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小說]

《星期六》[小說]
《星期六》[小說]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星期六》時間是2003年的2月15日,星期六。神經外科醫生亨利·貝羅安事業有成,生活幸福,家庭美滿。妻子羅莎琳是位小有名氣的報業律師;一雙業已成人的兒女:女兒是頗有前途的詩人,兒子則是才華橫溢的藍調音樂家。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貝羅安擁有著大家公認的幸福人生的一切。然而,星期六的這一天,貝羅安一反常態。短短的一天中發生的事情竟然如此難以捉摸:家庭、事業、人生.周遭熟悉的一切似乎都變了……貝羅安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壓力與不安,他的生活是否因此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作者簡介

伊恩·麥克尤恩(IanMcEwan,1948-)是英國當代文壇最優秀、最具影響力的作家之一。畢業於布賴頓的薩塞克斯大學,後在東安吉利大學獲得碩士學位。自其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獲1975年毛姆獎以來。他多次獲得布克獎提名。其作品《阿姆斯特丹》1998年布克獎折桂,《贖罪》獲2002年布克獎提名,《星期六》獲2005年布克獎提名。
主要作品:《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
1975年《水泥花園》 
1978年《床第之間》 
1978年《陌生人的慰藉》 
1981年《時間的孩子》
1987年《無罪者》
1990年《黑犬》 
1992年《白日夢者》 
1995年《愛無可忍》 
1997年《阿姆斯特丹》
1998年《贖罪》 
2001年《星期六》
2005年

媒體評論

麥克尤恩展示了他無與倫比的才華——無論在藝術上.道德上還是在思想上,他都更勝一籌。
——《泰晤士報》路斯·斯卡爾
扣人心弦,是一部讓人愛不釋手的經典,這無疑是麥克尤恩的巔峰之作。
——《旁觀者》安妮塔·布克納
《星期六》終於讓麥克尤恩得以大展才華。
——《星期日電訊報》卡羅琳·摩爾
麥克尤恩在《星期六》中再展風采——自信,傑出,野心勃勃。
——《每日電訊報))路易斯·瓊斯
麥克尤恩天生敏銳的觀察力和無比精確的文筆,現在更增添了張力和厚重的文風。整個故事沒有一絲牽強的感覺。作者成熟的技巧體現得淋漓盡致。這是一部情節緊張又發人深省的小說。
——《觀察家報》蒂姆·亞當斯

目錄

原著序/1
主要人物表/1
第一章
夜冥思——祥和中的隱隱不安/1
第二章
劫後餘生——騷亂中的片刻歡愉/43
第三章
天倫之樂——變遷中的微妙尷尬/99
第四章
劫數難逃——團圓中的突然襲擊/145
第五章
雨過天晴——喧囂中的重獲寧靜/197
答謝詞/235
譯後記/237

前言

那么讓我們舉個例子,比如說,人是什麼?在某個城市中。在某個世紀裡。在蛻變之中。在群體之中。被科學地改造。被有組織的力量統治。被滴水不漏地控制。生存在後機械化的環境裡。極端的希望一個一個破滅。在一個沒有集體意識而同時又貶低個人價值的社會裡,多如牛毛的大眾已使得個性變得毫無價值。統治者將數以億計的物資浪費在對外的戰爭上,卻不知維護自己家園的安定。而任由野蠻和原始在高度文明的城市裡繼續肆虐橫行。與此同時,成千上萬的人開始意識到,也許精誠團結、共同奮鬥可以成就巨變,如同數以兆噸的水曾孕育了海底的有機生命,如同水滴終有一天會令石穿,如同風兒終能鐫刻出懸崖的輪廓。巧奪天工的機械為芸芸眾生開創了新的生活方式。你能否認凡人存在的權利嗎?你怎能忍心自己保守著舊有的價值觀卻看著他們辛苦勞作還依然無法果腹?而你,難道忘記了自己本身就是這群體中的一員嗎?你們本是兄弟姐妹。背叛親緣的人是忘恩負義、淺薄無知的傻瓜。明白了嗎?赫索格問自己,這就是你要的例子,這就是世界運轉的方式。

