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的故事》[歌曲]

《春天的故事》[歌曲]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春天的故事》蔣開儒、葉旭全詞,王佑貴曲。1994年10月,音樂電視《春天的故事》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獲央視第二屆音樂電視大賽金獎。很快,《春天的故事》傳唱大江南北,紅遍中國。這首歌被選入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獲1995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成為獲得國家級獎項最多的真正“金曲”。歌曲那深厚的寓意、優美的音樂和獨特的藝術表現手法,更成為對中國當代變遷的最典型音樂表達和主鏇律歌曲的範本,成為深圳音樂的重要里程碑。

基本信息

簡介

春天的故事 歌手: 董文華春天的故事 歌手: 董文華

《春天的故事》蔣開儒、葉旭全詞,王佑貴曲。一個春天的故事,一個中國的嶄新開始,一首歌就這樣記取了中國新時期發展的歷史。

1979年春天,鄧小平在深圳勾畫出了一幅改革開放的藍圖;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開拓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個春天,三位投身特區的藝術工作者,有感於自己的親身經歷,寫出了一首感人至深的歌《春天的故事》——他們用歌聲記下了深圳乃至整箇中國的變化。雖是歌曲,《春天的故事》卻有詩史般的氣勢——難怪後來它被成功地改編成了交響樂;雖然氣勢恢弘,它卻又十分親切,使人如沐春風。後來,這首歌被選入大型文獻記錄片《鄧小平》,一時間國內國外都在傳唱。

歌詞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
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蹟般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喚醒了長天內外
春輝啊暖透了大江兩岸
啊,中國,中國
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
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
走進萬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
天地間盪起滾滾春潮
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
春風啊吹綠了東方神州
春雨啊滋潤了華夏故園
啊,中國,中國
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
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
捧出萬紫千紅的春天
啊......

創作背後

蔣開儒蔣開儒

1992年蔣開儒讀到一本報告文學著作《深圳的斯芬克斯之謎》。在這本書里,記載了1979年春天,鄧小平提出在廣東辦經濟特區、“殺出一條血路來”的歷史。蔣開儒看到這裡,感到周身的血都在沸騰,他的心被“殺出條血路來”這句生動的話猛烈地撞擊。蔣開儒年輕時做過軍人,他知道從統率過百萬大軍的鄧小平嘴裡說出這樣的一句話有著多大的分量,他仿佛一下子明白了自己兩進深圳的13年間這座城市發生巨變的原因。
這次難忘的閱讀經驗與蔣開儒到深圳以來一直涌動著的創作衝動發生了共鳴。激情難抑的他執起筆,寫下了“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個偉人,在南中國的海邊畫了一個圈……”這樣的句子,《春天的故事》歌詞第一稿就這樣應運而生。蔣開儒出門用8分錢買了一張郵票,將稿件寄往深圳特區報“羅湖橋”副刊。1993年1月7日,蔣開儒像往常一樣到單位上班。在大門口,一位門衛對他說:“蔣老師,報上這篇文章的作者名字怎么和你一樣?”蔣開儒急切地拿過報紙,《春天的故事》真的發表了!頓時,他的心中充滿了興奮和感動。
蔣開儒把載有《春天的故事》的報紙方方正正地複印了一張,去找自己信賴的作曲家王佑貴。王佑貴覺得這首歌詞非常新穎別致,對譜曲有相當大的挑戰,他按照自己的習慣,把歌詞留在身邊,慢慢尋找合適的鏇律。
1994年3月,又是一個春天,由團省委、省青聯和省音協主辦的廣東省青春歌曲創作大賽掀起了一股熱潮,成百上千首參賽歌曲湧向設在各市的分賽區。在深圳分賽區,蔣開儒作詞、王佑貴作曲的參賽歌曲《春天的故事》落選了。

