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

《攤破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鉤》是五代十國時南唐中主李璟的作品。這首詞借抒寫男女之間的悵恨來表達作者的愁恨與感慨。上片寫重樓春恨,落花無主。下片進一層寫愁腸百結,固不可解。有人認為這首詞非一般的對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後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李璟借小詞寄託其彷徨無措的心情。

基本信息

原詞

手卷真珠上玉鉤手卷真珠上玉鉤

手卷真珠上玉鉤,
依前春恨鎖重樓。
風裡落花誰是主?
思悠悠。
青鳥不傳雲外信,
丁香空結雨中愁。
回首淥波三峽暮,
接天流。

注釋

真珠:即珠簾,真正的珍珠做的帘子。
青鳥:傳說曾為西王母傳遞訊息給武帝。這裡指帶信的人。
雲外:指遙遠的地方。
丁香結:丁香的花蕾。此外詩人用以象徵愁心。

譯文

捲起真珠做的帘子,掛上簾鉤,在高樓上遠望的我和從前一樣,愁緒依然深鎖。風裡的落花那么憔悴,誰是它的主人呢?使我越想越茫然。
信使不曾捎來遠方行人的音訊,雨中的丁香花讓我想起凝結的憂愁。我回頭眺望暮色里的三峽,看江水從天而降,浩蕩奔流。

題解

這首詞借抒寫男女之間的悵恨來表達作者的愁恨與感慨。
上片寫重樓春恨,落花無主。下片進一層寫愁腸百結,固不可解。有人認為這首詞非一般的對景抒情之作,可能是在南唐受後周嚴重威脅的情況下,李璟借小詞寄託其彷徨無措的心情。李璟的詞,已擺脫雕飾的習氣,沒有晦澀之病。辭語雅潔,感慨深沉。

作者簡介

李璟李璟

李璟(916-961),字伯玉,原名李景通,徐州人,南唐烈祖李昪的長子。升元七年(943年)李昪過世,李璟繼位,改元保大。年號保大,後因受到後周威脅,削去帝號,改稱國主,史稱南唐中主,又為避後周信祖(郭璟)諱而改名李景。廟號元宗。好讀書,多才藝。
流派:南唐詞派
代表作:《浣溪沙》
作品集:《南唐二主詞》收錄4首,《草堂詩餘》收錄1首。

詞牌介紹

攤破浣溪沙》,又名《添字浣溪沙》。實為《浣溪沙》之別體,不過多三字兩結句,移其韻於結句而已,因有“添字”“攤破”之名。雙調,四十八字,上片四句三平韻,下片四句兩平韻。此調五代和凝詞稱《山花子》,《山花子》本唐教坊曲名。近代在敦煌發現的《山花子》調雖字數與和凝詞相同,但為仄韻,所以不能認為是一個詞體。

詞牌格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平仄仄平平(韻)。
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作品賞析

書法作品書法作品

這是一首傷春詞
“手卷真珠上玉鉤”一句,“真珠”二字或作“珠簾”,但正如古人所云:“言‘真珠’,千古之善讀者都知其為簾,若說‘珠簾’,寧知其為真珠耶!是舉真珠可包珠簾,舉珠簾不足以包真珠也。後人妄改,非所謂知音。”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二句委婉、細膩,捲簾本欲觀省景物,借抒懷抱,而既卷之後,依舊春愁浩蕩。可見,“鎖”是一種無所不在的心靈桎梏,使人慾銷愁而不可得。
而“春恨”並不是抽象的,“風裡落花誰是主”,風不僅吹落花朵,更將凋零的殘紅吹得四處飛揚,那么,何處是歸宿呢?在這裡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飄零,孤獨無依。
結句“思悠悠”,正是因此而思緒蕭索,悠然神往。
下片起始“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則點出了“春恨”綿綿的緣由所在。青鳥是古代傳說中傳遞信息的信使。青鳥不傳信,於是有“丁香空結雨中愁”的嘆息。丁香結是愁思的傳統意象。李商隱《代贈》詩云:“芭蕉不展丁香結,同向春風各自愁”。
至此,詞的感情已經十分濃郁、飽滿。當手卷真珠上玉鉤的時刻,已經春恨綿綿;風裡落花無主,青鳥不傳信,丁香空結,則徒然的嚮往已經成為無望,這已是無可逃避的結局。
最後以景語作結:“回首綠波三楚暮,接天流”。楚天日暮,長江接天,這樣的背景暗示著愁思的深廣。
“接天流”三個字讓人想起“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就這一意境而言,李璟李煜父子是一脈相承的。
另外,從整首詞來看,末句的境界突然拓展,詞中的一腔愁懷置於一個與其身世密切相關的歷史地理環境中,與心靈的起伏波動也是密切相合的。

品詞

王方俊《唐宋詞賞析》 :全詞情景融為一體,氣象雄偉,意境深沉委婉,留有餘韻,可稱詞中之神品,不為過譽。
《漫叟詩話》:李璟有曲雲“手卷真珠上玉鉤”,或改為“珠簾”,非所謂遇知音者。
《詩話總龜》:《翰苑名談》雲李璟“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思清句雅可愛。
黃蓼園《蓼園詞選》:清和宛轉,詞旨秀穎。
《南唐二主詞輯述評》引《翰苑名談》云:清雅可誦。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