精彩書摘

第一章子夜冥思——祥和中的隱隱不安距黎明尚待許久,神經外科醫生亨利·貝羅安卻已從睡夢中甦醒。他坐起身來,推開被子,下了床。他不清楚自己究竟是在何時醒來的,但這似乎也無關緊要。這種情況以前從未發生過,但他並未對此感到驚惶甚至有絲毫的意外,因為此刻的他動作靈活、四肢舒適,連背部和雙腿也格外的強健。他一絲不掛地佇立在床邊——裸睡是他素來的習慣——他挺直了身軀,耳邊傳來妻子舒緩的呼吸聲,臥室里清涼的空氣輕撫著他赤裸的肌膚,一切都是那么愜意。床頭鬧鐘顯示現在是清晨三點四十分。他無法理解是什麼喚醒了自己:他既沒有方便的需要,也不曾被夢境或是昨日的思緒所驚擾,甚至不是這世界的狀態使他夜不安寢。佇立在黑暗之中的自己仿佛生於混沌,形神俱全,無拘無束。儘管時間尚早,近日來也頗為勞頓,但他卻並未感覺疲憊,新近也沒有任何事務讓他煩心。事實上,他此刻神清氣爽,心無雜念,有一種莫名的愉悅。他漫無目的地、毫無理由地走向臥室三扇窗戶中離他最近的一扇,步伐的輕鬆和靈活讓他不由得懷疑自己若非身在夢裡便是正在夢遊。倘若果真如此,倒要叫他失望了。因為他對夢境毫無興趣,而情願此刻是真實的。他一切如常,這毫無疑問,他也知道自己睡意已消:知道夢與醒之問的差別,並了解兩者之間的界限,是清醒的根本。
臥室四面寬敞且陳設簡單。當他以近乎滑稽的輕鬆穿過臥室的時候,想到這種愜意終會消逝,他不由得一陣傷感,但這種情緒轉瞬即逝。他站在正中的窗前,輕輕地拉開狹長的木質折窗,小心不去驚動羅莎琳。這樣做固然是出於對妻子的關愛,但也是為了自己的一點私心。他不想被問到在做什麼一他該如何回答,又為什麼要讓解釋破壞這一刻的美妙呢?他又拉開第二層百葉窗,將它折到一邊,然後輕輕地抬起玻璃窗。窗子高出他數英尺,但內置的牽引力讓他毫不費力就將它推了上去。二月的寒意立時湧來,讓他不由得渾身一緊,但他並不以為意。他從三樓眺望著窗外的夜色,整個城市籠罩在霜色的曙光里,廣場上幾棵枯樹形影相弔,三十英尺下的一樓,黑色的箭形圍欄猶如一排長矛巍然聳立。清新的空氣中瀰漫著些許薄霧。街燈的光亮尚未完全湮沒星空的璀璨;廣場對面,南方星空的餘暉照耀在麗晶公園的上空。酒店是重建的,一個仿造品——戰時的費茲羅維亞區遭到了德國空軍的破壞一背後緊挨著的是郵政大樓,後者在白日裡看起來繁忙而破舊,但到了夜裡,樓體半隱半現,再配上像樣的照明,看起來仿佛一座見證著往日輝煌的豐碑。
然而,現今的世道已經變成何等模樣?他常常帶著迷惑和憂慮在工作之餘思考這一問題。但此時此刻,他並沒有那種感覺。他俯身向前,雙手撐在窗台上,將全身的重量都落在掌心,盡情享受著窗外的安寧和純淨。他的視力——一貫很好——現在似乎更加敏銳了。他看到步行廣場上雲母鋪就的小徑熠熠生輝;鴿子的糞便因為日久和寒冷而凝結,幾乎可稱之為美麗,如雪花般灑落在地面。他喜歡廣場上對稱的黑色鑄鐵欄桿及其投射在地上的更加濃烈的陰影,還有那鵝卵石鋪就的方格形的陰溝。滿溢的垃圾箱暗示著生活的富足而非窘迫;環繞著花園的空蕩蕩的長椅,溫柔地期待著每天川流不息的訪客——上班一族來這裡享受午餐,印度青年公寓裡的莘莘學子在這裡攻讀,濃情蜜意的情侶也來卿卿我我或者吵吵鬧鬧,這裡也不乏晝伏夜出的毒販的光顧,更時常有位落魄的老婦在這裡不住地咆哮著“滾開”。她會一連數小時地吼個不停,聽起來好像沼澤地帶的鳥類或者動物園裡的動物一樣。
