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吹口哨我就吹》

《想吹口哨我就吹》

影片《想吹口哨我就吹》由羅馬尼亞導演弗洛林.塞爾班(Florin Serban)根據同名話劇改編拍攝。除去片尾斯爾夫與安娜在咖啡廳的一段場景之外,影片故事幾乎全部發生在少管所內,明顯留有話劇形式下集中展現矛盾的影子。這種方式有利於戲劇化衝突效果的表現,但是難免把觀眾的視野挾制於一個有限的空間而不能延伸。

基本信息

劇情簡介

(JAP/文)還有5天,西爾維烏就要從感化院中釋放,可是自從他知道自己那消失了多年的母親再次出現,並決定帶走與他相依為命的弟弟後,這5天開始變得如一個世紀般漫長。

自從多年前母親突然消失後,西爾維烏獨自把弟弟帶大,將他視作自己的兒子。如今在最後關頭,他越來越擔心弟弟就這樣被帶走。倉惶之中,他決定綁架自己暗戀的心理學社工安娜,並帶她一起逃走。逃離感化院的西爾維烏,第一次嘗到了自由的味道:穿過發間的風,開闊的大路,還有他的初吻……一切都因此有了可能。

幕後製作

《想吹口哨我就吹》《想吹口哨我就吹》

18歲的斯爾夫(Silviu)還有五天就可以從少管所回家,但是這五天對於他卻無比悠長:離家多年的母親突然要把他一手帶大的弟弟接去義大利生活,在押的斯爾夫甚至不惜用劫持人質極端方式來阻止弟弟的重蹈他的覆轍。偶然來少管所做問卷調查的女學生安娜(Ana)使他一見傾心。對兒時母親自私離去的憎恨,對弟弟的倔強保護,對自由和愛情的嚮往,最終逼他鋌而走險。

這部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的影片《想吹口哨我就吹》由羅馬尼亞導演弗洛林.塞爾班(Florin Serban)根據同名話劇改編拍攝。除去片尾斯爾夫與安娜在咖啡廳的一段場景之外,影片故事幾乎全部發生在少管所內,明顯留有話劇形式下集中展現矛盾的影子。這種方式有利於戲劇化衝突效果的表現,但是難免把觀眾的視野挾制於一個有限的空間而不能延伸。

本片的主題是柏林電影節比較偏愛的社會問題類。自我、冷酷、偏激、行事魯莽衝動,很多問題少年之所以有如此的表現很大程度上由他們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所影響。男主角斯爾夫的母親拋下兒子和久病不愈的丈夫去外國生活。她寂寞的時候接兒子到身邊,有了男朋友又把他們狠狠拋棄,斯爾夫正因為跟隨母親8年顛沛的生活而失去了接受教育的機會,所以他一定要阻止弟弟跟母親過早地打工而不能上學。斯爾夫與母親的衝突在母親帶著弟弟探訪少管所時爆發,最終通過劫持人質的方式成功逼迫母親留下弟弟。

安娜這個人物的設定從一個側面很好地豐滿了斯爾夫暴力又溫柔的矛盾性格。在與作為人質的安娜獨處期間,斯爾夫做的第一件事兒竟然是繼續調查訪問,他按下錄音鍵:“你願不願意跟我去喝咖啡?”也有一個時刻他們四目相對。成功逃離少管所之後,他開車載著安娜徑直去了咖啡廳。咖啡廳里他留下了初吻。在他沿著公路往少管所走的時候,身邊的一切都顯得雲淡風輕。

導演用大量平實的畫面再現了少管所的生活場景:勞動時唱歌的快樂、足球場上少年們的青春活力、飯廳里大聲播放音樂也無法掩飾的壓抑氣氛。晃動的鏡頭和冷淡的畫面色彩讓觀眾感同身受。另外,管理員與問題少年之間簡單粗暴的等級關係,少年群體內部權利等級的劃分,少年間的友誼和互勉在片中也有所表現。大量非專業演員的選用讓影片稍感真實粗獷。比較奇怪的是影片宣傳單上把該片定位為“驚悚片(Triller)”。除了斯爾夫第二次接受採訪時被老師激怒意外打傷管理員繼而一發不可收拾的劫持安娜之外,本片基本上是一部節奏緩慢沒有懸念的普通故事片。

幕後花絮

感化院少年們的本色演出

大約在十年前,羅馬尼亞作家安德莉亞· 瓦琳恩和後來本片的劇本作者卡塔林·米蘇雷斯庫一起,參觀了一處少年感化中心,後來瓦琳恩以此為題材,創作了舞台劇《想吹口哨我就吹》。弗洛林·賽爾班執導的電影版同舞台劇的最大不同是,參加演出的男孩中,本身就有不少來自感化院的孩子。在經過導演的篩選後,他們在布加勒斯特接受了一段時間的演出訓練,得到了各自的角色。就在賽爾班拍攝這部影片的同時,另一位導演伊萬娜·馬丹諾維奇也就此拍攝了一部紀錄片《小廣場中的世界》,講述了這群羅馬尼亞的少年犯們的生活故事。

第一次拍攝電影就跟非職業演員,乃至少年犯合作,弗洛林·賽爾班有自己的心得:“在頭兩個多月的時間裡,備選的男孩們在羅馬尼亞的兩處表演工坊集中,我先要考慮他們對加入這個項目是否有足夠的興趣,其次還要考驗他們的認真程度。最後選出來參與演出的男孩都有一定的天賦,他們認真而堅定,並且在前幾個月內都沒有不良的表現記錄。”

