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北京天安門》[兒童歌曲]

《我愛北京天安門》[兒童歌曲]

《我愛北京天安門》,由金果臨作詞,金月苓作曲,是一首頌讚新中國的創建者毛澤東的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這首兒歌是1970年9月發表的。曲作者金月苓記得:19歲那年,她在一本歌詞資料上發現了這首歌詞。天安門、北京[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毛主席,這些辭彙在她心中跳蕩不已,筆下化作了一串串音符。此後,這首歌不僅傳到北京,甚至飛出國門。1979年鄧小平開始對美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訪問。在華盛頓甘迺迪表演藝術中心,卡特為鄧小平安排一場文藝演出,最後節目就是美國兒童用中文合唱這首歌。

基本信息

簡介

《我愛北京天安門》《我愛北京天安門》

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

歌手:群星

詞:金果臨

曲:金月苓

我愛北京天安門(I Love Beijing Tiananmen)是一首頌讚新中國的創建者毛澤東的歌曲。

歌詞

歌詞歌詞

我愛北京天安門,
天安門上太陽升,
偉大領袖毛主席,
指引我們向前進

歌曲特色

歌曲旋律清新、節奏活潑,只有9度音域,演唱的適應面廣,富於兒童特點,不同於當時占據樂壇的“語錄歌”、“忠字歌”千篇一律的進行曲、戰歌那樣的高亢、聲嘶力竭,在當時脫穎而出。

創作背景

金月苓金月苓

1969年,18歲的上海第六玻璃廠青年女工金月苓,自幼愛好音樂,平時喜愛抄寫一些好聽的歌曲哼唱,並嘗試學習歌曲創作。當時,她常在《紅小兵報》編輯出版的《紅小兵宣傳資料》上刊登的歌詞中尋找創作靈感。有一天,她在宣傳資料上意外發現小表弟金果臨寫的一首歌詞,歌詞簡潔明了、朗朗上口:“我愛北京天安門,天安門上太陽升……”於是,金月苓很快譜了曲子投向《紅小兵報》。可過了一段時間,金月苓在該報出版的《紅小兵兒歌選》上看到的依然是金果臨寫的那首歌詞,但後兩句顯然已被編輯部同志修改過。金月苓猜想,她投的第一稿準沒通過。於是,她重新譜曲再投一次。1970年9月,由金月苓、金果臨共同創作的《我愛北京天安門》終於與讀者見面。翌年國慶節當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放的由上海市選送的8首兒童歌曲中,有兩首是金月苓的作品,即:《我愛北京天安門》和《針線包是傳家寶》。隨後,1972年4月23日,《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紙刊登了歌曲《我愛北京天安門》。當年5月1日,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北京市民遊園活動,展現了孩子們表演這首歌的場景。11月,新一套全國少兒廣播體操要在北京配樂,國家體委除邀請上海的兩位專業作者赴京外,還指名要《我愛北京天安門》的曲作者一同赴京。

作者介紹

金果臨金果臨

歌詞作者是1970年國小5年級12歲學生金果臨,曲作者是上海第六玻璃廠年僅19歲的徒工金月苓。
金月苓文革後(1977年)就讀於中央音樂學院,與譚盾、陳佐湟等日後成為著名作曲家、指揮家的學生同學,畢業後任中國唱片公司上海公司音樂編輯。
據1999年的報導,金月苓已創作有各類抒情歌曲二、三百首,其中一些作品獲得全國音樂比賽的各種獎項。

經典作品

1970年9月這首歌發表在上海出版的 《紅小兵歌曲》 上,1971年由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1972年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拍攝的北京“五一”遊園會專題文藝節目把《我愛北京天安門》搬上銀幕,隨後錄製了唱片,1972年,被編入國務院文藝組主編的《戰地新歌》第一輯。歌曲越唱越紅,被編成各種版本的兒童舞蹈。後來被改編成各種樣式、體裁的樂曲(如手風琴木琴獨奏曲等)。1981年被輯入廣東花城出版社《抒情歌曲集》 。
這首兒歌經反覆使用、加工而成為歌誦性抒情歌曲中的標誌性作品,進入了代表那個時代精神的經典作品的行列。美國總統里根訪華前,美國藝術團在北京演出的第一個合唱節目,就是《我愛北京天安門》。

遊戲配樂

本歌曲最初是做為超級任天堂遊戲軟體香港97的配樂,而被介紹進入台灣的惡搞網路文化圈之中。然而由於歌曲本身即被視為十分具有笑料,使得本歌曲以極快的速度在學生族群之間得到了廣泛的流傳,也掀起了一股對於中國愛國歌曲的惡搞風潮。

電影插曲

在大陸的著名現代喜劇電影《瘋狂的石頭》當中,“我愛北京天安門”的音樂出現在不自覺受騙的彩票迷三寶拿著假中獎的可樂瓶出現在北京天安門廣場的鏡頭中,充當背景音樂。因為本片的喜劇風格和文革化意識形態歌曲的強烈衝突,形成非常好的戲劇效果。

歌曲MTV

童謠兒歌MTV - 我愛北京天安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