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頌》

《愚人頌》的作者勸人們學“愚人”,任性而為,無所顧忌。因此,“愚人”一詞成為快樂和幸福的同義詞;而《愚人頌》,實際上也就是以人性的歌頌。《愚人頌》這部充滿生氣的作品經久不衰,至今仍給人以歡樂和啟迪。這是伊拉斯謨給人類留下的一筆寶貴的遺產。未來的人類或許會像伊拉斯謨所說的那樣與人為善,和睦相處,進入一個晶瑩清澈的王國。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愚人頌》書皮愚人頌》書皮

《愚人頌》的作者勸人們學“愚人”,任性而為,無所顧忌。因此,“愚人”一詞成為快樂和幸福的同義詞;而《愚人頌》,實際上也就是以人性的歌頌。《愚人頌》這部充滿生氣的作品經久不衰,至今仍給人以歡樂和啟迪。這是伊拉斯謨給人類留下的一筆寶貴的遺產。未來的人類或許會像伊拉斯謨所說的那樣與人為善,和睦相處,進入一個晶瑩清澈的王國。

作者簡介

伊拉斯謨(約1466~1536)Erasmus,Desiderius荷蘭哲學家。16世紀初歐洲人文主義運動主要代表人物。約1466年10月26日生於鹿特丹一個神甫家庭,卒於1536年7月12日。青年時代入修道院。1492年成為神甫。1495年去巴黎深造,開始接觸一些人文主義者。1499年去英國,結識空想社會主義者T.莫爾。後攻讀希臘語和研究宗教改革問題。

作者伊拉斯謨作者伊拉斯謨

1506年赴義大利,因對教會不滿於1509年返回英國,發表《愚人頌》,強烈指責教會和貴族的腐敗,嘲笑經驗哲學家和僧侶們愚昧無知的空談。1511~1514年在劍橋大學任教。1516年發表《希臘語聖經新約批註》,對當時的宗教理論進行了深刻的批判。同年回國。1524年寫了《論自由意志》並同M.路德通信,批評路德。他知識淵博,忠於教育事業,一生始終追求個人自由和人格尊嚴,但忽視自然科學。

媒體推薦

《愚人頌》中譯本序陳樂民
15、16世紀荷蘭人文主義者伊拉斯謨(1466—1536),有《愚人頌》名世。《愚人頌》託言於“愚夫人”,以第一人稱對行將轉入近世的中世紀晚期的世態世象,特別是對基督教的最高權威羅馬教廷,板盡嬉笑怒罵之能事,同時對平平常常的普通人滿懷同情、大唱讚歌。“愚人”一詞的希臘語Marin與他的英國好友、烏托邦理想主義者托馬斯·莫爾的名字諧音,遣以“愚人頌”相調侃,表明他們二人都是可愛的“愚人”。
伊拉斯謨的悲勵
伊拉斯謨一定是一個性情中人。然而,他冷落而又孤寂的晚年與他那輕鬆歡快的本性,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我不是以啼哭來開始人生,而是迎著我母親甜蜜地微笑。”但是現實與伊拉斯謨的性格很不合拍;這個世界有如一座冰冷堅硬的頑石城,而不是一個有著活氣兒的、富有痞情的“人”的世界。
依照傳統常規,伊拉斯謨自幼接受了系統的基督教神學教育。離開修道院後,伊拉斯謨從荷蘭去了英格蘭,在英國結識了托馬斯·莫爾,他們在志趣上和理想上非常契合,各有自己的理想人生,因而成為莫逆之交。那時的英格蘭社會氣氛較之西歐大陸顯得寬鬆得多,宗教的自由度也比較大些,這對他很有影響。
他在巴黎,尤其在羅馬,深深感受到教會及其各級神職人員與基督教義之間存在著難以彌合的斷裂。前者的貪婪、腐敗和暴虐與教義完全背道而馳。1509年他在離開義大利時寫道:“由於基督教會是在血上建立起來,用血來鞏固,在血中加強,所以他們繼續靠刀劍來處理教會的事務,好像基督已告死亡,再也無法保護自己的人民。”
伊拉斯謨認為,要糾正教會的種種弊病,惟一的方法是掌握和普及基督教義的真諦;最重要的是有一個正確的、嚴謹的《聖經》校訂本,然後以此為依據譯成各種文字,以糾正對《聖經》的各種曲解。他把這件事當作他不可推諉的天職;憑著對希臘文和拉丁文的造詣,伊拉斯謨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搞出了一個希臘文的《聖經》校訂本和拉丁文新譯本。這兩個本子由於印刷術的套用面傳遍歐洲;後來,馬丁·路德根據這個拉丁文新譯本譯成德語,在宗教改革運動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伊拉斯謨把對《聖經》的研究和整理;當作他的畢生事業,同時他從中感到興趣盎然,用他對莫爾的話,他是以“輕快的情懷”來洽學的。後人常說,伊拉斯謨把人文主義的精神同神學研究結合起來;在神學中注進了“人學”的靈魂。這正是伊拉斯謨對待《聖經》的獨特態度。這種精神在《愚人頌》中表現得最為充分。
他的工作本來可以使他與馬丁·路德成為“同路人”。但是在對教會的改革的方法土,兩人不僅分道揚鑣,而且互為對手,以至到了勢不兩立的程度。伊拉斯謨是學者型的,路德是農民的子弟。伊拉斯謨堅決認為靠對教會的理性批判和用《聖經》教化信徒,可以達到改革宗教的目的。因此他不贊成路德的“以暴易暴”的猛烈舉動。
宗教改革使教會分裂了,新教取得了“平分秋色”的果實。伊拉斯謨這位宗教改革的思想先驅和啟蒙者,卻在運動之火瀰漫起來的時候隱遁起來,甚至在關鍵時刻拒絕為路德辯護,因此而被置於轟轟烈烈的宗教革命的對立面;這是伊拉斯謨的悲劇。在最後的歲月里,他蜷縮在寧靜的書齋里,一個人默默地、苦苦地寫著、寫著,直到七十歲在孤獨中無聲無息地死去

