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妝一牛車》

《嫁妝一牛車》是王禎和的代表作。

基本信息

作者介紹

王禎和(1940年—1990年)台灣作家。台灣花蓮人。1959年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1963年畢業後任蓮花縣中學英語教員、台南亞洲航空公司及台北國泰航空公司

王禎和王禎和

職員。1969年起在台灣電視台任職。1970年曾赴美國愛荷華國際工作室學習和研究兩年。1961年發表處女作《鬼·北風·人》。後陸續發表近20篇小說,出版短篇小說集嫁妝一牛車》、《三春記》、《寂寞紅》、《香格里拉》,長篇小說《美人圖》、《玫瑰玫瑰我愛你》,劇本《春姨》、《望你早歸》,訪問記《台視·電視》和電影評論集《從簡愛出發》等。其作品反映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的冷漠與傾軋,下層勞動者、小商人、小職員的辛酸悲苦和掙扎吶喊。語言新穎細膩,句式奇特流暢,善用台灣本土語言

簡介

台灣作家王禎和的小說《嫁妝一牛車》被選為“20世紀中文小說一百強”,本文通過對故事主人公萬發內心活動變化的分析,揭示了這部小說能夠以看似老套的故事布局引起學界極大重視的原因。作家王禎和善於描繪小人物的生存狀態,描寫他們在面對殘酷命運時進退兩難的內心掙扎,通過強烈的戲劇衝突展示小人物堅韌的生命力。

作品簡析

《嫁妝一牛車》寫的是卑下渺小人物掙扎、讓步、屈服和認命的悲劇,但它賦予了悲劇以喜劇的形式,使悲劇越發顯得悲哀了。作品的主人公——一貧如洗的萬發,一生中最大的願望是能有一台牛車。後來,牛車終於得到了,願望變成了現實,這不是喜劇么?但是,這台牛車,是在承認了他自己曾經奮力抵抗過的“成衣販子”可以分占妻子之後才得到的,是“嫁”出妻子的“嫁妝”,是屈辱、認命甚至修伯特都會無聲以對的大悲哀,是對他奮鬥、掙扎的極大諷刺,因而它又是真正的悲劇。這篇作品基本上是寫實的,但又富有象徵的意義。萬發欲擺脫而又離不開的成衣販子,在作者的筆下沒有狀貌、也說不上性格特點,連一個完整的名字也沒有,只被稱作姓簡的。看得出來,作者是把他當作專與人作對的不祥“命運”的象徵來處理的。萬發與姓筒的抗衡,實際上是與“命運”決鬥。人是鬥不過“命運”的,只好屈服和認命,卑下地苟活著。這樣,不僅這個姓簡的,就是萬發和整個故事的本身,也具有了象徵意義。
海峽兩岸,由於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不同,作家的世界觀和價值觀也有很大差異,所以在反映社會矛盾的文學作品中也必然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大陸的作家能自覺地運用階級觀點來觀察、分析和處理社會矛盾,而台灣作家在反映社會矛盾時,從不觸及社會的階級和階級矛盾,即使描寫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的悲慘生活,那往往也只是那個小人物的命運不濟而已。在這一點上,大陸讀者在閱讀台灣文學(包括台灣鄉土文學)作品時,應當心中有數,閱讀《嫁妝一牛車》這類作品就應當了解這一點。

《嫁妝一牛車》是王禎和的代表作,小說主人公萬發是個地位卑下的小人物,為生存而掙扎,結果失敗。與此相聯繫的,為維護起碼的尊嚴而搏鬥也不成功,成為眾人譏笑的對象。萬發跟老舍名著《駱駝祥子》里的祥子有很多相似之處。他為一台牛車,祥子為一輛洋車,耗盡了一生的血汗,吃盡了牛馬般的苦。不同之處在於:祥子側重於生死線上的掙扎,而萬發側重於維護尊嚴的搏鬥。

作品簡選

村上的人都在背後議笑著萬發;當他的面也是,就不畏他惱忿,也或許就因為他的耳朵的失聰吧!。

嫁妝一牛車嫁妝一牛車

萬發並沒有聾得完全:刀銳的、有腐蝕性的一語半言仍還能夠穿進他堅防固御的耳膜里去。這實在是件遺憾得非常的事。定到科理店呷頓嶄的(吃頓好的)。每次萬發拉了牛車回來。今日他總算是個有牛有車的啦!用自己的牛車趕運趟別人的貨,三十塊錢的樣子。生意算過得去。同以前比量起,他現在過著舒松得相當的日子哩!盡賺來,盡花去,家裡再不需要他供米供油,一點也沒有這個必須。詎料出獄後他反倒閒適起來,想都想不到的。有錢便當歸鴨去.一生莫曾口福得這等!村上無人不笑的,譏他入骨了。實實在在沒有辦法一個字都不聽進去。雙耳果然慷慨給全聵了。萬發也或許會比較心安理得,尤其現在手裡拎著那姓簡的敬慰他的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