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諸道人游石門詩》

《廬山諸道人游石門詩》是東晉詩人慧遠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詩。

基本信息

名稱:《廬山諸道人游石門詩》

年代:東晉

作者:慧遠

體裁:七言律詩

作品原文

廬山諸道人游石門詩

超興非有本,理感興自生①。

忽聞石門游,奇唱發幽情②。

褰裳思雲駕,望崖想曾城③。

馳步乘長岩,不覺質自輕④。

矯首登靈闕,眇若凌太清⑤。

端坐運虛輪,轉彼玄中經⑥。

神僵同物化,未若兩俱冥⑦。

作品注釋

①超興:特別的興致。本:原因、理由。理感:心中想到、感覺到。

②唱:同倡,倡導、建議。

③褰(qidn):撩起、揭起。雲駕:駕雲者,指傳人。曾城:地名,在今江西省星子縣城南濱湖二里,陶淵明《游斜川》序雲“臨長流,望曾城。”

④馳步:快步。乘:登。質:身體、體重。

⑤矯(jiao):矯正,此處意為轉動、轉過來。靈闕(que):指神僊所居的宮殿。眇:同渺,渺茫、遙遠。凌:升高而接近。太清:天空。古人認為天系清而輕的氣所構成,故稱為太清。漢劉向《九嘆遠遊》有句“譬如王僑之乘雲兮,載赤霄而凌太清。”

⑥運;旋轉。輪:指**,佛法也。玄中經:意為極其高深玄妙的理論。

⑦物化:原意為變幻、變化,如莊周之夢中化蝶,後引申為死亡。此處即取引申之義。冥:晦暗不清。兩句意謂既然神僊也和我們一樣有生有死,那就任其含糊不清,無須作過深的探究了。

作品簡析

此詩原題為《廬山諸道人詩》,意為諸道人所作之詩,今據《方輿紀要》,知為遠公作品。詩前有序長六百餘字,敘述石門形勢、游山緣起、覽勝觀感甚詳,奇情深理,足堪把讀,今免錄。石門在廬山西南,鐵船峰與天池山相對並峙,形如雙闕,故名石門或石門山,有瀑布,即稱石門瀑布,極壯觀。諸道人指與遠公同趣共游者共三十餘人,名不詳。

作者簡介

慧遠(334—416),東晉廬山東林寺僧。俗姓賈,雁門樓煩(今山西省寧武縣)人。早年博通六經,尤善老莊。二十一歲時與弟慧持同受戒於名僧道安,受般若性空之學。後奉道安命南遊傳法。初在荊州,再至廬山,主講《喪服經》。深愛廬山環境清幽,足堪避世,遂留居立東林寺,其弟慧持立西林寺。嘗與廬山僧俗隱逸一百二十二人結成蓮社,與雷次宗、宗炳等十七人並稱蓮社十八高賢,從此創立淨土宗,成為後來佛教重要宗派,被奉為淨土宗初祖。遠公精研佛學,兼長大小二乘,主張以佛為主,儒玄為輔,其學說很有影響。且學識淵博,工詩善文,與同代名士謝靈運、陶潛、桓溫等都有交往。著作有《法性論》、《廬山記略》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