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現在出發:大學生的七項修煉》

《從現在出發:大學生的七項修煉》是由作者陳春花所著,講述大學生可以通過七項修煉成達到最好的成果。

基本信息

內容簡介

從現在出發:大學生的七項修煉》旁徵博引,從成功的四個基本認知切入,講述了“永遠懷有夢想”、“要探索更多的東西”、“正確的心態”、“時間的價值”、“快樂的溝通”、“激勵自己”、“立即行動”等七項當代大學生應該進行的修煉,告訴當前的大學生該如何度過自己的大學生活,如何激發自己的熱情,為未來鑄就夢想和豪情。

圖書信息

作者:陳春花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第1版(2011年3月11日)
平裝:176頁
正文語種:漢語
開本:16
ISBN:9787111329886
條形碼:9787111329886
品牌:機械工業出版社

編輯推薦

《從現在出發:大學生的七項修煉》:每個失敗者都知道成功的方法,而只有成功者真正去做。成功就在我們身邊,成功就在你的腳下,只要你從現在出發!
夢想是《從現在出發:大學生的七項修煉》的靈魂所在。年輕人就應該渴望成功。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說,這個現代的社會就意味著變化、競爭和的發展;就意味著學習、進取和超越;就意味著為現在付出汗水,為明天奠定基礎;就意味著成就別人同時成就自己;就意味著個體人格的不斷完善;更意味著能夠融入社會並貢獻價值。這個夢想任重而道遠。
所有的成功都源於你如何設計自己的生活,而大學時光又是人生活中最特別的時間段。因為當你擁有這段時光的時候,就意味著你具有知識的培育和知識的營養,具有開始人生的征程的厚實的知識基礎,因此大學時期所達成的高度,就決定著人生的高度,而這個高度就是你對社會、對人生價值的一個標誌。

作者簡介

陳春花,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廣州市政府決策諮詢專家、新加坡國立大學管理學院兼職教授。
近年來發表核心期刊論文160多篇,著作20多部,主編教材6部,其代表作《領先之道》、《超越競爭》分別於2006/2009獲得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優秀著作三等獎;2007年本土最佳商業作者獎、2004年中國十大管理圖書獎等多個獎項。先後出任《北大商業評論》副主編;《21世紀經濟報導》、《經濟觀察報》、《銷售與市場》、《IT經理世界》、《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網)、《商學院》專欄作者。
擔任華南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的EMBA課程主講教授,所講授的課程是學生最歡迎的課程。2009/2010年連續兩次獲得華南理工大學“吾愛吾師,我最喜愛導師”獎;連續多年獲得優秀教學一等獎。
曾任山東六和集團總裁,先後出任TCL、美的、南方航空、香港星光集團等多家企業的管理顧問。
著有隨筆集《掬水月在手》、《在蒼茫中點燈》《手比頭高》

目錄

序 渴望成功1
成功的四個基本認知7
第一個認知:你會取得驚人的成就7
第二個認知:人人都能成功13
第三個認知:行動是成功的因素17
第四個認知:你有無限的心理能量21
第一項修煉:永遠懷有夢想27
保有理想28
面對現實34
提升夢想47
第二項修煉:要探索更多的東西55
智慧55
成功只是付出更多一點61
創造性的思考66
控制注意力73
第三項修煉:正確的心態85
歸零的心態87
積極的心態92
學會心定97
學會感恩100
第四項修煉:時間的價值107
年輕的唯一資本就是時間108
合理安排時間110
時間四象限111
管理時間的技巧112
第五項修煉:快樂的溝通119
溝通的行為準則120
溝通的策略和技巧123
主動關心別人131
溝通的小故事135
第六項修煉:激勵自己139
了解自己140
擁有希望143
發揮長處144
為自己找一位導師147
第七項修煉:立即行動151
當日事當日畢152
現在是你的所有153
成功計畫155
手比頭高158
結束語163
一句諍言163
一位盎格魯主教的遺言164
參考文獻167