編輯推薦

《愚人頌》的作者勸人們學“愚人”,任性而為,無所顧忌。因此,“愚人”一詞成為快樂和幸福的同義詞;而《愚人頌》,實際上也就是以人性的歌頌。《愚人頌》這部充滿生氣的作品經久不衰,至今仍給人以歡樂和啟迪。這是伊拉斯謨給人類留下的一筆寶貴的遺產。

目錄

一、愚夫人閃亮登場
1.本文決不同於人們慣常聽到的可敬師們的布道,倒有點像人們慣常聽到的編子、小丑和傻瓜們所講的鬼話。
2.愚人所做的一切遠不如有些表面上偉大和聰明的人所做的事情那樣卑鄙下流。
3.沒有人頌揚的人有權為自己唱讚歌。
4.面部表情是一個人的靈魂的反映。
二、愚夫人的身世
1.愚夫人是其父親——財神普路托斯在婚外“偷情”的產物。
2.愚夫人的誕生地——幸運島。在那裡,無需辛勤耕耘,萬物就會自然地生長。
3.愚夫人的九大隨從:“自憐”、“拍馬”、“健忘”、“懶惰”、“快樂”、“淫蕩”、“瘋狂”、“放縱”、“酣睡。”
三、愚夫人給人類帶來的福祉
1.是愚夫人率領眾神給芸芸眾生帶來了無窮的福祉和恩澤。
2.如果人類預先充分考慮到了家庭婚姻生活所帶來的諸多麻煩,那么,人類還會愚蠢到迫不及待地往家庭婚姻的陷阱中跳嗎?
3.如果生活中沒有那種傻得可愛的感官快樂來調劑和平衡,那么,連禁慾主義者也不得不承認人生就是一個充滿憂鬱、單調乏味、令人討厭、無法忍受和十分艱難的過程。
四、一切事物都被置於與它的真實面目完全不同的狀態
五、人類是自己的強烈的欲望和激情的囚徒
六、自負和阿諛奉承是幸福快樂的源泉
七、那些理智健全的專家、學者和牧師究意是什麼貨色?
八、剝去國王、大臣和各類紅衣主都的畫皮
九、結束語:為什麼愚人才有福?
附錄一:論《愚人頌》
附錄二:伊拉斯謨致托瑪期·莫爾爵士的信
附錄三:伊拉斯謨致馬丁·多普的信