他矗立在那兒,如大理石雕像般對周遭的寒意無動於衷,眺望著夏洛特街,注視著遠處一巒巒渺小的房屋、腳手架和尖尖的屋頂。貝羅安覺得這座城市是一項偉大的成就、輝煌的創造、自然的傑作——數以百萬的人穿梭在這個歷經了千年的積澱和不斷重建的城市裡,如同是在一個珊瑚礁上,每天休憩、工作、娛樂,多數時候是和諧的,幾乎所有人都期望它能這樣運轉下去。貝羅安所安居的這一方樂土就是這輝煌的縮影;完美的環形花園圍繞著羅伯特·亞當設計的完美廣場——十八世紀的夢想沐浴在現代文明的光芒之中,頭頂著街燈的照耀,腳踏著地下的光纜,新鮮的供水在管道中奔淌,廢棄的污水轉瞬便消失得無影無蹤。
他慣於審視自己的思緒,常常為自己這種持續而扭曲的欣快症而困惑。或許在他熟睡的時候,體內的分子發生了化學事故,如同被打翻了的飲料托盤,促使多巴胺似的受體在細胞內激起一股強烈的反應;不然就是由於星期六的來臨,或者是過度的勞累產生了物極必反的效應,才導致了這種興奮。的確,他這一周過得分外疲憊。下班回來時家裡空無一人,他索性躺在浴缸中讀書,滿足於這種沉默。他正在讀一本達爾文的傳記,是他過度愛好文學的女兒黛茜寄給他的。說是和她希望他接下來該讀的康拉德的小說有關,他還不知道何年何月會去碰那本書——因為航海的題材,無論多么富含哲理,實在難以勾起他的興趣。幾年來她常常批評他的無知已經到了驚世駭俗的地步,於是引導他接受文學教育,糾正他的低俗品位和麻木不仁。她的做法不無道理——他高中畢業之後就直接進入了醫學院,接著又成為像奴隸一般工作的普通醫師,再下來就是占據了全部精力的神經外科的培訓,其間還穿插著擔當人父的責任——一晃十五年過去,他幾乎沒碰過任何醫學書之外的書籍。另外一方面原因則在於是他自認為所目睹過的死亡、恐懼、勇氣和苦難已足以充實多部文學作品。儘管如此,他還是遵照了女兒的吩咐接受了她列出的書單,尤其是自從她移居巴黎市郊去開始一段充滿未知數的女性生活之後,這已經成為了他和女兒保持聯絡的一種方式。今晚將是她六個月以來第一次回家——這是導致他欣快症發作的又一誘因。
他已經落後於黛茜布置的任務了。他一邊用一隻腳趾不時地控制水龍頭以添加熱水,一邊迷離迷糊地閱讀著達爾文如何在倉促之間創作了《物種起源》,以及對再版時修改過的結尾篇章的概述。與此同時,身邊的收音機正在播放著。不苟言笑的布里克斯先生又一次在聯合國發表演講——人們普遍感覺他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戰爭的理由。當他意識到自己根本沒有讀進去的時候,就關掉了收音機,又回到書本上重新再來。有時這本傳記會讓他陷入一種舒適的懷舊情緒,緬懷當初碧草如茵、車水馬龍的浪漫英倫;但其他時候這本書則令他沮喪。達爾文用區區幾百頁的文字就概括了生命的全程——猶如自製的罐裝酸辣醬。