葉旭全臨危受命

王佑貴與葉旭全創作春天的故事王佑貴與葉旭全創作春天的故事

蔣開儒、王佑貴有點沮喪,又不甘心讓這首歌就此泯滅,思來想去,希望能找個高手“起死回生”。曲作者王佑貴想到了時任東深供水局副局長、省青聯常委葉旭全,這位華南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的當時已是活躍在深圳詞壇的業餘作家。
一個平常的日子,葉旭全熱情地接待了兩位貿然找上門來的詞曲作者。在水庫酒店420房,蔣開儒、王佑貴兩人將落選的歌曲遞給葉旭全,希望他能進行修改並予以推薦。葉旭全仔細一看歌詞,心裡就有底了,說:“確實是一個好胚子,修整修整可能有希望入選,我來試試吧。"
當時,葉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14年,可以說是與特區共同成長的一代人。這位喝東江水成長起來的農民兒子,親身體驗、目睹了改革開放給特區帶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對1992年小平南巡後深圳日新月異的面貌,更有著深刻的體會。他感到以春天來引出、比喻這樣重大的政治歷史事件,的確別具一格。只是原作有點冗長,立意只著眼於深圳,還有一些詞語表述不夠準確,容易引起歧義。

二度創作

為了挽救這首立意新、題材好卻不無“硬傷”的歌曲,葉旭全立即著手在結構、立意和遣詞造句等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二度創作。他的原則是:
精簡結構、提升境界、去蕪存真。
精簡結構:
把原歌詞的三段改成兩段,將7分多鐘長的原歌曲縮短為4分半鐘左右,消除了歌詞的拖沓,利於傳唱,更將兩個歷史性的時刻凸顯出來。
提升境界:
針對原歌詞中只是就深圳說深圳寫深圳的立意偏低之弊,把歌曲放在全國改革開放的大背景和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中去修改,讓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國。比如,將原歌詞第一段“1980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偉人在南中國的海邊劃出特區一片”,改為“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把時間往前推一年,把背景放在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緊扣改革開放的歷史轉折背景;將原歌詞“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改為“啊,中國,中國,你邁開了氣壯山河的新步伐,走進萬象更新的春天”;將原歌詞“神話般崛起一座城”改為“神話般崛起座座城”……整首歌曲的立意從深圳一地提升至全中國的高度,從特區一事提升至改革開放的大業,內涵加深,境界升華。

去蕪存真

將原歌詞中一些政治上不準確,或容易引起歧義的詞語進行重大修改,用擬人、比喻的手法使之更加貼切,更深刻。比如,將原歌詞中“有一位偉人在南中國的海邊寫下宣言”改為“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因為用“南中國”來標示“南方”是不準確的,而用“宣言”來表述一位已交班的老領導人的言論,更是不恰當,改為“中國的南海邊”和“詩篇”則更加妥帖。原歌詞中用“你掙脫一窮二白的鐵鎖鏈,走進了乍暖還寒的春天”描述社會主義和改革開放的環境,“鐵鎖鏈”、“乍暖還寒”等詞,很容易使人產生歧義以致引出錯誤的聯想,改為“你展開了一幅百年的新畫卷,捧出萬紫千紅的春天”之後,則導向正確,氣勢磅礴,意境優美。
經過反覆的推敲斟酌,葉旭全終於把《春天的故事》潤色完畢,二度創作後的歌詞結構完美、立意鮮明、用詞精準、大氣磅礴,賦予了新的內涵。
拿著新歌詞,作曲家王佑貴又重下一番功夫。這首詞在一些人的眼裡有點“滑稽”。比如“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一句話17個字,大白話似的。但王佑貴沒有被這些說法所動搖。他用心去體味歌詞,感到這樣寫真好,把一個很重大的政治題材生活化了,民眾化了。17個字在作曲家的心中是一個段落,而不是一句,如果作為樂句來寫就會很難。王佑貴每天都對著《春天的故事》歌詞反覆讀,讀著讀著,感覺就出來了。他找到了適合老百姓平和心態的音高--它不是唱歌,它是說話,平和、親切、感人。這就是《春天的故事》敘事的音樂主題。

