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江西》

《文化江西》

《文化江西》是由周堃編著,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於2006年7月1日出版的一本書籍。《文化江西》勤勞智慧的江西人民創造了星光璀璨的古代文明,描繪了濃墨重彩的近代畫卷,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現代篇章。

基本信息

簡介

文化江西文化江西

漫歷史長河,川流不息。勤勞智慧的江西人民創造了星光璀璨的古代文明,描繪了濃墨重彩的近代畫卷,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現代篇章。尤其是在人民共和國即將噴薄而出的血與火的拼搏中,江西省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卓越功勳。共和國成立50多年來,在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三代中央領導集體的親切關懷及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江西人民團結奮鬥、艱苦創業,又以輝煌的成就為偉大祖國的繁榮昌盛作出了巨大奉獻。

江西省,簡稱贛。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道省名,又因為江西省最大河流為贛江而得簡稱。全省共設南昌、九江、景德鎮、萍鄉、新余、鷹潭、贛州、宜春、上饒、吉安、撫州等11個設區市,99個縣(市、區)。南昌市為江西省會。

江西省地處中國東南偏中部長江中下游南岸,東鄰浙江、福建,南連廣東,西靠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江西為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閩南三角地區的腹地,與上海、廣州、廈門、南京、武漢、長沙、合肥等各重鎮、港口的直線距離,大多在六百至七百公里之內。古稱江西省為“吳頭楚尾,粵戶閩庭”,乃“形勝之區”。

全省土地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里,占全國土地總面積的1.74%,居華東各省市之首。境內除北部較為平坦外,東西南部三面環繞有幕阜山脈、武夷山脈、懷玉山脈、九連山脈和九嶺山脈,中部丘陵起伏,成為一個整體向鄱陽湖傾斜而往北開口的巨大盆地。全境有大小河流2400餘條,贛江、撫河、信江、修河和饒河為江西五大河流。鄱陽湖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候鳥栖息地。

江西處北回歸線附近,全省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341毫米到1940毫米;無霜期長,為亞熱帶濕潤氣候,十分有利於農作物生長。全省生態環境良好,森林覆蓋率達59.7%,居全國前列。礦產資源豐富,銅、鎢、鈾、鉭、稀土和金、銀被譽為江西省的“七朵金花”。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江西人才輩出陶淵明、歐陽修、曾鞏、王安石、朱熹、文天祥、宋應星、湯顯祖、詹天佑等文學家、政治家、科學家若群星燦爛,光耀史冊。