序言

渴望成功
一個學生在給我的郵件中寫道:
轉眼間,我已經進入大二下學期了。回想當初剛進學校時聽完你的講座後,突然覺得很有動力,覺得大學生活應該過得很充實,我也記住了你的一句話:“每個失敗者都知道成功的方法,可是只有成功者去做。”由於從小受父母的影響,我進大學後便一直有創業的想法。於是,從大一到大二我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和社團及學生工作,包括創業計畫大賽、數模建模比賽、管理競爭大賽,在協會和學生會也組織過不少活動,雖然比賽沒拿獎,活動舉辦過程中也時時遇到挫折,但我覺得每天都過得很充實。然而,當過完大二上學期期末時,我看到自己的成績,真的有些失落,因為成績很不理想,有幾科都是六十幾分。寒假,我一個人跑去滇西北,轉了半個月(還差點兒在雪山中迷路回不來,“重返大自然的懷抱”),那時候我就一直在思考,大學四年到底什麼才是最重要的,到底什麼樣的生活才是我想要的,想想自己的創業夢,似乎還很遙遠。而且像大二上學期那樣,整天為了搞活動而經常曠課,值得嗎?學習和思考總結的時間減少了,因為經常被手頭上的事困住,結果生活得比較被動,沒什麼時間思考自己以後的事。本來想這學期認真學習,可不知怎地,提不起勁來,我發現自己缺乏一股動力,缺乏目標。創業?總覺得可望而不可即。家裡呢,從我剛上大學就叫我以後要么考研,要么出國。我是壓根就沒考慮過考研的,至於出國,難道隨大流想都不想就出國只為了“鍍金”?我都沒發覺自己最喜歡哪個專業、最嚮往哪所學校、哪個國家,儘管自己總覺得,出國能提升一個人的眼界與目光,這對創業是有利而無害的。老師,能否給我指點迷津?我不想這么一晃,在看似充實的生活中又過一個學期……
經常有學生寫給我類似的來信,這些懷著夢想、興奮和激昂走入大學校園的學生,面對的竟然是無助、困惑、迷茫甚至是頹廢。當他們內心煎熬感受孤獨的時候,當他們獲得好的成績卻無法融入現實的時候,當他們背負著家庭的負債和姐妹的辛苦時,當他們拖著疲憊的身體奔波於不同的招聘會場時,學生們萌生了讀書根本無用的念頭……這些雖然僅僅是一部分學生大學生活的寫照,但是更多的學生也的確無法確定大學生活與未來之間的必然聯繫,無法界定知識和命運之間的必然聯繫,更加無法知道“知識改變命運”這個命題的真實價值。也正因為如此,當我漫步在校園的時候,看到的並不是朝氣蓬勃的面孔、風華正茂的身軀,反而是現實主義的行為、超越青春的老成以及疲憊倦怠的神情……這絕對不該是大學生的形象。如果不能夠回歸到激情、昂揚、意氣風發,大學時代就沒有價值。我多么期望學生們可以激發自己的熱情,可以為未來鑄就夢想和豪情,源於此觸動了我與學生們談談大學生活應該如何度過的話題。
夢想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年輕人就應該渴望成功。對於今天的學生來說,這個現代的社會就意味著變化、競爭和發展;就意味著學習、進取和超越;就意味著為現在付出汗水,為明天奠定基礎;就意味著成就別人同時成就自己;就意味著個體人格的不斷完善,更意味著能夠融入社會並貢獻價值。這個夢想任重而道遠。
艾林諾·羅斯福曾經說,“未來屬於那些相信他們美好夢想的人”,的確是這樣,我還深深記得自己在20多年前看過的拿破崙·希爾創立成功學的故事。18歲的希爾正在上大學,併為一家雜誌社工作,他有幸被派去採訪鋼鐵大王卡內基。卡內基很快發現希爾身上的創造性,他徵詢希爾是否願意從事對美國成功人士的研究工作。“非常願意。”希爾當即答應。在以後的20年間,已經獲得博士學位的希爾訪問了包括福特、羅斯福、洛克菲勒、愛迪生、貝爾等著名人士在內的500多位成功者,並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在整整20年後,他完成了劃時代意義的八卷本《成功規律》。這部書成為激勵千百萬人獲得財富和權勢的教科書,同時希爾也成為美國社會享有盛譽的學者,此後希爾成為美國兩位總統—伍德羅·威爾遜和富蘭克林·羅斯福的顧問,他影響了兩位總統所做的決定,而這些決定又影響著美國歷史的進程。人,都應該有夢;人,都應該實現自己的夢想。
