活。

過去曾經遠離家鄉到外面求官,直至到了東海邊沿。道路漫長遙遠,中途又受阻於動盪不定的風波。是誰促使我離家求官的呢?似乎是飢餓所驅使的吧。極盡全力只為營求溫飽,獲得溫飽只需用少許的精力就可滿足而綽綽有餘了。恐怕這並非良策,還是勒馬回歸避人獨居。

其十一

陶淵明這首詩告訴世人,活得稱心才是最好的。何謂“稱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斷標準。陶淵明的標準是返璞歸真,活得真實,是陶淵明“稱心”生活最重要的標準。

陶淵明認為,身後之名不可知,身前厚養不可貴,死了都一樣什麼都沒了,惟活得稱心才最好。值得注意的是,詩中“雖留身後名,一生亦枯槁”不是“貶”而是“褒”。在淵明的詩中多次提到“固窮”的顏回和榮啟期,因為淵明喜歡陶淵明們的“仁”“道”,願意過那樣固窮守節的生活,即使這樣的生活使人困窮、憔悴,然而,這樣的生活卻使陶淵明返璞歸真、感覺真實、令陶淵明稱心,即使死了也要學楊王孫那樣裸體埋葬,以身親土,返歸自然。

顏回被稱為很有仁德,榮啟期被贊為很有道義。顏回常常窮得沒辦法而早逝,榮啟期長久受餓直至終老。雖然死後都留下了聲名,然而一生卻都是那樣的困窮憔悴。死去後還能知道活得稱心原本才是最好。各自保養好千金的身軀,死亡降臨都將失去各自寶貴的東西。裸體埋葬何必生厭惡,世人應當理會其中的真意。

其十二

面對希望陶淵明出仕的規勸,陶淵明通過對“張長公”的“不復出”的肯定,和對“楊仲理”的“復狐疑”的遺憾,表明了陶淵明堅持隱居不動搖的態度,同時,對世俗虛偽深表厭惡,渴望擺脫流俗的種種閒話,並希望規勸者尊重陶淵明的選擇。

張長公曾作過一次官,壯年時節因不能取容當世而突然失去官職。於是閉門不再復出,終身與世俗隔絕。楊仲理因志乖於時而辭職歸隱講授於大澤,高尚的風範本應從這裡開始。既然已經選擇了隱居就應當持之以恆,又遲疑不決反反覆覆,快快歸隱吧,世俗從來就有許多虛假偽飾。擺脫世間無稽之談的束縛,望尊重並服從我的選擇。

其十三

開頭六句是敘事。首句的“客”即下句的一夫和一士。“止”是止息、居住。“取捨”,趨向和捨棄,指志趣、懷抱。“邈”是遠的意思。“邈異境”謂二人處於相距極遠的兩個不同境界。這二句是說,有兩個常住在一起的人(這“人”其實是兩種人的象徵),陶淵明們的志趣迥然不同:一個人長年獨自飲酒沉醉,一個人卻不飲酒,終年都很清醒;兩人你嘲笑我醉,我譏諷你醒,講的話都不為對方所理解。這幾句儘量突出這兩個人志趣的根本不同——陶淵明們沒有共同語言,生活方式也絕然相反,同時只作客觀敘述,不帶一點褒貶。這樣寫,是為了更好地為下文作鋪墊,為下面的議論蓄勢。

這是一首構思別致的感懷詩。筆調曠放,感情卻極沉痛,冷峻之中包裹著一顆火熱的心。清人施補華說:“陶公(指淵明)詩,一往真氣,自胸中流出,字字淡雅,字字沉痛,蓋繫心君國,不異《離騷》,特變其面目耳。”(《峴傭說詩》)淵明無意於做某一姓的忠臣,“君國”云云,是不確的;但看到陶詩同《離騷》有相通之處,同樣是處處滲透著沉痛的感情,確實是極有見地的。屈原借香草美人以抒忠憤,淵明借飲酒以寄悲慨,都是為理想不能實現而悲哀。淵明在《自祭文》中直言“人生實難,死如之何?”足見“長獨醉”的淵明同行吟澤畔的屈子一樣,也是一個傷心人。而這首詩,則是這種“傷心”在另一手法上的體現。