結果賽爾班對這幫孩子們的表現感到非常意外:“我本來並沒有指望會找到如此執著、自願地去做一件事情的孩子。雖然在監獄或者孤兒院裡生活多年,但他們中的許多人都非常聰明,有部分人身上的天份讓人感到驚訝,簡直生來就是演員。我真心希望能和其中至少兩個人在未來再度合作,我甚至想過要為其中一人量身打造劇本。”

於是,賽爾班對和這群別人眼中的“不良少年”一起,度過了一段意外而開心的拍攝時光,“這是一次會讓你永久銘記的經歷。”他說道,“最難的挑戰其實是得到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意識到我既不是在利用他們,也不是在對他們施以憐憫,而只是把他們看作犯了錯的普通孩子。他們中的有些人的確犯下了非常嚴重的錯誤,但我並不會以此來判定他們的終生,他們被宣判得過於匆忙。當有人不再以一紙判決或者小報新聞來評價他們,而投以截然不同的目光時,一切就會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他們會抓住機會對你敞開心扉,而你要做的只是保持對他們作為一個人所應得的最基本的尊重。”

犯罪少年的一次人性詮釋

弗洛林·賽爾班1975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雷希察,他曾經研讀哲學和詮釋學,並且在多家電視台做過新聞主播,後來報讀了羅馬尼亞國立電影與戲劇大學的導演課程。在學習期間,他為羅馬尼亞最大的商業電視台拍攝了不少短片、廣告以及電視節目。後來他又赴美國深造,就讀於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他坦誠自己受到布列松和阿爾莫多瓦的影響,並且迷戀努里·比格·錫蘭、布魯諾·杜蒙和肯·羅奇等人的影片。回到羅馬尼亞後,他拍攝了這部長片處女作,併入圍了第60屆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

關於這部電影的緣起,賽爾班回憶道,兩年前,卡塔林·米蘇雷斯庫聯繫他,問他有沒有興趣把《想吹口哨我就吹》拍成電影,並給他寄去了自己創作的劇本。賽爾班讀到後便覺得欲罷不能,他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來修改這個劇本,但直到他開始和感化院的男孩們一起工作時,他才發現了這個故事的關鍵所在,“在這段時間裡,我開始跟他們熟悉起來,了解到他們犯錯的一些原因,最終我明白,他們的許多行為其實都是受到家庭、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來自我們所有人,監獄外面的所有人。”

賽爾班的電影中保留了原劇的精神,以及對於少年犯的態度。他們大膽、不妥協,思維甚至有些幼稚,做事情不大考慮後果,有一種為達目的不惜任何代價的決心。作為影片的主角,西爾維烏比原劇中更加人性、更脆弱,也更加讓人同情,導演將他的逃離感化院的段落處理得宛若一場夢。飾演這個角色的喬治·皮斯特努只有19歲,在拍攝影片的時候還是個高中生。喬治本來想做一個音樂家,學了很久的鋼琴,並想學習作曲,卻陰差陽錯和電影結緣,現在的他已經進入羅馬尼亞國立電影與戲劇大學,和本片導演成為了校友。

首映

導演弗洛林·賽爾班(Florin Serban)攜男女主角亮相。導演弗洛林·賽爾班(Florin Serban)攜男女主角亮相。

入圍第60屆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的電影《我想吹口哨就吹》(Eu cand vreau sa fluier, fluier) 舉行記者會。導演弗洛林·賽爾班(Florin Serban)攜男女主角George Pistereanu 、Ada Condeescu亮相。男女主角親密貼面不避嫌。

導演弗洛林·賽爾班1975年出生於羅馬尼亞的雷希察,他曾經研讀哲學和詮釋學,並且在多家電視台做過新聞主播,後來報讀了羅馬尼亞國立電影與戲劇大學的導演課程。在學習期間,他為羅馬尼亞最大的商業電視台拍攝了不少短片、廣告以及電視節目。後來他又赴美國深造,就讀於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他坦誠自己受到布列松和阿爾莫多瓦的影響,並且迷戀努里·比格·錫蘭、布魯諾·杜蒙和肯·羅奇等人的影片。回到羅馬尼亞後,他拍攝了這部長片處女作,併入圍了第60屆柏林電影節競賽單元。

關於這部電影的緣起,賽爾班回憶道,兩年前,卡塔林·米蘇雷斯庫聯繫他,問他有沒有興趣把《想吹口哨我就吹》拍成電影,並給他寄去了自己創作的劇本。賽爾班讀到後便覺得欲罷不能,他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來修改這個劇本,但直到他開始和感化院的男孩們一起工作時,他才發現了這個故事的關鍵所在,“在這段時間裡,我開始跟他們熟悉起來,了解到他們犯錯的一些原因,最終我明白,他們的許多行為其實都是受到家庭、以及他們所處的環境的影響,這些影響來自我們所有人,監獄外面的所有人。”

賽爾班的電影中保留了原劇的精神,以及對於少年犯的態度。他們大膽、不妥協,思維甚至有些幼稚,做事情不大考慮後果,有一種為達目的不惜任何代價的決心。作為影片的主角,西爾維烏比原劇中更加人性、更脆弱,也更加讓人同情,導演將他的逃離感化院的段落處理得宛若一場夢。飾演這個角色的喬治·皮斯特努只有19歲,在拍攝影片的時候還是個高中生。喬治本來想做一個音樂家,學了很久的鋼琴,並想學習作曲,卻陰差陽錯和電影結緣,現在的他已經進入羅馬尼亞國立電影與戲劇大學,和本片導演成為了校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