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

《我城》,香港女作家西西一部小說。西西是香港作家,《我城》的成書時間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我城指的自然是香港了。不過,即使隔著三十年的時光,此書看起來也並不顯得古舊,可以作為時代標識的東西在敘述中都呈現出一種隱約的狀態,而不是直接跳出來發聲。大多數文學作品都是致力於在時間空間的坐標軸上為自己定點,而《我城》則像是一條輕逸的曲線,蜿蜒著、迤邐著,無始無終,因此具有一種鮮明的體積感,或者說存在感。

基本信息

小說簡介

《我城》《我城》

《我城》西西傳誦30餘年的出名巨著,風格獨特。殖民地時代的香港曾被形容為“借來的時間、借來的地方”,不少1949年後從內地南來的作家都抱持過客心態,視香港為暫居地,很少提及香港,即使提及也以負面的批評居多。70年代是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也是粵語流行曲興起、青年一輩社會意識提高、普羅市民亦逐漸改變“過客”心態,逐漸產生本土意識的年代。《我城》即以這一年代為背景,描繪了中學畢業生阿果眼中的70年代香港,阿髪、悠悠、阿傻、麥快樂等草根百姓逛街、郊遊、搬家、求職、討生活的香港,西西以其“頑童體”的觀察帶人遊走各地,刻畫一代香港人的真實狀態,記錄當時諸多重要的歷史瞬間,其中寄託著青年的開放、進取和各種成長之潛力充滿可能性。

作者介紹

西西,(1938年-),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香港作家、編輯,祖籍廣東省中山縣,1938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畢業於葛量洪教育學院,曾任教職,又專事文學創作與研究,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著作極豐,出版有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近30種。1983年,短篇小說《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合報第八屆小說獎之聯副短篇小說推薦獎。1992年,她的長篇小說《哀悼乳房》名列台灣《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1999年,長篇小說《我城》被《亞洲周刊》評入20世紀中文小說100強。2005年,繼王安憶陳映真之後獲世界華文文學獎,獲獎作品是長篇小說《飛氈》。2009年,《我的喬治亞》、《看房子》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

生平

西西早年就讀於協恩中學,國中時在中文部,中四後轉入英文部。同時並開始投稿香港的報刊、雜誌,曾作短篇小說《瑪利亞》,獲《中國學生周報》徵文比賽小說組第一名。其後畢業於葛量洪教育學院,曾任教師工作。對於詩、小說、散文、童話均有涉獵。她勇於嘗試新寫作風格,寫作手法涉獵之廣,敘述手法之細膩,是當前華文作家中的佼佼者。

西西的筆名,據她本人所述,乃象形文字,“西”是一個穿著裙子的女孩子兩隻腳站在地上的一個四方格子裡,“西西”就是跳飛機的意思,這是她小時候喜歡玩的一種遊戲。

作家西西作家西西

西西被公認為香港最為傑出和多產的作家之一。1938年生於上海的她在1950年移居香港。1955年,她出版了首部短篇小說。1958年從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後,她開始在一所國小任教。上個世紀60年代她正式啟用“西西”作為筆名並成為了當地知名的小說家電影藝術評論家。80年代初,西西在台灣地區榮獲了多項文學大獎,一舉提升了自己的國際知名度。1989年,西西被診斷患有乳腺癌。在她的作品《哀悼乳房》(1992)中,她描述了病痛如何折磨著她的身心。這部作品被台灣的《中國時報》譽為1992年的十佳書作之一。她目前生活在香港。

小說內容

我城,一部小說,有時真像一棵樹,初生時,它雖在原地生長,確實而想突破限定。經過季節的變換,它落了一些葉子,有時落很多很多;然後又另外滋長一些,而且勁頭到來,天時地時恰好,它茁長的連自己回過頭來也吃了一驚。《我城》就是這樣。我遇見許多門。最大的一扇門,烏棗一般黑,是兩邊閉合了關在一起的。我遇見它的時候,它正如此這般地閂合起來著,站得極之神氣。我起勁地推它,把門挪開了一條十隻貓躡得進的縫。

——呵喔,它叫,尾音拖得老長,並且,朝我扔了一頭又如麵包屑又如肥皂粉的灰末。我因此連連打了兩個噴嚏,我還以為是雪落下來了。後來,我遇見窗。窗玻璃上凸起粼粼的浪層,一種甲骨文。從玻璃的這一邊看過去,看不見那邊有什麼顏色和形狀,那一邊的景物又沒有辦法走過來。只有光線可以走過來,這些走了過來的光線,和原來的明度又不一樣,我細意把那光看了一陣,它們原來像:慢熟麥片。

名家評語

龔鵬程台灣知名學者,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西西也許是尚未被介紹的海外最後一位文學大家。她的創作,無論小說還是散文,都是文筆清雅瑰奇,氣象萬千。她對自然、人生和藝術充滿情趣,學識廣博而深入;她在自己的文字中自由裕如地熔冶中和西、傳統和現代,始終精巧入微、溫馨感人地描繪生活,抒寫感悟,展示自己的獨特思考。我早在十五年前就認為西西是香港最有才華的女作家,是獨樹一幟的文體家,十五年後西西的佳作終於與內地讀者見面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