其十四

陶淵明不光滿足於“故人”對陶淵明“酒趣”的讚賞,還要將陶淵明的“酒趣”與世人分享。在這首詩中,陶淵明告訴我們,陶淵明的“酒趣”就是“酒中”的“深味”:不僅包括那飲酒中“父老雜亂言,觴酌失行次”隨意酣暢的過程,更主要的是酒醉中那“不覺知有我,安知物為貴”、“悠悠迷所留”物我兩忘的“醉鄉”境地。

陶淵明這“物我兩忘”的“醉鄉”境地,我們似曾在陶淵明構築的“不知有漢,無論晉、魏”的世外桃源里找到過。醉鄉風景好,世外桃源美,“醉鄉”即是“桃源”,“桃源”即是“醉鄉”,沒有“物我兩忘”便沒有“世外桃源”。因此說,陶淵明那篇家喻戶曉的《桃花源記》的誕生或許應當歸功於陶淵明的“酒趣”。

老朋友讚賞我的酒趣,提著酒壺相會而至。鋪上荊條坐在松樹下,幾杯下肚便已有醉意。父老兄弟間七嘴八舌,飲酒也失去班輩次序。已感覺不到我的存在,哪還知道陶淵明物的重要。悠悠然不知身在何處,酒醉中自有深長的意味。

其十五

這首詩使人想到了唐代詩人陳子昂那為歷來所傳誦的名篇《登幽州台歌》:“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不能不說這兩首詩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屈原《遠遊》中“惟天地之無窮,哀人生之長勤。往者余弗及兮,來者吾不聞。”的影響。

同出一“宗師”,面對“天地悠悠”、“人生短暫”,陶淵明和陳子昂在詩中都流露出寂寞孤獨的情懷,然而,由於歷史和“素抱”的不同,陳子昂感嘆前代賢君不復見,後來賢主也來不及見到,宇宙茫茫,地久天長,人生苦短,陶淵明的直言敢諫不僅不為武則天所採納,反而受到打擊下獄,不禁在感到寂寞孤獨的同時,更是悲從中來,愴然淚流。而陶淵明卻“提得起放得下”,認為“若不放置對窮達之憂,違背平素之志很可惜。”因此,陶淵明最終放棄陶淵明“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抱負,返璞歸真幽居躬耕了。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陳子昂報國宏願成為泡影,最終卻沒有這樣去做,而選擇了“悲哀苦悶”,儘管陶淵明留給後人那“蒼涼悲壯”的形象很美什麼。陶淵明卻深得孟子精髓,將“窮達”之憂放置一旁,雖不能“達則兼善天下”,但可“窮則獨善其身”吧。

我家居貧困缺少勞力,屋前的灌木早已荒蕪。上有翔鳥班班可見,下無人跡寂寂獨居。宇宙是何等悠悠長久,人生卻少有長命百歲。歲月急速流逝催人老,兩鬢早已斑白如雪霜。若不放置對窮達之憂,違背平素之志很可惜。

其十六

一首60字的五言詩追憶了一生,並敘述了從少年至晚年狀況及其成因,已是難度極大的事了,而敢於說真話,暴露陶淵明“痛處”那才是最難的。陶淵明做到了。

這“真話”和“痛處”就是這首詩的中心主題,也正是晚年陶淵明的苦悶。少年游好六經,中年一事無成,晚年飽受饑寒。天生少與世俗交往,只與儒家六經為伴的陶淵明,為“固窮”守節,最終選擇了結廬幽居,躬耕稼穡。“固窮”守節所帶來的艱辛與不易且不說,到頭來,陶淵明連劉龔孟公那樣的知音也沒有,陶淵明的情懷找不到人傾訴,實在很苦悶。這是陶淵明的真話,也是陶淵明的痛處,是陶淵明的晚年苦悶。