歌曲重生

王佑貴用音樂將不規則的詞變成完整的樂段,在口語化的基礎上增強平和樸素、親切感人的風格。譜曲時還將南方的秀美與北方的粗獷糅合起來,抹掉單獨南方或北方的音樂風格。這看起來什麼都不是,但什麼都不是往往什麼都是。
雖然只是一首歌曲,卻有著史詩般的氣勢;它講述的是大題材、大人物,同時它又如百姓家常話,真切細膩,令人如沐春風,倍感親切。歌聲中,一幅改革開放的畫卷徐徐展開,一個劃時代的事件和偉人重現眼前……幾經錘鍊,面目全新的《春天的故事》再生了。

參賽獲獎

葉旭全把二度創作後的歌曲直接交到了廣東青春歌曲創作大賽評審會。此時,評審中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多數評審認為,這是一首政治題材歌曲,唱的是改革開放,是國家領導人,用“畫了一個圈”和“一位老人”這樣通俗的語句來寫,不夠嚴肅,不能選用。但另有兩位評審卻堅持認為,民眾歌曲正是需要這種通俗的充滿生活氣息的寫法,需要清新貼切充滿深情的比喻,這首歌寫出了人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和對小平同志的崇敬,是真正的百姓心聲。
《春天的故事》又一次站在了命運的分岔口上。兩位評審的據理力爭,再一次使這首佳作走出了險被埋沒的命運,在他們的堅持和說服下,其他評審也轉變了看法,最後這首歌在廣東“94青春歌曲創作大賽”中獨占鰲頭,被評為金獎,一舉成名。《春天的故事》迎來了柳暗花明的新天地。

拍音樂電視

董文華 董文華

葉旭全自信這是一首屬於時代的歌曲,是一首將政治和抒情結合得非常完美的歌曲,應該能夠在全國範圍內流行,於是,他想到了將歌曲拍攝成剛剛在中國落地不久的音樂電視--MTV。可是,當時他和蔣開儒、王佑貴都不富裕,而拍攝一個音樂電視片要十幾萬元!
葉旭全和曲作家王佑貴一琢磨,沒有錢,那就自己動手籌,無論如何,也要把春天的故事唱響!於是,葉旭全回到老家東莞,找幾個中學同學籌集款項,其中一個姓雷的同學聽完這首歌后激動地說:“沒有鄧小平就沒有改革開放,我也不可能有機會從一個機修工變成擁有千萬身家的老闆!”當即決定拿出10萬元支援葉旭全。其他幾個同學也受到感染,紛紛慷慨解囊,很快籌集了16萬元。
接著,歌曲傳給了中央電視台的孟欣,傳給了精於攝像的張國立,傳給了名滿全國的歌唱家董文華,打動了這些充滿激情的藝術家。他們不約而同自費從北京飛到深圳,現任廣東團省委副書記的張春生也趕來了,大家一致表示要義務拍攝這部音樂電視片。
拍攝的策劃、創意、腳本和文案制訂在東莞金湖酒店裡進行,總策劃孟欣接連3天每晚策劃到凌晨3點,北京的工作電話也追了3天;剛演完《宰相劉羅鍋》的張國立義務當起此片拍攝的總導演,親自參與分鏡頭的討論和文案製作;歌唱家董文華日夜揣摩、練習這首歌,直到嗓子不適;張春生則將燈光、道具一併攬上身;葉旭全、王佑貴負責買礦泉水、買飯盒、拉電線,甘當勤雜工。

傳唱大江南北

1994年10月,這部由孟欣總創意、策劃,張國立總導演兼攝像,董文華演唱的音樂電視片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一炮而紅,12月,又在中央電視台第二屆音樂電視大賽中榮獲金獎。一時間,《春天的故事》在大江南北到處傳唱,紅遍中國。後來,這首歌被選入大型文獻紀錄片《鄧小平》,獲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1996年中國音樂最高獎“金鐘獎”以及廣東省魯迅文藝獎音樂獎等獎項,成為獲得國家獎項最多的“金曲”。
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樣:“天地間盪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這首歌曲傳遍了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成為真正代表中國人心聲和記錄一個時代風采的歌曲,蔣開儒、葉旭全、王佑貴的名字也因此載入了中國音樂的史冊。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