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

《摩登時代》(Modern Times),是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導演並主演的一部經典喜劇電影,於1936年上映。本片故事發生在美國二十年代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查理(卓別林飾)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院,這一切都是與當時的經濟危機給人們帶來的生存危機有著密切的聯繫。而在艱難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場面溫馨感人煥發著人性的光輝。這部《摩登時代》被認為是美國電影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也是查理·卓別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基本信息

劇情介紹

《摩登時代》《摩登時代》

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經濟蕭條時期,工人查理在工廠幹活、發瘋、進入精神病院,這一切都是與當時的經濟危機給人們帶來的生存危機有著密切的聯繫。而在艱難的生活中,查理和孤女相濡以沫,場面溫馨感人煥發著人性的光輝。影片的結尾則是常見的“黎明曙光”,代表了好萊塢的一般模式,更被中國早期影片奉為經典。本片是卓別林最後一部無聲影片,他有感於世界經濟危機給失業工人帶來的痛苦,決定用電影的形象語言來吶喊。1935年,電影已進入有聲時代,可卓別林認為,用滑稽誇張的肢體語言,要遠勝於對白,於是他只在片中加入配樂和少許音響就上映了。影片辛辣犀利的諷刺,揭示出工人遭受資本家欺壓,榨盡他們最後血汗的嚴酷現實,招致國際資本勢力的群起反擊。卓別林以其高超的表現手法向世人展示了一幅代表千百萬失業者遭遇的生活畫像。

影片《摩登時代》(Charles Chaplin in Modern Times)描寫的是人和機器的衝突。背景是當時的美國工業因為轉用機器而大量解僱工人所造成的失業浪潮,而主角夏爾洛是這個時代的悲劇代表人物:他在不斷加快的傳送帶式的作業線上被弄得精神失常、被捲入巨大的機器齒輪中、被出了毛病的吃飯機器在他悲戚驚恐的臉上不住扇打……。這些影像無不反映了機器時代所帶來的恐懼與打擊。最後夏爾洛失業了,他加入了找工作的巨大洪流之中;甚至無意中領導了示威運動的民眾,然而最後仍是改變不了他可憐的命運。唯一不用為生活操心的最好地方是監獄,所以為了進監獄,夏爾洛不惜主動替人頂罪。然而事與願違,監獄進不去,不過卻因禍得福得到了受他幫助的那個女孩的愛。

現實生活雖然困苦,但要懷抱希望的去生活。是而,影片結尾之處夏爾洛示意女孩改變一臉嚴肅的神情,滿懷期望與喜悅的和他去尋找新的生活。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 演員 配音
A factory worker (as Charlie Chaplin) 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
A gamin 寶蓮·高黛/Paulette Goddard ----
Cafe proprietor 亨利·伯格曼/Henry Bergman ----
Gamin's sister (uncredited) 格洛麗亞·德黑文/Gloria DeHaven ----
Big Bill (as Stanley Sandford) Tiny Sandford ----
Mechanic 切斯特·康克林/Chester Conklin ----
Burglar Hank Mann ----
Gamin's father Stanley Blystone ----
President of the Electro Steel Corp. (as Allan Garcia) Al Ernest Garcia ----
Cellmate (as Dick Alexander) Richard Alexander ----
Minister Cecil Reynolds ----
Minister's wife (as Myra McKinney) Mira McKinney ----
J. Widdecombe Billows (as Murdoch McQuarrie) Murdock MacQuarrie ----
Juvenile officer Wilfred Lucas ----
Sheriff Couler (as Ed Le Sainte) Edward LeSaint ----
Head waiter Fred Malatesta ----
Turbine operator (as Sam Stein) Sammy Stein ----
Woman with buttoned bosom Juana Sutton ----
Billows' assistant Ted Oliver ----
Billows' assistant (uncredited) Norman Ainsley ----
Worker (uncredited) Bobby Barber;Chuck Hamilton;Jack Low;Harry Wilson ----
Assembly line worker next to Big Bill (uncredited) Heinie Conklin ----
Shipbuilder (uncredited) Frank Hagney ----
Cafe patron (uncredited) Lloyd Ingraham ----
Assembly line foreman (uncredited) Walter James ----
Doctor (uncredited) Edward Kimball ----
Paddy Wagon Policeman (uncredited) Bruce Mitchell ----
Convict (uncredited) Frank Moran ----
Assembly line relief man (uncredited) James C. Morton ----
Burglar (uncredited) Louis Natheaux ----
Other waiter (uncredited) John Rand ----

職員表

職員表
製作人: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導演: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副導演(助理):Carter DeHaven;亨利·伯格曼/Henry Bergman
編劇: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攝影:Ira H. Morgan;Roland Totheroh
配樂:查理·卓別林/Charles Chaplin
剪輯:Willard Nico
選角導演:Al Ernest Garcia
藝術指導:Charles D. Hall
美術設計:J. Russell Spencer

