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游

後游

《後游》一詩的作者為唐朝大詩人杜甫。杜甫於761年(上元二年)春曾一度到新津,寫了《游修覺寺》,第二次即寫了這首《後游》。此詩前四句回應往日之游而寫後來之游,後四句寫觀景減愁之感。全篇景象鮮明,理趣盎然。由於心態的不同,舊地重遊往往會有絕異的感受,在《游修覺寺》中,杜甫客愁重重,在《後游》中,杜甫卻又客愁全減。《後游》記敘了詩人重遊修覺寺的見聞感受,重在抒寫內心的情緒。詩人帶著游修覺寺的回憶跨過可愛的小橋再次登山訪古剎。壯麗秀美的山川好像下午等著詩人或遊客去登臨縱目,鬥豔作姿的花柳無私地盼望著詩人或遊客去領略白欣賞。《後游》雖重在抒情,但景語生動,情語深切,情景交融,給人以美的享受。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後游(唐)杜甫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

作品注釋

後游:重遊修覺寺。
憐:愛。
暄:暖。
此:指修覺寺。
復何之:又去往哪裡呢。

作品賞析

“寺憶曾游處,橋憐再渡時。”寺和橋都是曾游之地,再游時對橋和寺都更生愛憐之情。兩句採取倒裝句式,將賓詞的“寺”和“橋”提到動詞謂語“憶”與“憐”前,突出遊覽的處所,將對景物的深厚感情和盤托出,點出後游在感情上的深進。
“江山如有待,花柳自無私。”自從上次遊覽之後,美好的江山好像也在那兒“憶”著詩人,“等待”著詩人的再游;花也綻笑臉,柳也扭柔腰,無私地奉獻著自己的一切,歡迎詩人再度登臨。頭兩句從寫詩人對“寺”、“橋”有情,這兩句轉入寫此地山水草木也都對詩人有情,正是人有意,物有情。細細品味這兩句詩,是很有含蘊的,它透露了詩人對世態炎涼的感慨。弦外之音是大自然是有情的、無私的,而人世間卻是無情的、偏私的。正如清人薛雪說“花柳自無私”,“下一‘自’字,便覺其寄身離亂感時傷事之情,掬出紙上”(《一瓢詩話》)。
“野潤煙光薄,沙暄日色遲。”在概敘了江山花柳之情後,又具體描繪晨景和晚景兩幅畫面,清早薄如輕紗的晨曦,滋潤著大地,原野像浸透了酥油;傍晚滯留大地的餘暉,遲遲不退,沙地閃閃發光。這兩句表明了時間的推移,詩人從早到暮在此,可見流連之久,又從側面說明了景色之美。“潤字從薄字看出,暄字從遲字看出,寫景極細。”(《杜詩鏡詮》引張上若評語)
“客愁全為減,舍此復何之?”全詩以感慨作結,意思是:“看了如此美好的景色,在外作客的愁悶完全減消了,除了這兒還要往哪兒去呢?”表面看來好像仍是讚美這兒風景絕佳,其實,這正是詩人心中有愁難解,強作豁達之語。杜甫流落西南山水間,中原未定,干戈不止,山河破碎,民生多艱,滿腔愁憤,無由排解,只好終日徜徉于山水之間,所以減愁兩字是以喜寫悲,益增其哀。
這首詩寫得表面豁達,實則沉鬱,只是以頓挫委曲之態來表現這樣的情感。正因為如此,詩句感人更深。詩採用散文句式,而極為平順自然。這一種創新,對後世尤其是宋代詩人的影響頗大。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2]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杜甫善於運用古典詩歌的許多體制,並加以創造性地發展。他是新樂府詩體的開路人。[3]
他的樂府詩,促成了中唐時期新樂府運動的發展。他的五七古長篇,亦詩亦史,展開鋪敘,而又著力於全篇的迴旋往復,標誌著詩歌藝術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現出顯著的創造性,積累了關於聲律、對仗、鍊字鍊句等完整的藝術經驗,使這一體裁達到完全成熟的階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