江西是中國革命的搖籃。八一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毛澤東、朱德在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央蘇區的中心就在贛南的瑞金。江西為中國革命犧牲的有名有姓的烈士達25萬人之多。
目錄:
[開篇:走進江西]/1
江西交通提示/4
[贛州,尋找客家文化歷史的痕跡]/5
贛南客家圍屋/7
話說圍屋裡的客家人/9
龍南主要客家圍屋/10
關西新圍/10
燕翼圍/11
烏石圍/13
沙壩圍/13
栗原圍/13
客家背景資料/14
客家溯源/14
贛南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15
客家形成的歷史/15
龍南客家圍屋旅遊提示/17
客家人南遷的新起點——梅關/l7
庾將軍祠的來歷/18
贛南客家文化明珠——通天岩石窟藝術/19
贛州客家文化:興國山歌/21
贛州市周邊名勝古蹟景點/22
章貢區/22
宋代古城牆/22
八境台/22
郁孤台/23
文學作品選/24
贛州文廟/25
情溢香江的三百山國家森林公園/25
崇義聶都溶洞群/26
崇義陽嶺森林公園/27
龍南南武當山/27
石城縣通天寨/27
共和國的搖籃——瑞金/27
贛州關食、地方特產/28
贛州旅遊服務相關資料/30
[吉安,紅色土地上驕傲的廬陵文化]/33
廬陵文化背景資料/35
廬陵文化興盛史/35
廬陵文化代表人物/35
廬陵民間燈彩藝術/36
千年古村——釣源村、漢陂村/37
吉安市周邊名勝古蹟景點/42
一代精品吉州窯陶瓷遺址群/42
獨具特色的吉州瓷/43
曲瀨明清古村群/44
安福縣孔廟和文塔/45
千年古村流坑/45
文天祥紀念館/47
曾鞏讀書岩/48
撫州王安石紀念館和湯顯祖紀念館/48
革命搖籃——井岡山/50
民間趣聞/53
文學作品選/53
吉安美食、地方特產/55
吉安旅遊服務相關資料/56
[南昌,刻畫歷史和人文與自然的畫卷]/59
人間滄桑話朱耷/61
青雲譜道院八大山人紀念館/64
感受贛商文化的千年古村——安義/65
南昌市周邊名勝古蹟景點/67
千古絕唱鑄就滕王閣/67
百花洲/69
南昌起義總指揮部舊址/70
南昌人的寶塔——繩金塔/70
人與自然和諧的天香園和象山森林公園/72
梅嶺國家森林公園/73
旅遊購物場所/74
南昌關食、地方特產/74
南昌市旅遊服務相關資料/76
南昌市市內主要旅遊公交線路交通提示/77
[鄱陽湖——湖光山色美如畫]/79
珍禽王國世界——鄱陽湖國家
級自然保護區/81
[九江,大山大江盡展人間風流]/85
踏波重訪石鐘山/87
文學作品選/89
鄱陽湖仙島——鞋山(大孤山)/90
廬山,一座宗教聖地之山/92
蓮宗祖庭——東林寺/93
西林寺/97
海會寺/97
文學作品選/98
白鹿洞書院/99
避暑勝地——廬山/100
廬山博物館/103
小天池/103
岳母墓/103
觀音橋/104
廬山詩文選輯/104
洞穴景觀江南一奇/108
蓮花洞奇觀/108
龍宮洞風景區/109
獅子洞/110
湧泉洞/110
九江市周邊名勝古蹟景點/111
潯陽區/111
甘棠湖和煙水亭/111
天花宮/113
潯陽樓/113
能仁古剎/113
九江長江大橋/115
琵琶亭/115
文學作品選/117
乾島之湖——柘林湖/118
佛教旅遊勝地雲居山/119
銅嶺銅礦遺址/120
九江莢食、地方特產/122
九江市旅遊服務相關資料/123
[景德鎮,認識CHINA從這裡開始]/127
景德鎮瓷器資料/129
江南第一衙浮梁古縣衙/131
瑤里追尋占風/114
明清商業街/135
程氏宗祠/135
一步嶺/135
獅崗勝覽/136
大夫第/136
進士第/136
宏毅祠/136
陳毅舊居/136
繞南古陶瓷博覽區/137
汪胡自然風景區/137
南山瀑布/137
徽州古道/137
景德鎮市周邊名勝古蹟景點/138
景德鎮陶瓷館/138
高嶺/138
景德鎮陶瓷歷史博物館/140
陶瓷歷史博覽區/140
湖田古瓷窯遺址/140
楊梅亭古瓷窯址/141
黃泥頭古瓷窯遺址/141
龍珠御閣/142
三間廟明清古街/142
祥集弄民居3號和11號明代建築/142
紅塔/143
樂平、弋陽古戲台和弋陽腔/144
洪源仙境/145
景德鎮美食、地方特產/146
景德鎮旅遊服務相關資料/147
[贛東北,歷史鑄就人文與自然的熱土]/149
走進婺源——感受中國最美麗的農村/151
讀解婺源/153
人文婺源/155
人文地理構建婺源旅遊的文化精髓/161
小橋流水人家——李坑/161
建築藝術寶庫——汪口俞氏宗祠/162
鍾靈毓秀之鄉——偉人故里江灣/164
踏青自然生態綠洲——曉起/165
廊橋漫步醒夢——彩虹橋/167
浙源鳳山龍天塔/168
黃村經義堂/168
文公山風景區/169
幽巷故里尋根——徽派明清民居/170
明清建築雕刻藝術/175
文化歷史寶庫——全國縣級“第一館”婺源縣博物館/177
自然風光構成婺源外在的獨特魅力/177
寄情婺江悠水——漂流閒情/178
攜手歲月同行——千年古木/178
飛流瀉玉清泉——瀑布風姿/180
留戀青山綠水——鴛鴦湖風采/181
古蹟煥發新韻——水利樞紐和驛道/182
國家森林公園——靈岩洞探秘/183
名木古樹園——石城/184
天上人間——江嶺/184
千年古樟王——嚴田古樟民俗園/185
金山生態茶業觀光園/186
民間文化藝術聯繫著婺源的歷史軌跡/186
採摘民俗風情——歷史長河的痕跡/186
品賞鄉土音韻——民間藝術之花/187
節慶與娛樂/192
美食/192
特色產品與旅遊購物/193
旅遊線路圖/195
旅遊信息和特別提示/195
交通和住宿指南/197
婺源民間軼事、史實、歷代名人/201
皇子隱居——胡昌翼/201
理學大師——朱熹/201
明朝著名篆刻家一何震/201
半個狀元——韓應龍/202
洪秀全祖籍婺源/202
清代著名音韻學家——江永/202
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203
胡適始祖——昌翼公/203
汪精衛祖籍婺源/203
歷代名人游弋婺源/203
婺源文學作品選/204
西太平洋邊緣最美麗的花崗岩——三清山/207
訪仙人洞.探神農宮/209
上饒市周邊名勝古蹟景點/212
鵝湖書院/212
上饒集中營風景區/213
龜峰/214
龍虎山/217
上饒美食、地方特產/219
贛東北旅遊服務相關資料/221
[贛西: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223
道教名山——樟樹閣皂山/225
宜春市周邊名勝古蹟景點/226
休閒明月山/226
仙女湖/227
宋應星紀念館/228
天然氧吧——三爪侖/229
寶峰寺/229
仙道丹爐聖地——武功山/230
宜春及周邊地區美食、地方特產/233
贛西旅遊服務相關資料/236