角色介紹

查理|演員查理·卓別林
經濟大蕭條使得大批工人失業,工廠對工人的剝削更加殘酷。單調而又瘋狂的機械勞動終於使查理精神失常,被送進醫院。出院後,失了業的查里陰差陽錯地被當成罷工首領抓進了監獄。出獄後,查里在一家造船廠找到了工作,可是由於出現紕漏,不久又被辭退了。他路遇一個流浪女,從此與其患難與共。查里先後在百貨公司做過守夜,回鋼廠幹了幾天,在酒館當過侍者兼歌手,最後為了救流浪女,兩人再次流落街頭。可是如此境遇的查里仍然信心十足,並鼓勵流浪女勇敢面對人生。
查理·卓別林
孤女|演員寶蓮·高黛
她是一個沒有母親的女孩,她的父親被槍打死了,她只能逃離居所,後來她偷了一隻麵包,被捕。逃出後,結識了查理,兩人互相幫助。孤女找到了工作,卻被通緝,便與查理一同逃離。
寶蓮·高黛
大比爾|演員TinySandford
大比爾本是和流浪漢一同工作的工人,後來因為失業,不得已組織團伙去商店搶劫。
Tiny Sandford
機械工|演員切斯特·康克林
一個修理機械的老頭子,查理成為他的助手,卻幫倒忙,後來隨著大批工人一同失去了工作。
切斯特·康克林

幕後花絮

評論

You'll never laugh as long and as loud again as long as you live! The laughs come so fast and so furious you'll wish it would end before you collapse!

幕後製作

卓別林對社會的敏銳觀察力及天才的想像力,對人和機器的關係提供了最為生動的演繹。觀眾永遠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機器卷進卷出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麻木機械,在人的鼻子、鈕扣擰緊螺母的鏡頭。1935年,電影已進入有聲時代這是卓別林為無聲片畫上的輝煌句號,同時也是他在電影藝術上告別流浪漢形象邁向更加成熟的標誌。

影片製作

製作公司

Charles Chaplin Productions [美國]

發行公司

聯美電影公司 [美國] (1936) (USA) (theatrical) (as United Artists Corp.)

Dr. Hauser & Company (1936) (Austria) (theatrical)

Tobis-Filmverleih GmbH [德國] (1936) (Germany) (theatrical)

United Artists Corporation Ltd. [英國] (1936) (UK) (theatrical)

United Artists [法國] (1936) (France) (theatrical) (as Les Artistes Associés S.A.)

Classic Entertainment (1972) (USA) (theatrical) (re-release)

Playhouse Home Video [美國] (1985) (USA) (VHS) (For CBS/Fox Video)

Key Video [美國] (1989) (USA) (VHS) (For CBS/Fox Video)

Chapel Distribution (1997) (Australia) (theatrical)

MK2 Diffusion [法國] (2001) (worldwide) (all media)

Manga Films S.L. [西班牙] (2003) (Spain) (theatrical) (re-release)

Warner Home Video (2003) (Netherlands) (DVD) (VHS)

華納家庭視頻公司 [美國] (2003) (USA) (DVD)/(2006) (USA) (DVD)/(2005) (USA) (DVD)

CBS/Fox [美國] (USA) (video) (laserdisc)

Capitol International Video [義大利] (Italy) (VHS)

Continental Home Vídeo [巴西] (Brazil) (DVD)/ (Brazil) (VHS)

標準收藏 [美國] (2010) (USA) (DVD)

Fox Video [美國] (USA) (video) (laserdisc)

Image Entertainment Inc. [美國] (USA) (DVD)

Park Circus [英國] (2010) (UK) (DVD)

上映時間

國家/地區上映/發行日期(細節)

美國USA1936年2月5日

英國UK1936年2月11日

挪威Norway1936年3月23日

芬蘭Finland1936年4月12日

瑞典Sweden1936年4月16日

法國France1936年9月24日

義大利Italy1936年12月18日

中國香港Hong Kong1937年5月7日

日本Japan1938年2月9日

澳大利亞Australia1938年2月17日

西德West Germany1956年3月31日

英國UK1972年2月8日......(re-release)

日本Japan1972年11月25日......(re-release)

芬蘭Finland1973年10月19日......(re-release)

德國Germany1997年3月6日......(re-release)

挪威Norway2000年5月3日......(Kristiansand International Children's Film Festival)

法國France2003年5月25日......(Cannes Film Festival)

法國France2003年6月4日......(re-release)

比利時Belgium2003年6月18日......(re-release)

西班牙Spain2003年8月29日......(re-release)

希臘Greece2003年9月5日......(re-release)

挪威Norway2003年9月6日......(re-release)