尤其當他想到一個生命的存在,及其夢想、親人和朋友,所有這個人奉為至寶的東西和曾經擁有的一切,都可能在一瞬之間輕而易舉地灰飛煙滅時,他就會陷入憂鬱。接下來,當他躺在床上考慮晚餐可以吃什麼的時候,這些思緒又被忘得一乾二淨了。一定是下班回來的羅莎琳給他蓋上了被子,她甚至可能還給了睡夢中的他一個吻。四十八歲的年紀,卻在周五的晚上九點半就已經熟睡了——這正是現代高級白領生活的寫照。他工作努力,周遭的人也是如此,但這一周他格外辛苦,因為醫院的員工中爆發了流感——他的手術量比平時增加了一倍。
憑藉周密的安排再加上分身有術,他得以在一間手術室里實施大型手術,同時督導另外一間手術室里的一名高級實習醫師,還兼在第三間手術室進行一些小型手術。他的醫療中心目前有兩名神經外科的實習醫師——一個是莎麗·麥頓,她的醫術日臻完善而且堪當重任,另外一名是處在培訓期第二年的來自蓋亞那的羅德尼·布朗,很有天賦,也非常努力,但對自己仍然缺乏信心。貝羅安手下的高級麻醉師名叫傑伊·施特勞斯,也在指導他自己的實習醫師吉塔·席亞。這三天來,貝羅安一直讓羅德尼跟在自己身邊幫忙,一同穿梭於三個手術室之間——他的腳步聲在打磨過的走廊里有力地迴響,伴隨著手術室的旋轉門所發出的或低或高的噪音,合成了一首管弦樂團的協奏曲。星期五的手術日程和往常一樣。在莎麗為病人縫合的時候,貝羅安則走到隔壁為一位老祛除三叉神經疼和痙攣。這種小手術至今仍能帶給他愉悅——他喜歡其中的迅速和精準。他將戴著手套的食指滑進老人的嘴裡,試探一下疼痛的部位,然後僅僅瞄了一眼影像強化儀,就拿起一根長長的探針,從口腔外部刺向三叉神經集中的部位。傑伊從隔壁過來觀摩吉塔如何使老人恢復片刻的清醒。探針尖端的電刺激設備抵著老人的臉頰,讓她感到一陣刺麻,在她迷迷糊糊地確認地方是正確的以後——貝羅安一開始就找對了地方——她又再次進入麻醉狀態,同時神經接受著射頻熱凝治療儀的烘烤。這個手術的難度在於既要讓患者保持輕微的觸覺,同時又為她祛除疼痛一所有的一切都在十五分鐘內完成;三年的痛楚,所有尖銳的、刺骨的疼痛,都徹底結束了。
他輕輕地鉗住中腦主動脈上的動脈瘤——他是醫學藝術的大師——並在丘腦的腫瘤上做了一個活組織切片檢查,丘腦部位是不可能動手術的。病人是一個二十八歲的職業網球運動員,已經出現了急性失憶的症狀,當貝羅安從顱內深處抽出探針時,他一眼就判斷出那裡的組織已經發生變異,化療和放射治療不太可能有明顯的療效。實驗室的口頭報告證實了他的診斷。當天下午,他把這個不幸的訊息告知了患者年邁的雙親。
接下來是一個開顱手術,患者是一位患有腦膜瘤的五十三歲的國小校長。腫瘤正處於運動中樞神經區,貝羅安透過探針藉助腦膜分離器對它採取了徹底的治療措施,將它從大腦里清除乾淨。接著,由莎麗進行縫合,貝羅安則到另外一間手術室給一位四十四歲的肥胖患者實施多層腰椎切除手術,他是海德公園的一名園丁。貝羅安切開足有四英尺厚的皮下脂肪才看到病人的椎骨,每當他用力下壓去切除椎骨的時候,患者都會在手術床上不合作地扭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