主要內容分類

《愚人頌》就其內容看,大致分為兩大部分:一是對當時的知識界和教會的抨擊;一是對“愚人”的宗教虔誠與純樸道德的歌頌。伊拉斯謨對當時的知識界和教會的抨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對文法學家和文法教師的批判。伊拉斯謨認為,那些表面上被認為是學問最淵博的人中,文法學家居於最前列,他們是“最可憐、最有奴性、最可恨的人”,驕傲自大,盲目自信,迂腐透頂,互相吹捧和討好,庸俗至極,俗不可耐,死守空疏無用的語法規則,背誦著“空虛而誇大的詩句”,“靠著那些不過是消譴性的短文和寓言般的贗品,他們是那樣可笑地在虛無飄渺的妄想中費力支撐著,以指望獲得一個不朽的名聲,同時慶賀以他們的胡言亂語在別人心中留下的永不衰息的懷念”。
伊拉斯謨認為當時的學校是被精神的塵埃所窒息的“監獄”。文法教師的任務僅僅是給兒童講一些愚蠢的故事和所謂的有詩意的小說,他們欺世盜名,讓兒童的父母認為他們充滿智慧、非常重要。他們還對兒童施以殘酷的體罰,“蹙額瞪著發抖的孩子、打耳光、嚴厲地批評、用戒尺責打”,“在訓練中運用各種嚴酷的方法”,並“從中感到莫大的自得和欣喜”。
第二,對修辭學家和作家的批判。認為修辭學家們野心勃勃,想加入哲學家的行列,但他們愚蠢無能之極,“在任何爭論中。對他們無法認真駁倒的問題,他們常常能輕輕一笑過去”。而作家呢?有的亂塗一通,糟蹋紙張,不知所云;有的反覆修改,勞神費力,沽名釣譽;有的粗製濫造,整篇剽竊,卑鄙無恥。
第三,對法學家的批判。認為法學家是最自負自誇的人,他們充滿信心地援引與當前案件無關的幾百種案例,而自己卻認為“那是他們費了極大力氣的最好的訴訟”。
第四,對邏輯學家和詭辯家的批判。認為這兩類人像鸚鵡學舌一樣呆板,像老婦人一樣嘮嘮叨叨、滔滔不絕對說廢話,為了區區小事而不留情面地爭論。他們愚頑至極,總相信自己正確無誤,“以致世界上所有的論斷都不能說服他們接受、相反的論點。”
第五,對經院哲學家的批判。認為他們自高自大。“尊自己為智慧的唯一寵兒,把其餘的人看作宇宙間的污穢和垃圾”。他們愚昧無知,只是“築起空中樓閣,在真空中建立無限的世界”。儘管無知,卻自誇懂得一切事情,“他們從來沒有過一次重要的發現,沒有在一件最小的事情上有過一致的意見。除了被一些或另一些人反對和反駁以外,沒有什麼東西是清楚的、明白的”。他們整日考慮的是這樣一些荒誕無稽、玄而又玄的問題:“耶穌,作為聖子,是否對聖父上帝和聖母有著雙重特別明顯的關係?三位一體中第一個人恨第二個人,這個命題是否可能正確?上帝使我們的天性象他,作為一個男人,他是否同樣可以變成一個婦女、一個魔鬼、一隻野獸、一棵野草或者一塊石子?如果神性有可能以任何無生命的物質的形式出現,那么他怎樣講得了道呢?他又怎樣被釘在十字架上呢?如果在我們的救世主懸在十字架上的時候,聖保羅讚美著聖餐,那么聖餐麵包會不會化為留在樹上的身體呢?耶穌的肉體出現在聖餅里,他的人性會不會從他的神性抽出呢?我們是否復活以後會像今生那樣大吃大喝呢?”伊拉斯謨認為,這些空想的神學家和經院哲學家,一心一意地繼續著他們晦澀難解的研究,不去閱讀《聖經》,不去把握《聖經》中該把握的東西,空口說廢話,以之支撐著搖搖欲墜的教會。
第六,對僧侶的批判。認為他們是“精神錯亂的蠢物”他們簡直不帶一點宗教氣味,不了解真正的教義,然而卻“深深“地愛戀自己,是個人幸福的痴賞家。”照他們的行為舉止看,好像全部信仰都在於瑣屑的禮式小節:“縛涼鞋準確要打多少個結;各式衣裝分別取什麼特異顏色,用什麼布料做成;腰帶那么寬,多么……”如此等等。僧侶們任意解釋《聖經》,武斷地作出荒謬的結論。“如果有人敢於反對他們的決定,他們將使他屈服,改變他的主張,承認自己冒昧”,甚至扣上異教徒的罪名,將之轟出教會,“這是他們陷害敢於反對他們的人的精神武器”。作為聖職人員,僧侶們應做社會道德的表率,但實際上卻恰恰相反。伊拉斯謨以大量的事實和犀利的詞句對僧侶的縱情淫蕩的生活,予以無情的揭露:“喝得痛快,活得長久,盡情尋歡,你們這一些出色的醉心於愚行的人們!”他又說:“他們徒然遮遮掩掩,徒然想在凡夫俗子面前誹謗肉慾享受,最惡毒地咒罵它,純粹是裝腔作勢!他們設法使別人遠離肉慾享受,為了自己更痛快地享受。但是神明在上,請他們告訴我,如果沒有歡樂,也就是說沒有瘋狂來調劑,生活中的哪刻哪時不是悲哀的,煩悶的,不愉快的,無聊的,不可忍受的?在這兒我本來只要引用索福克勒斯的話來作證就行了,這是一位偉大的最值得讚頌的詩人,他對我(指愚人)十分稱頌,他說:最愉快的生活就是毫無節制的生活。”伊拉斯謨嚴厲指責教會只是唆使人去追求虛無縹渺的來世,而那些放蕩不羈的僧侶卻在今世荒淫享受,這是不公允的,應群起而攻之。在此也體現出伊拉斯謨反對中世紀的禁慾主義,反對來世觀念,主張世俗享樂的人文主義觀念。
第七、對教皇的批判。教皇應以謙遜和清貧來效法他們的上帝,但他們卻無此美德,而是濫用手中至高無上的教權,發布怒聲咆哮的敕令,打擊異端、榨取財物(如出賣贖罪券),完全是為了排除異已、謀取私利,並無《聖經》所要求的真正的仁愛之心。

