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本上的城市》

《採訪本上的城市》

《採訪本上的城市》,新華社主任記者王軍著,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十年來對中國及歐美城市的調查成果,書中直面當今中國的城市問題。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採訪本上的城市》採訪本上的城市

《採訪本上的城市》這本書匯集了作者近十年來對中國及歐美城市的調查成果,書中直面當今中國的城市問題,對寬馬路、拆遷經濟等問題做出系統而深入的解剖;同時直擊當前中國城市與建築領域中的大事件、大熱點,包括中央行政區外遷之爭、國家大劇院、鳥巢體育場、CCTV大樓、國家博物館改擴建等爭論。作者均對這些爭論作了第一手深入的調查,調查對象包括安德魯、貝聿銘、庫哈斯、德梅隆、福斯特等中外建築師,其中包括4位普利茨克建築獎獲得者。

全書仍採用了調查性新聞報導的寫作方式,分為“非常城市”、“非常計畫”、“非常規劃”、“非常建築”、“非常拆遷”、“老北京”、“老南京”七章。前五章在“不同往常”的基調上,完成對城市現象的全方位觀察與反思,又在最後兩章,以北京和南京作為具體案例解剖。其中,《城市規劃的圈地玄機》獲得溫家寶總理批示,並在中國城市規劃界引起軒然大波,作者對這場軒然大波又作了持續性調查,使得中國式規劃的困境得以充分暴露。

《採訪本上的城市》,取這樣的書名,是因為它代表了作者王軍的一種生存狀態——拿著採訪本到城市裡去。就這樣,作者在現實中尋找著歷史的答案,手捧採訪本,踏訪一個又一個城市,寫下一篇又一篇報導。在這些報導的基礎上,作者完成了對中國城市化浪潮的調查性思考,以及對相關歷史問題的回顧。

全書由一個個故事連綴而成,故事與故事之間,情節上的聯繫或有或無,思路連綿卻也獨立成章,在激流勇進的城市化過程中,城市這個空間的實體(街道、街區、居民等)的生死毀滅和悲痛哀傷,令人久久不能釋懷。

編輯推薦

必須說明的是,《採訪本上的城市》並不是為了闡釋這樣的理論,它表現的只是這種認識體系的可能性——看我能不能把城市的故事還原得更加本質?這本書以一個個故事連綴而成,故事與故事之間,情節上的聯繫或有或無,但它們多被這樣一個“場”控制著。

《城記》是在巨觀層面上展開的敘事,《採訪本上的城市》則試圖將筆力滲透到中觀與微觀層面。“布局——街區——細胞”及其背後的公共政策與文化含義,構成了我認識城市的體系。在這樣的三個層次里,城市是敏感的,是可以有無窮變化的,但每一種變化都是可讀的。這樣,就可以用邏輯的方式來求證事物,而不必畫符念咒用桃木寶劍去捉妖。

《城記》完成之後,有一個問題我始終不能釋懷,就是在過去的十多年間,房危屋破一直是拆除北京老城區的理由,卻少有人關心是何原因導致了老城之衰,以致於簡單地把危房這樣一個社會問題等同於一個物質問題,以為推土機一推便可了之,殊不知問題竟是越推越多。

這是《城記》之後的城記,一部用腳寫下的記者之書,一聲對城市意義的追問。它直面現代造城之弊,以生命的坐標,鎖定城市的方位。它以簡單的方式,暴露複雜的世相,探索現象的本質。街道的寬窄疏密,屋宇的興衰存廢,生的悲歡起伏,激盪的城市戲劇。它視城市為生命,而不是規劃師筆下的荒地。它是對20世紀的反思,對21世紀的呼喚。

作者簡介

王軍,生長於貴州高原的開陽磷礦,1987年來到北京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1991年畢業後成為新華社記者,先後供職於這家通訊社的北京分社和《嘹望》新聞周刊。

2003年,北京三聯書店推出他的第一本個人專著《城記》,這本書耗去了他十年的時間,披露了大量第一手文獻檔案和口述史料,追述了1950年代北京城市規劃編制過程中的政治風雲和思想分歧,城牆、牌樓等古建築被陸續拆除的情況,並對單中心城市結構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城記》獲得了中國出版集團獎、首屆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全國優秀暢銷書、《文匯讀書周報》“2003中國十大年度圖書”等獎項。

《中華讀書報》將王軍評為“2004年度人物”時說“因為《城記》,使更多的北京人乃至外地人開始關心自己生活的城市,關心城市建設和城市歷史文化,關心城市與人的和諧。”

與建築相關的書籍(1)

盤點與建築相關的書籍,便於我們對建築知識的梳理、學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