今天的大學生正經歷著從未有過的輝煌與變化的時代,正經歷著從未有過的可以創造奇蹟的時代。未來的光榮與夢想,召喚著你們追趕時代的腳步,加速奔跑。
哲學家說,人不可能兩次趟過同一條河流。當明天變為今天,今天變為昨天,昨天變為遙遠的片斷,什麼能夠超越成為永遠?唯有信念永恆,唯有行動永恆,精神流傳。一切都源於一個起點和不斷的前行。
所有的成功都源於你如何設計自己的生活,而大學時光又是人生活中最特別的時間段。當你擁有這段時光的時候,就意味著你具有知識的培育和知識的營養,具有開始人生征程的厚實的知識基礎,因此大學時期所達成的高度,就決定著人生的高度,而這個高度就是你對社會、對人生價值認知的一個標誌。我跟同學們一樣,在自己是大學生的時候,還沒有想過這一段生活對我未來的人生會產生多大的影響,可是當我一路走過來時,我才知道,大學時期的生活就是你未來所有經歷的起點,如果沒有這個起點,不把這個起點做到最好,那你未來的路會走得非常辛苦。也基於這樣的一個考慮,我多年前就開始與同學們分享或者探討怎么樣把大學生活設計得更好,怎么樣讓人生的這個關鍵起點更具有豐厚的基礎、更具有競爭力和長久的影響。2006年秋天,我為華南理工大學新進入學校的教師做崗前培訓,當和這些新教師們談論如何做一個合格的老師時,我特彆強調了一個觀點:教師最重要的職業素質是個人修養,而個人修養來源於兩個方面:一是你對自己職業追求的設計;二是你與社會之間的認同。
自己職業追求的設計和社會認同這兩點就是個人修養。很多人並不知道自己可能不具備這樣的個人修養,缺少個人修養的訓練就無法獲得成功,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沒有獲得成功的根本原因所在。個人修養的訓練簡單地說就是對自己的每一段生活做出要求,了解和融入社會。順著這個思路,如何度過大學生活是你獲得成功必須回答的問題之一。
大學生活無論對哪一個人來說,都有著非凡的意義,假設在這個階段你的要求不夠高,就有可能導致個人修養不夠。當個人修養不夠的時候,你就無法成為一個真正能夠對社會有價值的人,也就無法成功。因此我撰寫本書的目的,就是希望能讓我自己的學生們變成一個個用高標準來要求自己的人,以社會認同的生活設計原則讓大學階段生活得更美好。事實上,在當大學教師的所有時間裡,我不止一次地談論這個話題,當我每一次講解和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都有一種溫故知新的感覺,每一次當我回顧怎么樣去規劃大學生活的時候,都確確實實感覺到這一段生活對自己的幫助巨大。
2010年秋天我的女兒也成為一名大學生,在她努力適應大學校園生活的時候,我們可以交流心得與體會。機械工業出版社的周中華先生、王磊女士為本書的出版做出了很多努力,而袁璐的幫助最後促成了本書出版,我從內心裡感謝他們!而更需要感謝的是我的學生,在華南理工大學承擔教師這個角色的25年時間裡,與學生的互動激發了我的熱情,他們成長的歷程給予我極大的啟示。
坦白地講,這是我寫得比較艱苦的一本書,因為這並不是我的長項。我想寫這樣的書只有兩種人能夠寫好:一種是成功的人,他們自身的成功就是很好的勵志;一種是研究這個領域的人,他們掌握著大量的資料並具有研究的功底。可惜這兩點我都不具備,我只具備一點點對學生們的熱愛和深切的關注,這樣轉化出來的心得不知道是否如讀者所願。但是不管怎樣,寫好最後一個字的時候,我還是非常高興,畢竟我超越了自己,恐怕對於人生的經歷來說也算是一個小的成功。
看來,成功就在我們身邊,成功就在你的腳下,只要你從現在出發。
陳春花
2010年11月30日於廣州天河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