評價

從嚴格的意義上講,《愚人頌》稱不上是教育論著,但它對當時教育的影響卻超過當時任何一部教育著作。在教育史上,對教育發生重大影響的往往不是純粹的教育理論本身。《愚人頌》從更根本的角度揭示了北方文藝復興教育的基本原則。
其一,《愚人頌》展示出文藝復興運動的基本精神,為教育的變革奠定了基礎。它抨擊了當時知識界和教會的腐敗,高揚原始基督教道德的旗幟,歌頌了人生的價值和人的尊嚴,要求人從各種“清規戒律”中解脫出來,宣揚人的不受束縛的自由發展,要求現實生活和塵世的享樂。
其二,《愚人頌》揭示出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於德行和虔誠,這反映了北方文藝復興的特殊精神。伊拉斯謨指出:“教育的首要任務是在青年的頭腦里播下虔誠的種子”。
其三,《愚人頌》要求弘揚人的自由意志,使人的個性得以自由發展。細觀《愚人頌》可以發現,似乎伊拉斯謨認為,人的天性是美好的、純潔的,但一入罪惡的塵世,就受到了毒害和污染,所以他歌頌純樸的具有“無邪的天性”的愚人,認為應“只靠大自然的意志生活”,而謹防所謂“智慧”的侵擾。含有“絕聖棄智,民復孝慈”的意味。將《愚人頌》與盧梭的《愛彌兒》相比,我們可以發現許多相似之處。社會是惡的,人性是善的,應使人免遭社會的不良習染,教育應是自然的教育,這似乎是二者基本的共同點。伊拉斯謨大力提倡人的自由意志和個性自由發展,主張人服從於自然的推動,認為應尊重人的本能活動,在此點上他與馬丁路德發生了爭論。路德認為:自由意志本身就屬於神的稱號和專有名詞,作為人來說不應該使用這個神聖的稱號。而伊拉斯謨認為自由意志是屬於人專用的名詞,只有自由、快樂、知識和理性才是組成道德與良心的重要因素。可見,伊拉斯謨較路德在“自由意志”問題上要進步一些。
《愚人頌》激烈抨擊了教會,似乎伊拉斯謨會堅決支持路德的宗教改革,實際情況恰恰相反,他多次聲稱自己是路德的對立面。他同情路德的做法,也反對路德所遣責的弊病,但他對路德的粗暴作風大不以為然。在自由意志的爭辯中,路德的答辯異常蠻橫兇狠,使得比較進步的伊拉斯謨進一步倒向反動。他認為,新教趕走了主教和教皇,但新教依然在狂人的統治下,舊的枷鎖打破了,又套上了同樣沉重的新的枷鎖。他本人素來膽弱心怯,憎惡鬥爭,宗教改革引起的殘酷鬥爭使他目不忍睹。所以最後他終於投身於舊教一邊。從此時起直至他老死,他的聲望地位江河日下。時代已不需要懦夫了,而他恰恰是一個懦夫。對於正直勇敢的人,可抉擇的光榮道路只有兩條:或者成功或者成仁。莫爾被迫殉教成仁,而伊拉斯謨兩條光榮的道路中他一條也沒有選擇。他是一位悲劇人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