書摘

話說圍屋裡的客家人
在贛州,說贛州,說客家,同屋就是客家的象徵。客家人可以不住圍屋,但住在圍屋裡的,一定是客家人。
當年,一代代中原人舉家遷移到贛南。贛南這塊山區的丘陵山谷,到處是無數個零零碎碎、大大小小的河谷盆地,雖然不富饒,卻給習慣農作的中原人一片安身棲息之地,也最終讓他們變成了地道的南方山民。對長期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具有重農思想和悠久農耕文明的中原漢族人來說,讓他們放棄傳統的生活方式,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在贛南山區,他們依然選擇農耕生活方式。面對戰亂或宗族之間的爭鬥,為了生存的需要,他們將中原建築中的許多方式和造型,引入了當地,高大的圍屋就是這種歷史的必然選擇,同屋成為保護族人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的軍事堡壘。他們在樓上房屋之間,修通許多小門,平時各自過各自的生活日子,一旦遇到外部侵擾,他們家家開門就連成了一條抵抗外來入侵的大迴廊。

生活在圍屋的客家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婦女們從不受漢族女人纏足的約束。到田頭地里幹活,從來就是一雙天足。只有走親訪友時,她們才穿著漢族人的傳統繡花鞋。客家婦女穿的繡花鞋的樣式很像唐宋時期的“鸞尾鳳頭”鞋。

在圍屋裡的生活小天地里,形成一種有別於中國其他地區漢族的傳統生活方式。一個大的圍屋裡,常常住著幾百人,甚至上千人,他們同姓、同宗,有的還是同一祖先的直系血緣後代。當圍屋內容納不下新增家庭成員時,長子這一支就被留在老屋,其他兒子則分出去再蓋新屋。曰月輪迴,春秋交替,就這樣,一代代客家人圍著圍屋繁衍生息。他們在圍屋裡上演著一幕幕人生喜怒哀樂、悲歡離合的故事。儘管客家人創業的歷史已絕塵而去,但古老的圍屋早巳把它凝同成永恆。

客家人創造了具有特有地域特色的客家文化。客家燈彩表演、客家歌舞、東河戲、贛南採茶戲、客家大鼓、客家民俗風情等等,記錄了一個民族民系的精神財富。

今天,我們走進古老的圍屋,仿佛在觸摸著客家歷史的脈搏,撿拾起散落在高牆厚壁上的歲月殘片,拼接成客家近千年的歷史軌跡。古老的圍屋帶給我們的感受,更多的是歷史的滄桑感。那種簡樸的生活方式,那種古樸的居住環境,那種悠閒的生活節奏,那種夾在古老與現實中的生存的渴望……我們無法用簡單的語言去表達。過去的歲月已經消失,古老的圍屋留給我們以至子孫後代的,是一種深情的眷戀,是一種文化的延續,更是一曲生命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