荷蘭Netherlands2003年9月7日......(Film by the Sea Film Festival)

瑞典Sweden2003年10月24日......(re-release)

奧地利Austria2003年12月19日......(re-release)

美國USA2003年12月25日......(re-release)

中國香港Hong Kong2004年2月5日......(re-release)

墨西哥Mexico2004年3月4日......(Muestra Internacional de Cine)

智利Chile2004年5月7日......(re-release)

丹麥Denmark2004年5月19日......(re-release)

德國Germany2005年6月2日......(re-release)

挪威Norway2006年4月16日......(re-release)

影片評價

本片是卓別林早期黑白電影作品之一。雖然由於當時技術的限制,影片的配樂和特技都無法和當今的好萊塢影片媲美。但是,卓別林的喜劇表演天分使這部影片成為了世界電影史上的經典之一。在1978年巴西《標題》雜誌刊登的世界有史以來的100部最佳影片中名列第七位。

片中喜劇手法和視覺手段都有著卓別林獨特匠心的痕跡。而其主題則更為突出,圍繞美國當年工業起步時期美國勞苦人民的生活悲劇展開了詼諧的諷刺。查理這個普普通通的工廠工人在節奏異常緊張的流水線上瘋狂工作。毫無間歇的勞作終於讓他發了瘋,一見到圓形的東西,就忍不住要用扳子上緊。查理髮瘋的一幕從形式上的確引人發笑,但實質上卻暴露出是發人深思的社會現象。在如今的中國,很多人無力承受生活和工作壓力,逐步走向了崩潰的邊緣。這的確是一個我們應該注意的問題。

獲得榮譽

本片被美國電影學會列入以下名單:

1998年:AFI百年百大電影-81位

2000年:AFI百年百大喜劇片-33位

2007年:AFI百年百大電影(十周年版)-78位

導演簡介

查爾斯.卓別林查爾斯.卓別林

查爾斯.卓別林(1889-1977),生於倫敦

貧民區,五歲開始登台表演。1910年因在白金漢

主演短劇博得好評而獲得去美國的機會。1914年主演了第一部影片《謀生》。從其第13部影片《雨中災難》

開始一個人導演。1917年與第一國際公司簽約,在好萊塢的日落街建設片場,並且改革了過去的拍片方式。1919年參加組織聯美影片公司,1950年退出。其間卓別林自導自演了《淘金記》

、《城市之光》等一系列不朽之作。1953年離開美國到瑞士定居。1972年重回美國接受了表彰他終身成就的奧斯卡特別獎

卓別林(1889--1977)出生於倫敦一個貧苦演員家庭,父母都是遊藝場的歌舞演員

。他的童年動盪不安,10歲時他就進了一個滑稽劇團

充當演員

,開始獨立謀生。1907年他加入著名的卡爾諾啞劇劇團

。1913年他隨團去美國演出,其間與啟斯東公司簽定了契約,開始在製片人

兼導演

--塞納特

手下拍片。

1914年,他演出的第一部喜劇片《謀生》問世。不久,前文提到的流浪漢夏爾洛的形象在他的第二部影片《陣雨之間

》中首次登台亮相,成為日後卓別林喜劇電影的重要標誌。這一時期他拍攝了大量的短片,以精湛的啞劇

技巧、完美的銀幕形象

成為聞名世界的喜劇演員。

1923年他創建了自己的查理.卓別林影片公司,成了好萊塢第一個真正獨立製片的藝術家。他一身兼任製片、編劇、導演、演員、作曲,拍出了他一生中最傑出的作品:《巴黎一婦人》(1923年)、《淘金記》(1925年)、《馬戲團》(1928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時代》(1936年)、《大獨裁者》(1940年)、《凡爾杜先生》

(1947年)、《舞台生涯》

(1952年)等等。

1952年他受到麥卡錫主義

的迫害,被迫離開美國

。1957年他在英國執導並主演了《一個國王在紐約》

,他導演的最後一部影片是《香港女伯爵》(1967年)。

1972年,他重返好萊塢,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接受了為表彰他"在本世紀為電影藝術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貢獻"而授予他的藝術成就獎。卓別林關注"小人物"的命運,將人道主義精神與社會批判因素融入他的喜劇之中,創造了世界喜劇電影不可逾越的高峰。

影片效應

《摩登時代》《摩登時代》

1936年2月5日,《摩登時代》在紐約利沃里劇院首映。當時正置世界經濟危機後期,資本主義國家工人普遍失業,社會動盪,經濟蕭條。在如今資本主義依然存在的今天,此影片仍然是一部很好的反映資本主義剝削本質的影片,亦可看出資本家為了獲得剩餘價值不擇手段的做法,拚命地壓榨無產階級工人。

