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游》

《後游》是中國唐代詩人杜甫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後游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杜甫
作品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作品賞析

杜甫於761年(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寫了《游修覺寺》,第二次即寫了這首《後游》。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後來之游,後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採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遊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後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自從上次遊覽之後,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兒“憶”著詩人,“等待”著詩人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詩人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細細品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後,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餘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的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語)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像仍是讚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鬱,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來表現這樣的情感。正因為如此,詩句感人更深。詩採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後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出生於鞏縣(今屬河南)。早年南遊吳越,北游齊趙,因科場失利,未能考中進士。後入長安,過了十年困頓的生活,終於當上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之亂爆發,為叛軍所俘,脫險後赴靈武見唐肅宗,被任命為左拾遺,又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後來棄官西行,客居秦州,又到四川定居成都草堂。嚴武任成都府尹時,授杜甫檢校工部員外郎的官職。一年後嚴武去世,杜甫移居夔州。後來出三峽,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帶,死於舟中。杜甫歷經盛衰離亂,飽受艱難困苦,寫出了許多反映現實、憂國憂民的詩篇,詩作被稱為“詩史”;他集詩歌藝術之大成,是繼往開來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