年少之時很少與世俗交往,喜愛儒家六經並以之為伴。一年又一年已到了不惑之年,歲月已久卻仍舊一事無成。雖飽經饑寒,仍始終保持固窮的節操。寒風從四方吹進茅屋,荒草叢生淹沒了庭院。披著粗布衣裳守著漫漫長夜,盼望快快天亮,報曉公雞卻遲遲不肯啼鳴。如今已沒有劉孟公那樣的知音,我的情懷始終沒人能夠理解。

其十七

本來出自空谷的幽蘭,如今生長於雜草叢生的庭院裡,只有等待清風的到來才能顯示出陶淵明的存在。這是說,賢人出仕需期待聖明君主的出現,然而,這是很幼稚的想法,人們應當清醒覺悟,“出仕”之後的“仕途”險惡,“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教訓要牢記,及時迷途知返才是。庭前的幽蘭回歸空谷吧,覺悟的人們重返故路。

生長在庭院前的幽蘭原本出自空谷,幽蘭含蘊芬芳是在期待著清風。一陣清風飄然而至,顯現出淹沒在野蒿臭草叢中幽蘭的芳香。不停地走啊走,終於迷失了平素的道路,聽任這條路繼續向前走去,或許能夠通達。仕途上鳥盡弓藏的險惡伴隨始終,覺悟到了就應當及時迷途知返。

其十八

陶淵明在這首詩里的前三句和第四句分別使用了揚雄和柳下惠的相關典實,就是要說明陶淵明“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的人生態度。

揚雄是西漢大文豪,被漢魏六朝間人視為聖人。柳下惠是春秋時期魯國人,為人正直,不逢迎拍馬,非常仁德。其中,“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是指魯國國君伐齊前問柳下惠,而柳下惠堅定地回答道:“不可”。陶淵明把柳下惠比著揚雄,又將這兩個很有說服力的典實來充分表達了陶淵明做事、說話從不失其本性的做人原則和道理。

揚子云生性好酒,家境貧困無法獲得陶淵明喜好的美酒。時常依賴於喜歡找事做的人,陶淵明們攜酒前來請求去除陶淵明的疑惑。敬上一杯酒來便一飲而盡,提出一個問題來便無不滿足。有時也有不肯回答的問題,那豈不是有關侵略別國的問題,仁者未曾在做與不做、說與不說的問題上犯過錯誤。

其十九

這首詩陶淵明講述了陶淵明從接近而立之年的初歸,到中年的終歸,再到歸後的十二年的身世和心事,並結合戰國的楊朱“見逵路而哭之”以及漢朝疏廣、疏受揮金取樂的逸事,總結了陶淵明的生活態度,閃耀著哲理人生的光芒。

往昔苦於漫長的飢餓,於是拋棄農具去做官。做官謀生之道總是不得法,寒冷與飢餓總是相糾纏。不到三十歲,已看到官場諸多的可恥事。要保持清白的本分,還是歸去終老田園。日月星辰漸漸流轉,又過了漫長久遠的十二年。人生道路遙遠曲折歧路多,楊朱因此無所適從止步不前。雖不能如疏廣那樣揮金取樂,但可姑且憑藉濁酒獨自陶醉。

其二十

讀陶淵明詩,想見其為人,其性情之真而且正,比較容易體認,其思想境界之深沉,則須細心了解。《飲酒》第二十首“羲農去我久”,即是了解淵明思想之一重要作品。此詩可以當作淵明的一部中國學術文化史讀,但是其終極關懷,則在於現實社會。