卓別林的《摩登時代》這部電影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它讓人們在笑聲中看到資本主義黑暗以及不合理的社會制度。資本主義國家殘酷、黑暗的現實,資本家無休無止的壓榨,已使許多人民無法生存,流浪街頭,沿街乞討,連工人的吃飯時間都相剝奪,因此發明了吃飯機器,讓工人在吃飯時能騰出手腳來繼續幹活……種種做法的最終目的都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剩餘價值,因為剩餘價值才識資本家最終想要獲得的就是更多的剩餘價值。

《摩登時代》《摩登時代》

在影片開始的鏡頭裡,先是羊群擁護在一起走過,緊接著是一大群工人擁護著走進工廠,形式接近,給人一生種想啞然失笑的感覺,同時又使人對那個造成“機械化”的社會形態的深深思索。暗喻工人的命運和羊群一樣,而查理正是這千百個人中的一個。再如影片還通過豪華的碳化商店、幻想中花園別墅和現實中的破舊木屋,提示了理想和現實的矛盾。在監獄裡,人雖失去了一切自由,但不用為失業、飢餓所困擾。在街頭,人雖然獲得流浪的自由,但要為無家可歸、難以充飢而痛苦。在工廠,人雖能維持生計,但他卻是機器的奴隸。卓別林以獨特的視覺形象概括了摩登時代的矛盾本質。在卓別林自己評論來說:那部電影是從一個抽象的概念──批評我們的機械化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

我永遠忘不了主人公查理被機器卷進卷出的鏡頭,以及被流水線弄得變成麻木機械的工具人,竟然想要在人的鼻子、鈕扣上擰緊螺母的鏡頭。一開始的大鐘內部齒輪運轉的特寫,便清楚描述了當時社會裡的機械化的社會秩序。雖然其電影所敘述的歷史背景,是在三十年代資本主義逐漸走向壟斷的時代,那個時代對於資本主義國家的低層階級而言是苦不堪言的,面對機器時代的來臨,他們只能感到無所適從。

同名歌曲

歌曲概述

《摩登時代》是中國香港殿堂級搖滾樂隊Beyond的音樂作品之一,它收錄在Beyond於1989年發行的粵語專輯《BeyondIV》內。該作品的詞作者為翁偉微,曲作者為葉世榮,演唱者為Beyond。

基本信息

歌名:摩登時代

作詞:翁偉微

作曲:葉世榮

演唱:Beyond

編曲:Beyond

發行年份:1989年

所屬專輯:《BeyondIV》

歌詞

這世代

一向習慣逃避看似有理的荒謬

一再習慣承受每晚季節的苦悶

無論分分鐘鍾天氣有改變我卻好少理

無論東方西方主意有呼喊我當耳邊風

一身風褸一起飛車占據我今晚

手中香菸杯中生啤難平人憤怒

這世代

需要習慣逃避發覺無理的荒謬

需要自醉承受這個季節的苦悶

卡拉ok歌聲穿梭似戴滿歡笑

青春包裝灰色的心人人如是

這世代

一聲祝福一班飛機放棄這都市

出於當天拋開當天流亡何地

這世代

東西不分不分西東放棄我主見

生於今天不知今天人人如是 ;

作者介紹

曲作者葉世榮:中國香港殿堂級搖滾樂隊Beyond的鼓手,其籍貫為廣東省台山市。葉世榮受DeepPurple的影響而開始接觸搖滾音樂,並且自學了打擊樂器和吉他等。1983年與黃家駒等人組成了Beyond,從此走上了人生的音樂旅途。Beyond解散後,葉世榮開始發展其個人事業,發表了幾張個人唱片;並且和不同的音樂人合作,推出了許多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同時成立公司培養年輕音樂人,為樂壇輸送新鮮的血液。另外葉世榮是知音鑔片(ZILDJIANCymbals)香港地區代言人。;

演唱者

Beyond:中國香港殿堂級搖滾樂隊,成立於1983年,其隊名的中文意思為“超越”。樂隊屬於原創型,其作品以寫實為主。樂隊曾經過多次地人事變動,其中以黃家駒、黃家強、黃貫中、葉世榮四人的陣容最廣為人知;自從黃家駒於1993年在日本東京意外去世之後,樂隊沒有再尋找新成員填補。;

查理·卓別林的相關影視作品

查理·卓別林,英國喜劇演員及反戰人士,在無聲電影時期卓別林是最有才能和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後來也成為一名非常出色的導演,尤其在好萊塢電影的早期和中期他非常成功和活躍。他奠定了現代喜劇電影的基礎,與巴斯特·基頓、哈羅德·勞埃德並稱為“世界三大喜劇演員”,卓別林戴著圓頂硬禮帽和禮服的模樣幾乎成了喜劇電影的重要代表,往後不少藝人都以他的方式表演。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