在這首詩里,陶淵明直接陳述了“羲農時代那淳真的風尚久已遺失難再”的觀點,抒發了陶淵明對現實社會敗壞的悲慨。

此詩可以說是以議論為詩。唯詩人淵明情感深摯,感憤深沉,故雖議論,而不失詩之體性。詩中贊仰唱嘆,低徊流連之致,發抒悲慨,而又亦莊亦諧,亦足可迴翔玩味。中國詩歌重比興,但亦兼重賦筆,甚至議論。此中國詩歌之所以成就其大,讀淵明詩,以至杜甫詩、宋人詩,當知乎此。

名家點評

飲酒二十首飲酒二十首
宋代詞人葉夢得《石林詩話》:晉人多言飲酒,有至沉醉者,此未必意真在酒。蓋時方艱難,人各罹禍,惟托於醉,可以粗遠世故。

宋代詩人辛棄疾《水調歌頭·歲歲有黃菊》:“歲歲有黃菊,千載一東籬。”又說:“自有陶潛方有菊。”

明代文學家譚元春《古詩歸》:妙在題是飲酒,只當感遇詩、雜詩,所以為遠。

明末詩人黃文煥《陶詩析義》:陶詩凡數首相連者,章法必深於布置。《飲酒》二十首尤為淋漓變化,義多對豎,意則環應。

清代泰州詩人康發祥《伯山詩話》:《飲酒》詩,昌黎謂其有托而逃,蓋靖節退歸後,世變日甚,故得酒必盡醉。其卒章曰:“但恨多謬誤,君當恕醉人。”觀此二語,則以醉而逃世網,洵可知也。

現代歷史語言學家王叔岷《陶淵明詩箋證稿》:蓋此二十首“辭無詮次”,就形式而言,實類雜詩;就內容而言,則是感懷詩;因為醉後所題,故總題為飲酒詩。

現代文學評論家李長之《陶淵明傳論》:因為《飲酒》詩是產生在獨飲的情況立,所以這二十首詩中也格外有著濃厚的孤獨的調子。---因為這裡有托的身世,有陶淵明的人格,陶淵明誠然寂寞,但陶淵明安於寂寞了。寂寞未嘗不痛快,所以“夜夜聲轉思”,可是陶淵明的勇氣迎接這種痛快,並忍受這種痛快。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427年),字元亮,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是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位田園詩人。東晉末期南朝宋政治家、初期詩人、辭賦家、田園詩人、隱逸詩人,歸隱後寫了大量田園詩,成為山水田園詩派的創始人。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後親友私謚靖節,世稱靖節先生。因為好喝酒,又被稱為酒聖陶淵明。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庭,為實現“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有《陶淵明集》。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於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作。

作品影響

陶淵明的詩在南北朝時影響不大。劉勰著《文心雕龍》,對陶淵明隻字未提。鍾嶸《詩品》列陶詩為中品,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認為其詩“其源出於應璩”。梁代昭明太子蕭統對陶淵明推崇備至:“其文章不群,詞采精拔,跌宕昭彰,獨超眾類。抑揚爽朗,莫之與京”。《文選》收錄陶淵明的詩文十餘首,是作品被收錄較多的作者。

陶淵明的田園隱逸詩,對唐宋詩人有很大的影響。杜甫詩云:“寬心應是酒,遣興莫過詩,此意陶潛解,吾生後汝期”。宋代詩人蘇東坡對陶潛有很高的評價:“淵明詩初看似散緩,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遠,則所寓得其妙,造語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又云:“質而實綺,癯而實腴。”蘇東坡更作《和陶止酒》、《和陶連雨獨飲二首》,《和陶勸農五首》、《和陶九日閒居》、《和陶擬古九首》、《和陶雜詩十一首》、《和陶贈羊長吏》、《和陶停雲四首》、《和陶形贈影》、《和陶影答形》、《和陶劉柴桑》、《和陶酬劉柴桑》、《和陶郭主簿》等109篇和陶詩,可見陶淵明對蘇東坡影響之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